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son[1]在1992年提出同情心疲乏一詞,用來描述急診科護士在工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身心疲憊,情感耗竭的現(xiàn)象。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護士是個特殊的群體,在臨床操作中不僅要面對高強度的工作量,還要面對情感的應激,這種持久的情感應激嚴重影響護士的心理健康,導致同情心負荷過高,從而導致護理人員的流失[2]。本研究旨在探討ICU護士同情心疲乏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為提高護士滿意度提供有效干預措施。
1.1 對象 采取便利取樣法,抽取山東省6所三級甲等綜合醫(yī)院ICU護士。納入標準:臨床在職ICU注冊護士;自愿參與本調查。193名ICU護士中,男16人(8.3%),女177人(91.7%);年齡≤25歲80人(41.5%),26歲~35歲102人(52.8%),36歲~45歲10人(5.2%),>45歲1人(0.5%);護齡:<1年20人(10.4%),1年~2年64人(33.2%),3年~5年37人(19.2%),6年~9年47人(24.4%),>10年25人(13.0%);學歷:專科64人(33.2%),本科124人(64.2%),研究生5人(2.6%);職稱:護士89人(46.1%),護師82人(42.5%),主管護師20人(10.4%),副主任護師及以上2人(1.0%);工作類型:正式在編人員44人(22.8%),人事代理(聘任制)8人(4.1%),合同制(臨時工)141人(73.1%);職務:護士187人(96.9%),護士長6人(3.1%);個人月收入:<2 000元42人(21.8%),2 000元~2 900元65人(33.7%),3 000元~3 900元46人(23.8%),>4 000元40人(20.7%);婚姻狀況:未婚97人(50.3%),已婚95人(49.2%),喪偶或離異1人(0.5%);子女情況:無子女125人(64.8%),嬰幼兒40人(20.7%),學齡期22人(11.4% ),初中、高中6人(3.1%);每個月值夜班情況:<4次46人(23.8%),5次~9次97人(50.3%),10次~14次48人(24.9%),15次以上2人(1.0%);工作滿意度:很不滿意16人(8.3%),不滿意47人(24.4%),說不清32人(16.6%),基本滿意83人(43.0%),很滿意15人(7.8%);再次選擇護理工作:回答是43人(22.3%),回答否150人(77.7%)。
1.2 研究方法
1.2.1 測量工具
1.2.1.1 一般情況調查表 自行設計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13個條目: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收入情況、工作類型、護齡、職務、職稱、婚姻狀況、子女情況、夜班次數(shù)、工作滿意度、是否再次選擇護理工作。
1.2.1.2 專業(yè)生活品質量表 采用Stamm[3]博士編寫的專業(yè)生活品質量表,該量表包括同情心疲乏和同情心滿足兩個維度,前者包括繼發(fā)性創(chuàng)傷應激和職業(yè)倦怠。繼發(fā)性創(chuàng)傷應激、工作倦怠、同情心滿足3個維度,共30題,每個維度10題,除了第1題、第4題、第15題、第17題、第29題為反向計分外,其余均為正向計分。問卷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其中“非常不符合”計1分,“不符合”計2分,“有時符合”計3分,“符合”計4分,“非常符合”計5分。每個維度總計分都是獨立的。當以上3個維度總分分別>17分、>27分和<33分時,任何1個維度得分不在正常范圍被認為有發(fā)生同情心疲乏的危險。該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該量表3個維度的Cronbach’sα值分別是0.86,0.89,0.77。
1.2.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人口學資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對研究對象同情心疲乏水平進行單因素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
2.1 ICU護士同情心疲乏現(xiàn)狀 調查對象3個維度得分分別為:同情心滿足(29.01±4.96)分、繼發(fā)性創(chuàng)傷應激(30.96±4.59)分、職業(yè)倦?。?8.43±2.02)分,與Kristaps等[4]的調查結果相比較,除同情心滿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外,其他兩個維度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ICU護士同情心疲乏的影響因素 193名研究對象的同情心疲乏得分經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對研究對象一般資料13個條目的同情心疲乏進行單因素分析,工作滿意度、是否再次選擇護理3個條目的同情心疲乏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以同情心疲乏得分為應變量,將研究對象一般資料13個變量作為自變量,其中性別(X1):男=0,女=1;年齡(X2):≤25歲=1,26歲~35歲=2,36歲~45=3,>45歲=4;學歷(X3):專科=1,本科=2,研究生=3;護齡(X4):<1年=1,1年~2年=2,3年~5年=3,6年~9年=4,>10年=5;職稱(X5):護士=1,護師=2,主管護師=3,副主任護師及以上=4;職務(X6):護士=1,護士長=2;工作類型(X7):正式在編人員=1,人事代理=2,合同制=3;個人月收入(X8):<2 0 0 0元=1,2 0 0 0元~3 0 0 0元=2,3 0 0 0元~4 000元=3,>4 000元=4;婚姻狀況(X9):已婚=1,未婚=2,離異/喪偶=3;子女狀況(X10):無子女=1,嬰幼兒=2,學齡期=3,初中、高中=4;平均每個月值夜班次數(shù)(X11):<4次=1,5次~9次=2,10次~14次=3,15次以上=4;工作滿意度(X12):很不滿意=1,不滿意=2,說不清=3,基本滿意=4,很滿意=5;再次選擇護理工作(X13):是=1,否=2。引入多元回歸方程(α入=0.05,α出=0.06),最終工作滿意度(X12)和再次選擇護理工作(X13)2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擬合方程為Y=2.74+0.14(X12)+0.23(X13),(F=20.27,P<0.01),決定系數(shù)(R2)為0.463,說明逐步擬合的多元回歸方程的應變量(同情心疲乏)能被自變量(X12、X13)解釋的比例為46.3%。由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可見,兩個自變量對應變量的影響依次為工作滿意度(X12)和再次選擇護理(X13)。
3.1 ICU護士同情心疲乏現(xiàn)狀 ICU護士同情心疲乏維度中的身心耗竭處于高水平,這與Crystal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由此可見,我國ICU護士易發(fā)生同情心疲勞。這可能是因為ICU護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經常面臨垂死的病人,在照顧病人時,需要護士的愛心、耐心和同情心,然而長期的情感支出導致護士同情心疲乏和職業(yè)倦怠感上升。3個維度中,同情心滿足和職業(yè)倦怠得分較低。Stamm[6]認為,同情心滿足來自護理人員愉快的工作,是服務人員從同事、工作和社會支持中得到的正面能量。同情心滿足可以對抗同情心疲乏的負性影響。職業(yè)倦怠是人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失調的結果,嚴重影響員工的工作質量[7]。有文獻顯示,從事護理工作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職業(yè)倦怠感[8],工作倦怠感會導致護士發(fā)生各種身心疾?。?]。Arklie等[10]的研究表明,廣泛的社會支持能夠減輕員工的工作壓力和職業(yè)倦怠感。因此,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融洽的同事關系和廣泛的社會支持能增加護士的同情心滿足。
3.2 ICU護士同情心疲乏的影響因素
3.2.1 工作滿意度 本研究結果表明,護士的工作滿意度處于中等水平,與王琳等[11]研究結果一致。合同制仍然是醫(yī)院主要的用人形式,然而低年資的護士大部分是聘任制,職業(yè)態(tài)度不穩(wěn)定,加上總是承擔低技術的工作,個人成就感低,造成同情心超負荷。目前,護士的薪酬、福利待遇都處于低水平。因此,醫(yī)院應該提高護士工資待遇,科學合理分配薪酬,注重護士自身發(fā)展,實行人性化護理,提高護士工作滿意度,從而減輕同情心負荷。
3.2.2 再次選擇護理工作 本研究結果顯示,77.7%的護理人員不再選擇護理這份工作,主要原因有工作量大、工作瑣碎、醫(yī)療場所暴力、頻繁的夜班、過度的情感支出、工作成就感低,等等。為了緩解職業(yè)緊張性,政府應該采取相應措施緩和醫(yī)患關系,同時醫(yī)院要建立臨床護士分層級管理制度,實行人性化管理,充分發(fā)揮護士主觀能動性,營造輕松的工作氛圍。Barnard等[12]研究表明,醫(yī)院結構和工作環(huán)境影響護理人員情感、心理體驗。Aycock等[13]提出,有同情心疲乏的護士應重新認識護理工作的價值和幸福感。因此,為同情心疲乏的護理人員提供心理咨詢和幫助也是有必要的。
ICU護士同情心疲乏水平與工作滿意度和是否再次選擇護理工作有關。護理管理者應該充分重視護士內心的情感體驗,提高護士的共情能力,從而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降低護士同情心疲乏的發(fā)生率。
[1] Joinson C.Coping with compassion fatigue[J].Nursing,1992,22(4):118-121.
[2] Simon CE,Pryce JG,Roff LL,etal.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and oncology social work protecting compassion from fatigue and compromising the worker’s world view[J].J Psychosoc Oncol,2005,23(4):1-14.
[3] Stamm BH.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Compassion satisfaction and fatigue version 5(ProQOL)[EB/OL].[2011-03-20].http://www.isu.edu/bhstamm.2009.
[4] Kristaps C,Inga M.Compassion fatigue,burnout and contributory factors among nurses in Latvia[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30(2):2042-2046.
[5] Crystal H,Janet C,David R,etal.Compassion satisfaction,burnout,and compassion fatigue among emergency nurses compared with nurses in other selected inpatient Specialties[J].J Emerg Nurs,2010,36(5):420-427.
[6] Stamm BH.The concise proQOL manual.Pocatello[EB/OL].[2012-04-12].http://www.ProQOL.org.
[7] 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s Psychology,2001,52:397-422.
[8] 高靜,付昌萍,游進會.臨床護士工作疲潰感與工作壓力源的相關研究[J].護理研究,2008,22(9C):2468-2470.
[9] Demir A,Ulusoy M,Ulusory MF.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burnout levels in the professional and private lives of nurses[J].Int J Nurs Stud,2003,40:807-827.
[10] Arklie M,Stewart MJ.Work satisfaction,stressors and support experienced by community health nurses[J].Can J Pub Heal,1994,85(3):180-1841.
[11] 王琳,陶紅,劉曉紅.護士留職意愿與工作滿意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19-22.
[12] Barnard D,Street A,Love AW.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ors,work supports,and burnout among cancer nurses[J].Cancer Nursing,2006,29(4):338-345.
[13] Aycock N,Boyle D.Interventions to manage compassion fatigue in oncology nursing[J].Clin J Oncol Nurs,2009,13(2):18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