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東
(中共貴州省黔西南州委黨校 貴州興義 562400)
所謂民俗藝術是指“傳承性的民間藝術,或指民間藝術中融入傳統(tǒng)風俗的部分。它往往作為文化傳統(tǒng)的藝術符號,在歲時節(jié)令、人生禮俗、民間信仰、日常生活等方面廣泛應用?!弊鳛槊袼姿囆g中的典范之一,楊柳青年畫有著如下幾個方面的文化價值:
民俗,整體性而言,是一種歷史的文化積累和創(chuàng)造,而民俗藝術則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民俗事項的文化集成,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的民俗藝術可能消失了,有的則傳承了下來并且繼續(xù)發(fā)展著,像其他藝術一樣民俗藝術也對歷史進行著記錄,或者可以這么說民俗藝術本身就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只不過民俗藝術的記錄方式不像史料記載的那樣會有具體年限乃至事件的前因后果,民俗藝術大多采用口頭、歌謠、畫像等非文字記錄方式,雖然看起來簡單粗糙,但是有時為了還原歷史真相,史學家們還不得不到民俗藝術中來尋求答案。
楊柳青年畫作為民俗藝術中的精品其歷史底蘊雖然不算雄厚但所記錄的歷史事實不在少數(shù)。例如在楊柳青年畫中有一種類型被稱為“長毛年畫”,長毛年畫就是太平天國首領李開芳在楊柳青駐軍期間所形成的特殊畫種,是太平天國自己所繪制的年畫,相較于之前的楊柳青年畫而言其特點是“內容都是魚、雁、雞、熊等蟲鳥花卉,翎毛走獸,或山水風景,絕無人物?!本科湓騽t是出于反對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不準繪制人物是太平天國利用宗教說法進行反封建斗爭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本質上是為反封建斗爭服務的?!睏盍嗄戤嫛肚锞皥D》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代表,在《秋景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蟑螂和蝎子,將這些在我國傳統(tǒng)觀念中認為不吉祥的昆蟲入畫是這個時期所獨有的,目的是為了推翻封建社會的迷信思想,樹立百無禁忌的新信仰。
楊柳青年畫畫師高桐軒可以說是慈禧太后的御用年畫畫師,同治二十五年被詔見進宮為慈禧畫像,至此開始在宮廷作畫,所繪年畫的背景多借鑒皇宮中三海勝跡(現(xiàn)名為什剎海),因而對高桐軒年畫的研究我們多少可以領略到當時宮廷的繁華景象。在慈禧六十大壽之時楊柳青年畫中也有相應記錄(年畫《高橋會》),這也是為什么郭沫若先生親身來到楊柳青進行年畫考察的重要原因,楊柳青年畫中將慈禧六十大壽的場面描繪的十分熱鬧,對研究這段歷史的學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一手資料。
楊柳青年畫是民間畫師們用自己的筆墨對當時歷史事實進行的有效記載,相較于史學專著而言也許沒有那么規(guī)范,也許沒有那么全面,但是本身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卻是不容忽視的。
對歷史的記錄僅僅是民俗藝術價值的一個方面,在對于自身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上民俗藝術的價值才得到了更好的發(fā)揮。像其他藝術一樣,民俗藝術也具有教育功能。它們著重于行為規(guī)范、道德倫理、個體同團隊之間的關系,在提高孩童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民俗繪畫中,楊柳青年畫的教育功能值得一提,與現(xiàn)代的知識傳授方式不同,楊柳青年畫的教育功能是以一種生活化的方式表現(xiàn)的,主要是通過傳統(tǒng)節(jié)日來加深下一代人對自己文化傳統(tǒng)的理解和認同,在中國每到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lián),貼年畫,長輩則會跟晚輩講述這些習俗的來歷,年畫的內容含義等,這些帶有故事性娛樂性的教育方式引導并提醒著他們作為民族的一員,要有義務和責任去保護和延續(xù)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信仰。例如楊柳青年畫《治國本從齊家始,教育多從母訓來》該年畫從題目來看就知道是弘揚漢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肮胖髅鞯掠谔煜抡撸戎纹鋰?;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痹谶^去婦女的職責為相夫教子,孩子幼小時在母親身邊的時間比較多,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也是最早最重要的,此二圖皆為婦女執(zhí)書教子正是我國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體現(xiàn)。再如《慶賞元宵》該圖繪元宵節(jié)一家人鼓吹升平鬧元宵之景,圖中敲鑼、打鼓、吹嗩吶,好不熱鬧。元宵節(jié)是我國十分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鬧元宵慶團圓,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熱熱鬧鬧在歡快中就教化了子女,增強了他們對自身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如果說楊柳青年畫對弘揚傳統(tǒng)文化功不可沒,那么在新文化的傳播上楊柳青年畫的價值亦是毋庸置疑。民俗文化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逐漸豐富,民族藝術也是如此,這一點我們可以以民國時期的楊柳青年畫為例進行說明,辛亥革命后民主觀念深入人心,從而出現(xiàn)了許多以反對封建專制,破除迷信,創(chuàng)建新學的年畫題材,例如《女子自強》《京師女子學堂》等,在舊時社會女子地位低下,無論是在家庭還是社會中都是男子的附屬品基本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更別說去學堂念書,這兩幅年畫則充分反映了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女子可以像男子一樣接受教育,像男子一樣為社會做出貢獻,因而在宣傳新文明反對舊文明上楊柳青年畫相較于同時期其他形式的繪畫而言是走在時代前列的。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民俗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因而無怪乎梁啟超會有“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吳楚多放誕纖麗之文”的感慨。同為四大年畫的桃花塢年畫與楊柳青年畫在表現(xiàn)手法上就有所不同,楊柳青年畫長于氣魄磅礴,桃花塢年畫則綺麗青隱,就連創(chuàng)作楊柳青年畫的畫師之間也有風格差異,高桐軒的娃娃畫多陽剛之氣,錢惠安的娃娃多秀麗之美,但這并沒有降低人們對楊柳青年畫的喜愛,由此可以看出民俗藝術和民俗文化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楊柳青年畫推動著民俗文化的融合,民俗文化的融合則促進了楊柳青年畫的發(fā)展。
繪畫是指“運用線條、色彩和形體,在二維空間中塑造形象,表達審美情感的藝術?!崩L畫藝術博大精深、畫種繁多,任何一種試圖對繪畫本身作出解釋的理論觀點都會受到具體歷史階段繪畫實踐的限制,但總體而言繪畫在精神層面上的價值體現(xiàn)主要是滿足審美需求和情感寄托。楊柳青年畫遵循著中國繪畫的基本特點,又體現(xiàn)著版畫藝術的獨特韻味(例如木板的刀刻),與其他繪畫形式相較無論是審美價值還是情感價值都毫不遜色。
藝術無疑是美的,也因此審美價值便成為了藝術的第一價值,成為了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標志性區(qū)分,藝術以其獨特的生命形式打動著我們,在滿足人類的審美需求上莫出其右。按照馬斯洛對人類需求層次的劃分我們可以得知,審美需求是一種比較高層次的需要,是精神需求中的重要部分,位于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中間,對人的身心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我曾以經過選擇的人為對象,在臨床人格學的基礎上努力嘗試研究這種現(xiàn)象并至少是我自己確信,在某些人身上,確有真正的審美需要。丑會使他們致病(以特殊的方式),身臨美的事物會使他們痊愈。他們積極的熱望著,只有美才能滿足他們的熱望。這種現(xiàn)象幾乎在所有兒童身上都有體現(xiàn)。這些沖動的一些證據發(fā)現(xiàn)于所有文化,所有時期。甚至可以追溯到洞穴人時代。”
馬斯洛說在“某些人”身上,我們不確定是他本人的意思還是翻譯的問題,但是對于審美需求而言我認為是人人都有的,不過馬斯洛在這里所說的“某些人”才會有審美需求,我們可以做別樣的理解:就是審美的發(fā)生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人們并不是時時刻刻都有審美需求的。
現(xiàn)實社會的殘酷在于它剝奪了人類的自由,使人類受到了規(guī)定,受到了來自他物甚至是自己本身的限制,當人類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時則會喪失本心,迷失自我,由于人本能性的會對生命之真進行追尋要求靈魂有所寄托從而產生了供給精神生命的場域,產生了能夠滿足人類審美需求的夢幻藥劑—藝術。
繪畫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著人類的審美需求,過去是這樣,現(xiàn)在和未來也是如此,原因在于繪畫能夠通過人的視覺感官刺激大腦,從而產生審美聯(lián)想,形成審美意象這種由靜到動的生命體驗是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的,南朝畫家宗炳一生游歷于自然山水,感悟生命之真,奈何因病返回江陵后感慨:“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游。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痹谶@里很多人認為宗炳是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出門,不得以將山水畫的藝術美來代替真山真水的自然美,不得以而“臥以游之”,從而想當然的認為繪畫之美低于自然之美,繪畫之美在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程度上相較于自然之美稍遜一籌,然則事實并非如此,自然之美和作為藝術而言的繪畫之美兩者各有特色,但是就繪畫作為藝術而言其目的就是為了美,自然則并不是為美而存在,也正是因為如此,宗炳才會在臥游之中澄懷味象,感受山水畫暢神之功效,縱觀宗炳的山水畫理論我們也可以得知他對繪畫藝術的審美享受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
楊柳青年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中的一個門類,在能夠滿足廣大民眾審美需求的藝術形式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楊柳青年畫所面對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因此其繪畫風格,繪畫內容都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都是百姓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情,人民群眾也有審美需求,但是他們不可能像宗炳一樣常常游歷名山大川,所以楊柳青年畫應運而生,人民群眾希望能夠生活富裕,楊柳青年畫便有了《發(fā)財還家》,人民群眾希望兒孫滿堂,楊柳青年畫便有了《榴開百子》,人民群眾希望家庭美滿,楊柳青年畫便有了《金玉滿堂》,類似這樣的例子在楊柳青年畫中數(shù)不勝數(shù),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楊柳青年畫在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上尤其是廣大民眾的審美需求上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楊柳青年畫之所以能夠滿足廣大民眾的審美需求關鍵在于它寄托著人們的情感,不僅是一種對來年生活的期盼,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懷,在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同時也滿足著人們的情感需求。
人是社會的人,所以對于情感的需求不可避免,藝術在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同時也滿足著人們的情感需求,不存在情感的藝術是沒有生命的,沒有生命的藝術恐怕就不能稱之為藝術了。鐘子期能夠聽出俞伯牙琴聲之中的高山流水之志而與之成為知己,很多青少年則會因為維特的煩惱而共同困擾,甚至達芬奇在畫出蒙娜麗莎后不愿交畫而是自己留起來珍藏,這一切的一切我們都可以認為是情感需求的表現(xiàn),而且毫不夸張。
情感需求在藝術上的表現(xiàn)可以理解為一種審美升華,是現(xiàn)實世界走向審美世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情感需求便會形成什么樣的審美世界。在上文中我們知道由于現(xiàn)實世界的種種限制,人們渴望理想世界的美好與自由,所以每當這種渴望與藝術相碰撞的時候,人的這種情感需求就會不自覺的滲透到對藝術的審美活動中來。當現(xiàn)實和理想相吻合時,審美活動便會使愉悅與幸福的情感附載于藝術品上,而當理想與現(xiàn)實產生差異或距離時,審美活動又會使藝術品成為自身情感的慰籍與寄托。
楊柳青年畫在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上也起到著類似的作用,楊柳青年畫所面對的是廣大人民群眾所以在繪畫上多考慮民眾的情感需求,其所繪內容多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著美好、幸福、歡樂的景象和景物。例如《瑞雪豐年》這幅年畫就是一種對來年大豐收的一種美好向往,圖中雪霽天晴,一片銀裝素裹,孩子們在院子里掃雪,打雪仗,玩耍嬉戲,一婦人也被孩子們的熱情所吸引,出來觀賞雪景,冬季的寒冷被孩童們天真活潑的熱情所掩埋,這種瑞雪兆豐年的美好景象正是人民群眾的感情的真實流露。通過象征的手法來傳遞情感,這在楊柳青年畫中十分常見,例如年畫中多用很大的桃子來表達長壽(年畫《長命百歲》),用石榴來表示多子多孫,(年畫《榴開百子》)用葫蘆來預示福祿(年畫《葫蘆萬代》)等等。
楊柳青年畫通過樸實的景物描繪滿足這人民群眾的情感需求,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還會買來相互贈送以表達一種美好的祝愿,這種傳遞情感的方式直接而真實。例如在新人結婚的時候會送上一幅《河合二仙》祝福新人幸福美滿、早生貴子,在朋友事業(yè)順利的時候贈送《發(fā)福生財》這些看似簡單的祝福實際上卻蘊含著人民群眾之間真摯的感情。
審美需求和情感需求在審美活動的過程中是不可分離的,兩者相互影響,相互深化,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觀賞可以引發(fā)審美主體的情感,主體情感的引發(fā)則會使其在進行審美欣賞的同時將情感寄托于審美意象中,從而進入美的境界。楊柳青年畫之所以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的審美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原因就在于此,它以樸實的繪畫內容和絢麗的色彩使得人們在進行審美的時候沒有太多的阻礙,又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推崇備至的吉祥、美好之物入畫在一定程度上恰好迎合了人們的精神需要,這也就難怪楊柳青年畫家喻戶曉、人人稱贊了。
[1]陶思炎.論民俗藝術學的研究[M].南京: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2]王樹村.太平天國時期的民間年畫[J].文物,1959(5).
[3]羅爾綱.楊柳青發(fā)現(xiàn)的太平天國年畫考證[J].文物,1959(9).
[4]萬書元.藝術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