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明
最近讀到陶行知先生坦然“走心”于孩子的一則故事,頗感慨。
1932年,國民黨政府查封了曉莊師范,師范附屬小學被迫停課。附小的同學們自發(fā)辦起了“兒童自動學?!?,由學習好的學生當老師,連校長、工友也由學生擔任。整個學校秩序井然,書聲瑯瑯。
消息傳出,擔任曉莊學校校長的陶行知不由得寫了一首詩稱贊道:有個小學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生在。
受到贊揚后,同學們都很高興??墒怯袀€年僅八九歲的小同學卻找到陶行知,毫不客氣地提意見:“照先生的寫法,我們學校算不上‘真奇怪’。”
陶行知一點都不生氣,反而和顏悅色地問:“小朋友你只管說,我的詩錯在哪里呀?”那孩子指著第二行說:“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嗎?我們學校里,就有成績好、做大齡同學老師的小孩。要是像先生寫的只是‘大孩自動教小孩’,有什么‘真奇怪?’。”
“說得對,說得對?!碧招兄\懇地認錯檢討說:“小朋友,非常感謝你的指正,我馬上就改。”說完,把“大”字改作“小”字,成了“小孩自動教小孩”。然后又問:“這樣改行不行?”
小孩咧嘴笑了:“先生改得真快真好!”
何謂“走心”?它起于網絡上的一個熱詞,百度的意思是“(方言)放在心上;經心、專心”。想來,做校長的,許多時候都應該像陶先生一樣“走心”于孩子!要不,你總是一副“官樣”,總懷著一顆飄在云端的心而不屑于把孩子當作一個大寫的“人”來尊重,那校長一旦和孩子“交集”起來,所得效果斷不會如你所愿,有時說不定會造成極負面的影響,弄不好會讓師生雙方身心俱疲。
許多深受大家推崇的校長都像陶先生一樣深諳“走心”之道,因為他們確信只有“走心”于孩子,工作才算落到最實處。這方面,蘇霍姆林斯基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正案例。
在巴甫雷什中學,校長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這樣一個教育理念——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這里沒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難學生”或“難教育學生”的說法。
小學生高里亞上學一個月后,大家就對他產生了一個負面印象:這是一個懶惰成性、常會騙人的學生。在短短的一段時間里,他就表現(xiàn)出了“難教育”的特點。秋天,當高年級學生植樹時,他有意破壞了幾株樹苗的根部,并向全班同學夸耀自己的“英雄行為”。有一天,他們班去森林遠足考察,他一路上撞這兒打那兒。當班主任——一位女教師故意不理睬他,向其他學生講解山谷、丘陵、山和沖溝的有關知識時,他走到全體學生面前,做出滑稽動作,還登上峭壁往下看。老師旁敲側擊地提醒:“同學們,不能走近沖溝邊緣,跌下去很危險!”他突然高聲喊道:“我不怕!這個沖溝我滾下去過!”說著就蜷起身子滾了下去……
有一天,蘇霍姆林斯基到高里亞家做家訪,得到了這樣令人窒息的信息:高里亞是個非常不幸的孩子,他從小失去了父親,母親在他剛滿周歲時,又犯了嚴重的罪行,被判處10年徒刑。高里亞從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額外的負擔……
蘇霍姆林斯基根據家訪情況,找來班主任等有關教師共同分析高里亞上述行為產生的原因。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里亞對自己的行為所抱的態(tài)度,是故意裝出來的、不自然的。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高里亞對人們失去了信心。對他來說,生活中沒有任何神圣的、親切的東西。高里亞之所以不好,是因為過去大家只看到他惡劣、放蕩的一面,而沒有主動關心、挖掘他身上閃光的地方。這個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缺點,是在向周圍的人對他漠不關心、冷淡無情的態(tài)度表示抗議。找到這些由頭,蘇霍姆林斯基決定“走心”于他。
一次,蘇霍姆林斯基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單獨玩耍,好像很隨便的樣子,他把高里亞請進了生物實驗室,要他幫忙挑選蘋果樹和梨樹的優(yōu)良種子。雖然高里亞裝出不屑栽培樹苗的樣子,可是孩子的好奇心還是占了上風,他們兩人一起做了兩個多鐘頭,直到很累為止。這件事引起了高里亞的極大興趣,當蘇霍姆林斯基再次去高里亞家時,已發(fā)現(xiàn)他正在栽樹施肥。此后蘇霍姆林斯基因勢利導,在班級植樹活動中,讓高里亞指導別的孩子們。雖然后來高里亞曾多次反復出現(xiàn)不良傾向,蘇霍姆林斯基卻著眼于長善救失,循循善誘。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孩子在三年級時,光榮地加入了少先隊,以后還經常幫助有困難的其他同伴,為集體默默地做好事。高里亞已經重新變成了另一個人了。
如此“走心”,充分彰顯了蘇霍姆林斯基高超的育人智慧:熱愛孩子、關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夠向好的方面轉變。
其實,作為普通的學校管理者,“走心”于孩子也應是我們最應擁有的品質之一!我在教學中,也盡力踐履這樣的實踐。
施銘在我?!袄铣雒绷?。到什么地步呢?如果你到學校找人打聽誰是校長,可能有人茫然不知,倘若你打聽的是一個叫“施銘”的學生,定會輕易如愿。
施銘的出名,我給他歸因為四點——一是成績差,每次考試都白卷一張;二是從來沒交過作業(yè);三是手頭平常沒有一本書,都丟光了;四是上課時座位上常??帐幨幍模膬喝チ四??或躺在教室地面上,或溜出教室晃蕩。事實上,施銘的情況我知道一些,因為其出生時先天腦癱,狠心的母親在他不到兩歲時就拋家出走,而那一直和他相依為命的父親據說從此腦子就“壞了”,常常把老婆出逃的惡氣撒在呆傻傻的兒子頭上,聽說動輒就對他往死里整!
這樣一個學生到了六年級再分班時,分到哪班哪班擺手,的確,誰碰到誰怕——不是怕他零分,而是怕他出事。天知道他什么時候會從校園里失蹤呢!最終,我利用校長的“優(yōu)越身份”恩威并重地說服了我的教學搭檔——班主任T 老師,總算讓其有了歸宿。
由此,我決定“走心”于他。
為了解決施銘的“躺課”“溜課”問題,我把他以前老是坐的“垃圾位”,即教室里最后邊最旮旯的位置,調整到“黃金位”,即講桌前“首席位”。這樣,在老師的眼皮底下,他想“躺下”“溜走”都難。同時,對他保有一項“政策優(yōu)惠”——上課時特許他可以“想睡就睡”,但只準趴在課桌上迷糊。
為了解決教科書丟失問題,我把發(fā)給他的一套書放在一個藍布包里,要求他每天放學后及時放到我的辦公桌上,第二天上課前再取。為了緩解他的識字障礙,我借來了一年級識字課本,要求他每天只識一個常用字,不計較筆畫筆順,只要能讀能寫就行,并讓他左邊的男孩子做他的識字指導小老師。
為了解決他的閱讀障礙,我讓他右邊的女孩子每天手把手教他誦讀《三字經》,每天僅僅要求他會讀“人之初”之類的“三個字”而已。為了激越施銘的成就感,我每天放學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對他一天的成績進行“點贊”,檢查他的生字讀寫和“三字經”的朗讀情況,過關了自然有“贊”,物質方面的獎勵有——或一個棒棒糖,或一個熟雞蛋,或一塊面包……精神方面的獎勵有——“今天你真棒!”“你看你也可以了不起不是!”“老師為你豎個大拇哥!”……
一學期下來,他不僅可以嘟嘟囔囔地背出整本《三字經》來,還在期末試卷上破天荒地署上自己的大名并結結實實地留下了18分的成績。
當看到家長會上,施銘的父親捧著兒子那有好些大紅鉤鉤的試卷淚流滿面時,我的眼角瞬間也濡濕了。
說來道去,作為一校之長究竟怎樣做才能養(yǎng)成“走心”的氣度呢?事實上,陶行知先生早在《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中就這樣說過:“校長對于我們,我們對于學生,多少都存在著一些要不得的獨裁作風。我們所要學習的民主作風,至少應該包含這些:
(1)民為貴。人民第一,一切為人民。
(2)天下為公。文化為公,不存心包辦,或征為私有。
(3)虛心學習,集思廣益,以建立自己的主張。
(4)自己要說話,也讓別人說話,最好是大家商量。自己要做事,也讓別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自己要吃飯,也讓別人吃飯,最好是大家有飯吃。自己要安全,也讓別人安全,最好是大家平安。自己要長進,也讓別人長進,最好是大家共同長進。”
竊以為,陶先生所說的四點,可謂句句都到“點子”上去了!特別是其中的第四點,我們細琢磨一下,那的確是校長得以“走心”所應擁有的最重要的品質??!
敬愛的校長們,請適時地放下你們過度的那部分的尊嚴感、榮譽心、成就欲吧。相信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走入師生心里,走入家長心里,直至走入教育教學的核心。唯如此,校長才能真正提升自己,才能讓自己真正成為教育家型的管理者,才能真正引導師生積極向上地工作、生活、學習,才能真正引領一個學校走上“向上”發(fā)展的正確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