梁鐵城
針對我國基礎教育人才培育方式同質化傾向嚴重的狀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2010—2020年)》和 《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 “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推動中小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辦出特色”。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隨后也紛紛出臺了鼓勵學校特色辦學的政策、制度。目前,學校特色化發(fā)展已成為國家和地方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成為了學校提升核心競爭力并促進自身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guī)定、地方指導、學校開發(fā)與實施的必修課程,屬于 “綜合性、實踐性、探究性”的活動課程,其 “活動領域”包含 “人與自然”、 “人與社會”、 “人與自我”、 “人與文化”。從 “人與文化”活動領域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學校特色課程的開發(fā)功能,這是因為 “特色課程是在學校文化引領下,融合于學校整體課程體系之中、服從于學校的辦學目標、服務于學校特色教育的課程”。本文試圖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平臺,探討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中小學特色課程開發(fā)三策略:學校文化聚焦策略、特色項目提升策略、文化活動改造策略。
特色課程具有課程性和特色性。 “課程性”包括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四個要素; “特色性”是指 “人無我有”的獨特性。學校特色課程的個性往往源于學校文化的獨特, “學校文化是學校長期以來形成并信守的精神理念,以及在這種價值觀引領下組織及其主體成員共同的行為方式與物化形態(tài)” (沈曙虹),包含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核心是精神層面中的價值觀念、辦學理念、群體心理意識等。學校文化植根于學校自身的辦學傳統(tǒng)或學校所在地域的文化傳統(tǒng)。因此,學校立足于自身的辦學傳統(tǒng)或地域文化,融合現代辦學要求,提煉辦學理念,在辦學理念引領下確定課程目標,并據此梳理相應課程資源和內容,開展個性化課程實施與評價,應為建設特色課程的基本思路。
學校文化聚焦策略,是指通過 “文化主題化、主題活動化、活動課程化、課程單元化、單元課型化”的過程,開發(fā)出具有學校文化內涵的特色課程。學校在建設特色課程時,要讓本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立足于自身辦學傳統(tǒng)或學校所在地域的文化傳統(tǒng),并在先進辦學理念指引下,確立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如果某學校以其學校文化為引領,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根本,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個性特長,以促進學生個性潛能發(fā)揮為課程目標出發(fā)點,那么,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便具備了特色課程的特質。如果某學校在其個性化課程目標引領下,從學校的辦學傳統(tǒng)或地域文化的角度,整合資源,選擇和確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并在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等方面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那么,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便可成為特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廣州市番禺區(qū)象賢中學所在的沙灣古鎮(zhèn),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廣東音樂發(fā)源地之一,歷史悠久,賢人輩出。該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立足于沙灣古鎮(zhèn)歷史文化,在 “尚賢勵學”辦學理念指引下,以 “尚賢”、 “齊賢”、“弘賢”為育人目標,開展了一系列以 “賢文化”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和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等活動,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為了該校特色課程 “賢文化”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廣州市鐵一中學 (原名為 “廣州鐵路第一中學”)的 “鐵英創(chuàng)新”特色課程,則緣起于學校自身的鐵路文化辦學傳統(tǒng)。該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聚焦在學校的“鐵路文化”這個主題,使其科技類和活動類課程成為 “鐵英創(chuàng)新”特色課程的重要內容。
普通中小學開發(fā)特色課程的另一基本策略,是學校以特色項目為突破口,通過對特色項目活動進行提煉、補充、完善,進而提升為特色課程。
“特色項目”指學校辦學的優(yōu)勢項目,是構成學校特色的基本要素。它具有獨特性 (辦學項目 “人無我有”或“人有我優(yōu)”,項目水平高、參與學生人數多)、綜合性 (能體現多門學科、多種能力要求等方面的融合)、輻射性 (教育教學模式明顯,在廣闊區(qū)域內具有影響力)、可持續(xù)性(項目水平不斷提高,其目標指向應由學生技能的掌握到能力的提高并最終達到人的教育)等四個特征。學校特色項目的類別有德育類、教學類、科技類、體育類、藝術類、管理類、文化類等。學校的特色項目可以是1個項目,也可以是多個項目,但無論哪一種情況,學校特色項目的育人模式都是以 “項目推進”為主,而并非特色課程的以 “文化引領”為主。因此,學校在建設特色課程時,要理清現有的特色項目,從學校文化基礎中挖掘和提取有特點、有價值的因素,上升為有主題的辦學特色,并圍繞辦學特色包裝特色項目,形成以文化為主而不是以項目為主的育人模式,從而把特色項目提升為特色課程;也可以基于本校辦學傳統(tǒng)和地域文化的自然教育資源、文化內涵以及自身優(yōu)勢,遵循教育規(guī)律,確定學校特色主題和內涵,然后圍繞特色主題,打造學校新的特色項目,并對特色項目活動進行課程化改造,把其提升為特色課程。已經被省、市認定為各類項目 (基地)的學校,更要將這些特色項目提煉、上升為有主題的辦學特色,并通過各種措施不斷補充、完善、發(fā)展,形成較為完整、系統(tǒng)的辦學思想,進而使特色項目提升為特色課程。
從實踐層面看,廣州市番禺區(qū)中小學建設特色課程的情況可以證明這一點。該區(qū)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經過面上推動和點上深化的階段后,一批學校的特色項目活動從特色走向品牌,已經建設成為特色課程。例如,洛浦沙滘中學的 “龍舟文化”研究性學習活動和剪紙活動是該校原有的特色項目。該校根據本校 “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辦學傳統(tǒng)和學校所在沙滘島深厚的龍舟文化底蘊,選擇“龍舟文化”研究性學習項目作為學校發(fā)展的突破口,開發(fā)、提煉龍舟文化精髓,確立以 “同舟共濟,擊水中流”的龍舟精神為學校精神,并以此引領學校和師生發(fā)展。在學校特色發(fā)展過程中,該校開設以 “龍舟文化”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以及剪紙、書法、刺繡等課程,開展龍舟操、龍舟舞、龍舟劇、龍舟繩、岸上龍舟賽、龍舟服飾設計及表演、龍舟粽制作、龍舟模型制作、龍舟知識和燈謎競賽等系列活動,承辦 “龍舟文化傳承”、 “民俗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專題的廣州市民俗文化研討會,并進行相關的區(qū)級、省級課題研究。就這樣,洛浦沙滘中學以 “龍舟文化”研究這一特色項目為突破口,提煉出學校的辦學精神,通過課程推進、活動推進、研討推進、課題推進等策略,不斷補充、完善、發(fā)展龍舟文化并使之形成系列,進而使該特色項目提升為 “龍舟文化”特色課程。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中心小學是廣東省體育 (武術)傳統(tǒng)項目學校,該校以 “武術教育”特色項目為突破口,探索 “武德立?!钡霓k學策略,在對武德核心精神進行深入挖掘的基礎上確立了 “正心教育”辦學理念,通過以 “體藝2+1”活動為抓手,采取 “五激勵 (目標激勵、制度激勵、榜樣激勵、情感激勵、物質激勵)”措施等方式途徑,不斷補充、完善、發(fā)展 “武術教育”,從而使該特色項目提升為 “武術教育”特色課程。
《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除了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這四大指定領域,還應包括一些非指定領域,如班團隊活動、學校傳統(tǒng)活動 (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藝術節(jié)等)、學生的心理健康活動等。上述非指定領域的活動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基礎教育活動課的主要內容,筆者稱之為 “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是學校文化建設和特色辦學的重要內容,又是學生參與校園活動的主要形式和載體;但它更多地體現了一種課型,而不是一種課程意義上的形態(tài),活動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要求并未凸顯,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多元學習方式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因此,學??梢酝ㄟ^對校園文化活動進行改造,使之成為本校特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校園文化活動進行 “改造”,其內涵包括兩個層次:一是課程化改造,將校園文化活動用課程要素 (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加以課程化設計,改造成有具體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過程、活動評價的課程形式。在實施時,要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 “綜合性”、 “實踐性”、“探究性”理念對校園文化活動進行 “改造”。即,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時,學校要以學生的綜合性學習為主要內容,以學生主體的實踐活動及經驗獲得為主要形式,以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主要目標,從而使傳統(tǒng)校園文化活動從一般活動走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二是主題化改造,學校要立足于本校文化基礎,在辦學理念引領下,將校園文化活動加以主題化整體改造,將一些原本零散的、無系統(tǒng)的興趣活動、社團活動等校園文化活動升級為有規(guī)劃、有主題、有體系的課程,使之融合于學校整體課程體系之中、服從于學校的辦學目標、服務于學校的特色教育。
不少學校正是通過對校園文化活動進行課程化、主題化改造,使之成為了本校特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廣州市番禺區(qū)石樓中學對 “一答到底”、 “校園好聲音”、跑操、啦啦操、班班合唱團、管樂隊、健美操等校園文化活動進行了課程化改造,使之開發(fā)成為以 “自信教育”為主題的校本課程,并構成了該校 “蓮品勵韻”特色課程的重要內容。廣州市荔灣區(qū)耀華小學緊緊圍繞 “玉文化”主題,開展 “以玉立德”校本文化系列活動。這些經過課程化、主題化改造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為了該校 “玉文化”特色課程的重要內容。
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校園活動進行改造過程中,學校要善用 “加減法”。在學校文化和課程理念的指引下,適當刪減無關的活動,而增加一些相關的活動,并納入特色課程體系中。如,廣州市廣雅中學在建設 “博雅”特色課程的過程中,減少了張之洞辦學時期的一些項目,增加了與辦學特色相關的開學禮、成人禮、冠冕禮 “三禮”活動,從而使其 “博雅”課程更具特色。
實踐證明,借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平臺, “聚焦學校文化、提升特色項目、改造文化活動”,是中小學開發(fā)特色課程的一條有效路徑。
①廣州市教育局編委會.普通高中特色課程新思路 〔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3.
②沈曙虹.學校文化戰(zhàn)略笄的內容結構 〔J〕.中國教育學刊,2011 (2) .
③張建芳.試論傳統(tǒng)校園文化活動實施中的問題與課程化改造對策 〔J〕.浙江教學研究,2012(6).
④黃大谷.論特色學校建設有關問題 〔J〕.教育督導,2003(4) .
⑤陳柏成.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再認識 〔J〕.教育導刊,2014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