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莉
趙莉/麗水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社科部教師,碩士(浙江麗水323000)。
當今高職院校的教育方針受工具理性主義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忽略個人內(nèi)在的德育而傾向于注重知識與技術(shù)的培養(yǎng),但企業(yè)里流行的“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yǎng)使用,無德有才限制使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給高職院校以警示。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求職者一定要培養(yǎng)自己的德行,這樣才能讓自己有更好的發(fā)展前途。而對于廣大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弟子規(guī)》中所包含的德育思想能給大家以極大的啟發(fā)和幫助。簡而言之,《弟子規(guī)》為高職院校大學生更好地走上工作崗位提供了很好的受教素材。
德育不是一個簡單的定義,但這不妨礙我們?nèi)ダ斫獾掠闹匾?。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德育:第一,以德育人,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施教者自身要有很好的德行;第二,德育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受教者品德的過程,簡稱育德,從這個意義上說,德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使受教育者遵循人類自身固有的、積極向上和向善的品性。第三,德育是一個愉快的過程。簡單地說,德育就是按照人固有的特性,按照自然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人們進行向善和向上的教育、引導。高職院校德育是在高職院校施行的德育,在高職院校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符合學生本性的德行教育,高職院校德育與德育具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
《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根據(jù)《論語·學而》第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詳寫而成,并以此作為總敘,分為孝、悌、謹、信、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后經(jīng)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guī)》。其從一些大的原則到非常具體的小事都有明確的章法和規(guī)范,其核心倫理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對人仁愛等。
《弟子規(guī)》包含有五大德育思想。第一,孝敬父母。短小精悍到只有1080個字的《弟子規(guī)》蘊含了儒家思想的精華,即從孝著手(孝是儒家文化的根本),塑造一個人的高尚品德。第二,出則悌。“悌”包括兄友弟恭,包括尊敬長輩的禮節(jié)態(tài)度。第三,謹信思想。《論語》有言,在日常生活中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古圣先賢注意培養(yǎng)對人、對事、對生活的恭敬心、感恩心?!墩撜Z·子路》中云:君王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而對于個人來說,一言足以影響自身的一生,誠信與否直接與個人的德行、與未來人生道路順利與否有重大關(guān)系。第四,愛眾親仁?!墩撜Z·顏淵》第十二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1]115張橫渠也說:“民胞物與”。他認為人人都是同胞兄弟姐妹,不僅對人,對物也要愛護有加。第五,余力學文。古人把德育放在首位,有了這個基礎(chǔ)后,才要求學習文化知識。所謂“德才兼?zhèn)洹?,即有了“德”以后,再去具備“才”?!安涣π校珜W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2]。古人的教育方法是先培養(yǎng)德育,有余力再學其他知識。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德才兼?zhèn)洌纫e淀起厚德以載外在的物質(zhì),不然只會“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復旦研究生投毒案便是有才無德之后果,雖然這是個例,但還是能從側(cè)面反映出我國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教育對德育有所缺失。
工具理性主義在文藝復興以后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尤其是工業(yè)革命以來,其主導地位到了不可撼動的高位,由此,高職院校也無法抗拒理性的巨大誘惑而偏失了對大學生進行德育。因為理性,人們不斷地發(fā)展科學技術(shù),并陶醉于其帶給人類一次次前所未有的無限風光。據(jù)于此,很多大學生和大學教師覺得追求道德的高尚與德行的培養(yǎng)是幼稚的,但又迫于某種需要,德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由于這二者的張力,道德的教育越來越趨向于空泛化、邊緣化,德育的理論與實踐嚴重的脫節(jié),更有甚者認為德行沒有存在的必要性,還不如做點“實際”的事情。
1.現(xiàn)代高職院校學生倫理思想的邊緣化。面對當今科學技術(shù)的迅猛發(fā)展,數(shù)字化對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的抽象,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也未能幸免而自愿或被動地屈服于理性工具主義的價值追求當中,對于倫理親情道德教育,大學生敬而遠之抑或是置之不顧,普遍認為德育是假、大、空,這無疑是對德育的一大誤解,更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倫理道德的一大誤解,要解除這一誤解也只有通過深入研讀中國經(jīng)典。
2.現(xiàn)代高職院校學生謹信思想的邊緣化。當今的大學生晝夜顛倒,生活沒有規(guī)律,吃飯睡覺都沒有固定的時間,沒有耐心與自制力,對人對事物的恭敬心也缺乏。對衣食也是沒有規(guī)律,衣物放置沒有固定的地方,等用到時滿屋子尋找,如此很多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活秩序都是亂七八糟的?!爸敗钡乃枷敫憩F(xiàn)在與人相處和獨處時的行為表現(xiàn)。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碑斀袢藗儗ι鳘毸枷敫遣荒芾斫猓膊蛔⒅睾穹e薄發(fā),平時謹小慎微為以后穩(wěn)重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chǔ),也不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蠻干和莽撞往往是“南轅北轍”“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將“信”字拆開來解——人言,這對大學生來說就是說到做到。但大學生的還貸違約、考試作弊、抄襲成風、應聘求職材料失真等誠信問題層出不窮?!靶拧焙幸粋€更深的意思是信義,即義務。所以大學生就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情,時刻不敢忘懷自己的本分。
3.現(xiàn)代高職院校學生言行一致觀念的邊緣化。當今高職院校,大學生學與習是嚴重脫節(jié)的,課堂上的教學與講解的理論知識不能在實踐中得到落實,這中間有兩大問題,一是學生對理論知識本身不感興趣,由此更不用談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了;二是學生缺乏靈活運用的能力,理論知識考試非常好,但實際操作和為人處世方面的能力非常弱。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道:“光是思想竭力體現(xiàn)為現(xiàn)實是不夠的,現(xiàn)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盵3]24所以,高職院校德育要致力于建立大學生對思想道德和品行修養(yǎng)的信心與相信德育的力量。馬克思在《關(guān)于費爾巴哈提綱》中說道:“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3]140改變世界在于人們的實踐。由此,基于課堂的德育是不夠的,基于口號標語的宣揚也是無力的,真正的革命在于人類的趨于現(xiàn)實的感性的實踐活動。
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提出必須要有相應的解決對策,不然所有的問題和理論只能停留在“紙上得來終覺淺”的層面,由此,躬行的必要性呼之欲出。針對高職院校德育尤其是親情倫理教育的邊緣化、大學生謹言慎行觀念的淡化、大學生德育學習與實踐相脫離等問題,以下論述高職院校德育改善的可能性。
1.注重對高職院校學生倫理思想的培養(yǎng)?!兜茏右?guī)》所包含的德育思想突出強調(diào)了孝悌,孝乃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弟子規(guī)》以孝悌為德育培養(yǎng)的出發(fā)點,突出強調(diào)和重視穩(wěn)定的血緣倫理關(guān)系,在親情、友情、愛情等一切感性情感當中,儒家一貫認為和主張親情具有更強的激勵人們斗志的力量。所以,在高職院校德育中,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得以顯現(xiàn),高職院校理應樹立這樣一個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對人、對事、對物的恭敬和敬畏之心,并努力踐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悌思想。
正如《大學》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4]也許有人會問,他時刻想著他人豈不是束縛了自己?其實不然,試想“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看到父母會心的樣子,為人子女的豈不是很高興?在外碰到對自己不公的事情想要報復,一想他人也是為人子女,我去傷害他人,那他們的父母會很傷心,由此念頭一轉(zhuǎn)必會將氣消解于此,這樣對自身何來的束縛?
2.加強對高職院校學生謹信思想的培養(yǎng)。針對大學生謹信意識的淡化,《弟子規(guī)》以人人不可避免的、最簡單的起居飲食為切入點,強調(diào)個人加強自身品性修養(yǎng)的重要性?!墩撜Z·衛(wèi)靈公》第十五: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所以,依照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場合穿衣行事。儒家思想注重的是一個人的品行和才能,這在《弟子規(guī)》里也不斷得到強調(diào)。《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1]115所以,社會應當注重義、禮、遜、信的道德準則;個人更要嚴格要求自己,與人和諧,不以言論重用人,也不以人廢其言等,這些品德都包含在《弟子規(guī)》當中,作為高職院校教師應有意識地對大學生的言行舉止進行教導和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在大學生中強調(diào)謹言慎行等道德品質(zhì)培養(yǎng)的重要性,而作為德育的接受者,大學生要時刻注意落實謹信的德育思想。
3.加強對高職院校學生知行合一思想的培養(yǎng)。“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2]余力學文道出了古人的“德第一,才第二”的教育理念,這跟當今的“教育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有一致性,《弟子規(guī)》強調(diào)個體先培養(yǎng)自身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在具備和厚德之后再學習知識技能,當然這在當今社會二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墩撜Z·雍也》第六“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1]75所以,行與學要同時進行,要做到知行合一?!墩撜Z學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70高職院校大學生要不斷地實踐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等課堂當中所學的德育內(nèi)容與理論知識,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德育思想和理論知識也只有落實到生活當中,通過真切的社會實踐活動才具有改變社會的革命性作用。
物質(zhì)的極大豐富與精神的極大落寞并不是天生對立的,而是在一定境遇下所必須經(jīng)過的一道坎,如果過不了這道坎就意味著痛苦的煎熬與終身役役而不知其所歸的失落,但如果在實踐的基礎(chǔ)上不斷地擴充自己的勇氣與提升自己的魄力,那人類的將來是真正和諧的世界,未來的人類將是生活于“家”的庇護之下,盡情地展現(xiàn)自己的本質(zhì)與豐富性的多彩世界,而這一過程也許是長久的,但作為高職院校學生應當義不容辭地去完成這一使命。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 李毓秀.弟子規(guī)[M].北京:中華書局,2000:11.
[3] 余源培,吳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經(jīng)典文本導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王國軒.大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