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登扣
(江蘇省國營新洋農場醫(yī)院 射陽224314)
慢性肺系疾病指各種慢性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間質性肺炎、肺氣腫、反復呼吸道感染(如扁桃體炎、慢性咽炎等)、支氣管擴張等肺系疾病。諸病證屬寒證,病機為本虛標實。冬病夏治是以《內徑·四氣調神大論》“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為理論依據(jù)的一種治療方法。冬病夏治屬于我國較具特色的一種中醫(yī)療法,其主要機理是由于夏季的溫度較高,人體內的陽氣屬于充沛時期,對于人體陰陽平衡的調節(jié)有一定的作用,可針對一些冬季易發(fā)作的宿疾進行治療。我院開展“三伏天”穴位中藥拔罐及貼敷治療慢性肺系疾病取得一定的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慢性肺系疾病患者80例,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均符合慢性肺系疾病診斷標準,確診為慢性肺系疾病患者。男48例,女 32 例,年齡 32~76(52.2±12.6)歲,支氣管哮喘24例,慢性支氣管炎20例,過敏性鼻炎16例,慢性咳嗽1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8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慢性肺系疾病種類、病情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發(fā)病期間予抗感染、給氧、止咳化痰平喘、糾正酸堿平衡及電解質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三伏天穴位中藥拔罐及貼敷治療,3 d 1次,共6次,連續(xù)3年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患者可選擇繼續(xù)貼敷以鞏固療效。先予中藥拔罐,再予穴位貼敷。拔罐湯藥方:當歸10 g、黃芪 40 g、白術(炒)10 g、炙麻黃 6 g、制半夏 10 g,煎湯后分于各罐中,根據(jù)患者發(fā)病時癥狀,選取任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陰肺經各腧穴藥物留罐30 min。穴位貼敷藥方:甘遂12 g、延胡索 20 g、細辛 12 g、白芥子 20 g、前胡 15 g,貼敷于膻中、天突、神闕、大椎、肺俞各穴位約4 h,使局部皮膚發(fā)紅。在貼藥期間如貼敷局部皮膚感覺癢或疼痛時應提前取下,如局部水泡較大者,應用消毒針穿破水泡,排干,局部搽碘酒即可。治療期間禁食生冷、海鮮及辛辣刺激食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咳嗽、咳痰、胸悶、喘息等各項臨床指標的改善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5 治療結果 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咳嗽、咳痰、胸悶及喘息等改善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屬于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的特色療法,其主要是依據(jù)《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及“以夏之陽盛之時,助素體陽虛之體”的原則,在人體的穴位進行藥物貼敷?!叭标枤馔ⅲ梭w陽氣達到四季高峰,此時陽氣發(fā)泄,氣血超于體表,皮膚松弛,毛孔張開,所以應用三伏穴位貼敷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可促進藥物的吸收速度,起到腠理開泄的效果,使藥效達之臟腑,從而起到治療的效果,實現(xiàn)外病治療[1]。其不但可對穴位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還能疏通經血、經絡,達到調合陰陽的效果,提高抗病及抗寒能力,阻止外邪侵襲,對哮喘的發(fā)生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另外,中藥通過穴位透皮得以吸收后,藥理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對體內伏痰起到溫化效果,從而抑制咳嗽發(fā)作。
穴位拔罐方藥中:炙麻黃味辛,性溫,歸肺、膀胱經,具有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散寒通滯的療效;半夏性辛、溫,歸肺、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黃芪味甘、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氣固表、利尿的作用;白術味甘、苦、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止汗的功效。穴位貼敷方中:細辛辛溫,祛風散寒,溫肺化飲,細辛醇浸劑給兔靜注,對于因嗎啡所引起的呼吸抑制情況有一定的效果,其中甲基丁香酚對豚鼠離體氣管有顯著的松弛作用[2];甘遂苦寒,攻逐水飲利大腸,宣通肺氣;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使氣行而水行,能緩解皮膚刺激性反應延長治療時間;白芥子辛溫,利氣寬胸豁痰,芥子甙水解后對穴位皮膚有較強的刺激作用[3]。諸藥相配,既能宣肺平喘、祛痰利氣、散寒逐飲,又能溫陽益氣扶正,標本兼治。肺俞是肺臟經氣輸注于背部的穴位,為治咳喘之要穴,能調理肺氣,宣肺化痰,止咳定喘;大椎屬督脈經穴,為諸陽之會,“總督一身之陽氣”,用之可振奮陽氣,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具有宣陽解表、祛風散寒、理氣降逆、宣肺平喘之功;膻中是八會穴中的氣會,為宗氣積聚之處,善調胸中之氣,為治療肺系病證之要穴,《難經》曰:“氣會膻中,氣病治此”;天突為降氣平喘之要穴,屬近部取穴:肺俞、膻中、大椎、天突等穴能發(fā)揮平喘補肺作用,諸穴合用起到溫經散寒、益氣固表、止咳、化痰、定喘的作用。采用三伏穴位貼敷的方法,可使腠理開泄,加快機體吸收藥物的時間,從而在藥物深達臟腑后充分發(fā)揮藥效,深入病灶,完全消滅致病因子,體現(xiàn)了中醫(yī)“內病外治”的宗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咳嗽、咳痰、胸悶及喘息等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通過中藥聯(lián)合腧穴共同治療后,咳嗽、咳出冷黏痰、胸悶、氣喘等臨床癥狀和表現(xiàn)均得到有效改善,冬季咳喘發(fā)作癥狀減輕,次數(shù)明顯減少。綜上所述,對于治療慢性肺系疾病采用中藥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的效果顯著,安全可靠,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增強患者抵抗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魏福良.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哮病緩解期200例[J].中國針灸,1998,18(7):49
[2]黃順旺.細辛的藥理毒理和臨床應用 [J].安徽醫(yī)藥,2003,7(6):477-479
[3]宋曉平,姬曉蘭.斑蝥、白芥子發(fā)泡規(guī)律的研究[J].中國針灸,2007,27(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