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奎(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qū)隴田中心衛(wèi)生院外科,廣東 汕頭 515100)
急性闌尾炎是腹部外科最常見的疾病,居外科急腹癥首位。手術是急性闌尾炎最主要的治療方法,療效明確,根治徹底,臨床上應用廣泛。但術后并發(fā)癥影響了手術效果,其中切口感染總發(fā)生率占30.1%~46.8%[1]。其預后與是否及時診療有極大關系,如延誤可引起嚴重并發(fā)癥甚至致死。回顧性分析560例急性化膿、壞疽性、穿孔闌尾炎患者臨床資料,探討闌尾切除術后切口感染防治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闌尾炎患者560例,男337例,女223例,年齡8~68歲。皆有右下腹壓痛、肌緊張、反跳疼等腹膜刺激癥,體溫>38℃,白細胞數(shù)計數(shù)增高,中性粒細胞>75%。術后證實化膿性420例,壞疽性82例,穿孔58例。
1.2 治療方法:對兩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術前準備,術中行切口保護。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取麥氏斜切口或右下腹經腹直肌切口(后者在使用電刀時盡量避開脂肪層,減輕脂肪變性壞死和液化)[2]。對化膿性及穿孔患者用吸引器吸出腹腔內滲出液或積液。術后切口感染預防與處理:術中徹底止血,充分吸干切口各層組織間隙液(滲出液、膿液、滲血、沖洗殘留液、脂肪液化液等),脂肪與皮膚全層縫合,緊密適宜。依術中有無炎性滲出液或膿液外溢,使用生理鹽水或滅滴靈清洗創(chuàng)口。手術難度大需行剖腹探查時,需要用護膚巾防護切口[3]。術后切口紅、腫、疼痛及局部發(fā)熱感,白細胞計數(shù)明顯升高,切口處膿性滲出物及線頭游離,視為切口感染。
1.2.1 A組具體操作:A組201例患者縫合腹膜后用0.5%碘伏液沖洗切口,干凈紗布吸凈。
1.2.2 B組具體操作:術前30 min靜脈滴注2.0 g頭孢曲松鈉。闌尾根部炎性反應較重殘端包埋困難者,結扎殘端后用鄰近組織覆蓋;膿液污染腹腔者,吸膿后局部用生理鹽水、慶大霉素或甲硝唑沖洗,腹膜縫合后再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切口,慶大霉素、甲硝唑浸泡5 min后在切口周圍鋪無菌毛巾,再逐層縫合各層;污染嚴重者,除上述處理外,縫合腹外斜肌腱膜后皮膚皮下組織全層留置縫線不打結并定期換藥,待切口無明顯滲出液再打結封閉切口。術后靜脈滴注甲硝唑及頭孢曲松鈉3~5 d。
1.2.3 術后處理:繼續(xù)支持療法。密切觀察切口有無滲血滲液、紅腫疼痛、波動感。切口輕度紅腫,予濕酒精紗布外敷。如紅腫明顯并伴有疼痛、滲液、波動感時,應拆除部分線開創(chuàng)引流換藥。單純脂肪液化有滲液、波動感時,也應開創(chuàng)引流,避免感染。
A組切口感染31例,感染率為15.4%;B組切口感染7例,感染率為1.9%,防感染效果較佳。
闌尾切除術是外科常見手術,手術操作并不復雜,但術后的切口感染是其常見的并發(fā)癥,給眾多外科醫(yī)師帶來困惑。若存在化膿、穿孔等表現(xiàn),術后更易并發(fā)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的因素眾多如抵抗力低、就診時間長、伴有慢性病、消毒不徹底、術中操作不當?shù)?。闌尾化膿穿孔后,腸道菌群進入腹腔,在切口部位生長繁殖,造成術后切口的感染。闌尾切除術后感染的膿液經培養(yǎng)革蘭陰性桿菌和厭氧菌混合感染最多見[4]。碘伏對革蘭陽性菌、陰菌、厭氧菌等繁殖體有強大的滅火力,且殺菌快,作用時間持久,病原微生物不宜耐藥,不影響切口愈合[5]。從本組資料表明,碘伏沖洗切口組感染率為15.4%,有效減少了切口感染。另外,手術機械刺激導致的脂肪組織液化也會增加切口的感染,故適當?shù)那锌谂c電刀的合理使用,能減輕切口緣組織的壞死。嚴防腹腔內炎性滲液或膿液接觸切口組織,可直接減少切口感染的致病源。吸凈切口各層組織間隙液體,是減少切口感染的關鍵。同時對術后切口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感染,能大大降低感染率。本探討中B組較A組方法降低感染率更佳,值得推廣。
[1] 肖繼光.闌尾切除術后切口感染的預防及治療[J].中華醫(yī)藥雜志,2008,8(6):523.
[2] 吳河水,黃文廣,史顯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則[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20(11):680.
[3] 劉登河,胡 梅,唐迪兵.腹膜外一層縫合預防闌尾切除術后切口感染分析[J].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10,32(1):165.
[4] 黃允寧,姚定國,王 煒,等.不縫合腹膜對化膿性和壞疽性闌尾炎后切口感染和竇道形成的預防的研究[J].寧夏醫(yī)學雜志,1999,12(8):486.
[5] 李 峰.應用絡合碘沖洗切口預防闌尾炎術后切口感染臨床療效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5):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