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俊
(咸寧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武漢 4371002)
這些年來大學生受到傷害以及傷害他人和自己生命的事件經(jīng)常發(fā)生,已經(jīng)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這些事件進行梳理分析,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其一、傷害他人生命。例如2013年4月,復旦大學投毒案,林森浩因瑣事與黃洋不和,決意采取投毒的方法殺害黃洋。其二、被他人傷害,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例如2013年7月,18歲的實習護士小萱在路上碰到一位裝病的孕婦,小萱送其回家后被孕婦夫婦迷暈后殺害。其三、傷害自身生命。例如2013年9月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5000多名新生完成報到,他們踏入校園的第一件事,就是與校方簽訂《學生管理與學生自律協(xié)議書》。協(xié)議書明確:“學生本人對自殺、自傷引起的后果承擔責任”。
近些年來,導致大學生生命意識缺失的原因,筆者認為不外乎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
其一、自身因素也就是內(nèi)因。大學生這個時期心理因素的不穩(wěn)定,是導致大學生生命意識缺失的內(nèi)在原因。其二、環(huán)境因素也就是外因。社會變遷、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導向作用,是導致大學生生命意識缺失的外在因素。
大學時期,是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大學生處在一種心智并沒有完全成熟時期,抵抗挫折的能力、情緒控制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都比較差,外界的影響與自身意識矛盾又沒有能夠得到及時的疏導和開解,都會給大學生的人生觀的形成產(chǎn)生負面影響。
1.1.1 抵抗挫折的能力差
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如“溫室里面的花朵”從來都是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沒有經(jīng)歷過風雨,遇到事情都是父母來幫助解決。來到大學之后,許多大學生都是首次離開父母生活,面對陌生的大學校園,經(jīng)常會手足無措。因此,在校園里面碰到的一些小的挫折,例如吃飯洗衣的日常生活、戀愛分手、學業(yè)不順、人際交往差、攀比心理等等,這些看起來的小問題卻引發(fā)大學生心理問題。嚴重的甚至會引起大學生出走、生病、休學、退學乃至自殺。
1.1.2 情緒控制能力差
大學生的年齡多為18-22歲的心理成長期,情緒十分不穩(wěn)定,容易因為外界的影響情緒激動,并且難以控制。思考問題處理事情經(jīng)常不理智,易沖動,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給自己和社會帶來危害。而且大學生從眾心理比較強,缺乏對于事情的判斷能力,容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與鼓動。例如大學生戀愛問題。據(jù)調(diào)查在大學期間談戀愛的學生,大多因為看到周圍的同學都在談戀愛,因此覺得自己也應該戀愛,而非因為真覺得喜歡而在一起。因此,大學生在學校期間,心智并不成熟,而在學校獨立處理事情的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造成情緒起伏不定,影響其成熟的生命意識的形成。
1.1.3 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較差
我國的教育制度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是應試教育,因此,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之前,一直在“象牙塔”的世界當中,對社會情況不了解,個人的人生閱歷比較少。而現(xiàn)今的大學校園里面并非過往意義上的“象牙塔”世界,許多大學生沒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在社會上遇到許多狀況如危險、災難、騙局的時候,沒有防備意識。有一些大學生喜歡徒步旅行,學習小說或者電影上的做法,在陌生的地方隨意搭乘陌生人的汽車,常常把自己置于險境而不自知,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1.2.1 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
家庭環(huán)境對于大學生的生命觀的形成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我們許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面從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大都是要在學業(yè)上取得理想的成績,而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性格的養(yǎng)成方面沒有過多的關注。家長對孩子通常采取過度關注和保護,導致孩子性格懦弱、依賴心理強、自私自利以及沒有責任感。因此,一些大學生在學業(yè)、戀愛以及就業(yè)等問題沒有辦法解決的時候,就感到巨大的心理壓力,下意識想要逃避。極端的情況下,可能會選擇自殺、傷害他人的方式來解脫。
1.2.2 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近些年來,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各種錯誤思潮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沖擊著我們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容易受到這些錯誤思潮的影響。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現(xiàn)今大學生只注重自身的專業(yè)技能掌握,為走出校園能夠找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而做準備。往往忽略了對自身性格的塑造與人生觀問題的思考。其次,隨著信息化的迅速發(fā)展,各類消極思想在網(wǎng)絡上傳播開來。例如小資、頹廢、無奈、厭世、以及死亡等消極情緒通過網(wǎng)絡被大肆渲染,一些大學生受到這些消極情緒的影響,一旦遇到問題,容易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來逃避。沒有了解生命對自己的意義,沒有了解自己生活在世界上也背負著許多責任。
1.2.3 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
(1)學校對于生命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本世紀初,我國中小學開始開展正規(guī)的生命教育課程,主要針對學生關于心理健康、生態(tài)保護、性教育方面的內(nèi)容進行教育。但是,對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關注不夠。而面對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大專院校特別是高職院校為了學生畢業(yè)后的就業(yè)問題,教育的重心偏向于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培訓,學校教學的目的變得十分功利性,只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yè)知識技能,以便學生走出校園后可以順利的找到工作。而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則流于形式。各高職院校對于生命教育僅僅體現(xiàn)在理論研究的層面上,一些高校教師在理論層面上對此進行過研究,發(fā)表過一些相關生命教育的文章。但是高校在生命教育的現(xiàn)實實踐方面卻幾乎是空白。因此,近些年來,高校大學生漠視生命,傷害自我和他人的事件屢有發(fā)生。
高校對于生命教育的不夠重視,導致大學生對于生命意義的理解扭曲。著名學者石康元指出:“在當今社會的學校教育制度下,受教育者的動機和目的主要的是學習一套謀生的技能,如果你問受教育者為什么要學習的時候,你很難想象他會回答:‘為理想和信念而讀書’。他們通常會回答你為了生活而讀書?!爆F(xiàn)今高校這種“重技能輕德行”的教育理念,使現(xiàn)今社會的大學生認為學習的最終意義是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以及賺到足夠的金錢,沒有在學習中了解生活的意義以及生命的價值??赡茏罱K導致學生對于生命的漠視。
(2)學校關于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空洞乏味
對于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許多學校僅僅停留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層面上,內(nèi)容比較抽象。并且大量高校沒有單獨設置生命教育的課程,往往只是在思政課中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的學習中給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等內(nèi)容的宣傳。這種方式對學生采取的是說教式教育,許多學生感覺不到實用性,往往采取忽略。因此,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應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不僅僅在人生觀內(nèi)容當中體現(xiàn)出來,更要起到預防生命事件發(fā)生的作用,使學生能夠在碰到危險和災難時保護自己的生命。
(3)學校懲罰機制專斷粗暴
各高校在處理學生違紀違規(guī)事件的時候,沒有做到透明、公開,也沒有能夠給當事學生充分的申辯機會。處理結果是否公正、合理姑且不論,僅就校方單方面的裁決方式來說,就不符合“程序公平”,難免使許多受到處罰的大學生無法接受,極端的自暴自棄做出傷害自己、危害他人的行為。
(4)教師對學生的關懷程度不夠
許多高校教師上課來,下課就走,與學生缺乏溝通。在許多職業(yè)院校里面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學生輔導員,一般都管理七八個班的學生,大約有一百多到兩百人。輔導員精力有限,有的時候許多的輔導員到大一上學期末對自己管理的很多學生都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人。輔導員在通知學生相關學習事務的時候,要么通過班長傳達,要么通過班級的群發(fā)信息通知。輔導員與學生關系比較生疏,經(jīng)過調(diào)查,90%的學生出現(xiàn)情緒方面的問題時候不會尋找輔導員進行傾訴,更多的是找自己的朋友進行疏導。如果學生性格比較內(nèi)向,學校里面沒有朋友,心理情緒得不到疏導,就容易出現(xiàn)問題。
何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內(nèi)涵是什么?筆者認為,生命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命教育涵蓋了所有有目的的影響人對于生命價值探索的活動。狹義的生命教育則專指學校有組織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學生認識生命,進而重視、珍惜生命,帶領學生探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提升學生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陶冶健全的人格品質(zhì)方面的一種活動。文章這里主要探討的是狹義的生命教育,即學校在大學生生命觀教育方面應該怎樣具體實施。
大專院校要改變過往“重智輕情”的教學觀念,在傳授學生專業(yè)技能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人格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學校要盡量多開展一些有關生命教育的活動,如可以搞一些主題月活動,每個月設置一個有關生命教育的主題,普及一些生命教育的知識,建立一些專門的生命教育輔導機構。例如雖然有許多學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中心”,但是許多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只是形同虛設,很多時候咨詢中心的門長期都沒開,只是掛了個牌子。學校要真正的把這個機構重視起來,使“心理咨詢中心”能夠做到實至名歸。同時,學校還應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要學生感受到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是幸福的、有意義的,讓每個在校的大學生能夠快樂、有尊嚴地學習和生活。
學校應該單獨而系統(tǒng)地設立生命教育課程,根據(jù)大學生現(xiàn)階段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可以開設一些主題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哲學當中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如何疏導不健康心理情緒、以及大學生如何防御傷害的課程。同時,其他課程還可以從專業(yè)的角度進行有關生命教育講授,使學生能夠耳濡目染,能夠持續(xù)地影響并啟發(fā)學生的生命觀。例如思政課教育當中,專門有章節(jié)談到人生觀、價值觀的意義,以及談到理想的實現(xiàn)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曲折性。這個內(nèi)容的講述可以啟發(fā)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認識到理想的實現(xiàn)不會一帆風順,可以使學生以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面對現(xiàn)實當中遇到的挫折,使學生的抗挫折力增強。再如在大學生就業(yè)培訓課上,老師可以通過講就業(yè),提前告知學生當前就業(yè)形勢,可能面臨的問題以及出去找工作的時候?qū)W會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警惕一些就業(yè)陷阱,使學生了解就業(yè)形勢,提前對自己將要面臨的問題有心理預期。
在大學生交費上大學的今天,大學生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是學校的“主人”,是大學教育的“主體”,而不再是單純的服從者和被管理者。因此,學生在學校建設、規(guī)章制度的制訂、學生違紀事件的處理方面,應該具有充分的發(fā)言權和參與決策權,這個是包括高校管理者在內(nèi)的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應該轉(zhuǎn)變的一個觀念。學校應該改變以往的學生違紀懲罰辦法,在決定懲罰學生時候,成立行政干部、輔導員老師、學生代表三方組成的學生違紀處理機構,公開透明地處理學生的違紀問題。被處罰的學生可以參加會議進行申辯,最后由處理機構三方投票處分結果。這樣懲罰機制的改變,可以使學生對學校更加有歸屬感,有主人翁意識,而不至于學校單方宣布處理結果后,許多學生走上極端道路。
首先,作為學生的任課教師應該給自己的學生樹立起生命教育的典范,宣揚積極的人生觀,同時,應該多增加與自己所帶學生的課下溝通,發(fā)現(xiàn)學生有不良情緒時,及時要與學生的輔導員進行溝通。其次,學校對于輔導員所帶學生的數(shù)量應該有所限制。兩百多個學生歸一個輔導員管理,一個人的精力有限,難免會出現(xiàn)管理的“盲區(qū)”。如果輔導員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所管理的學生出現(xiàn)情緒的問題,沒能采取預防措施,后果將不堪設想。最后,作為一線學生工作的輔導員,應該多和學生做“朋友”,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在校人際交往等情況,多和學生進行心理溝通,而不要把自己放在“管理者”,把學生放在“被管理者”的位置上,導致學生產(chǎn)生對輔導員的抵觸情緒,不利于學生工作的展開。
總之,大學生的生命教育要走進實踐,真正和學生的具體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人生觀及價值觀,陶冶健全的人格品質(zhì),光靠學校的教育是不夠,需要社會,家庭一起來配合完成。
1 賴雪芬.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2004(03).
2 劉濟良.生命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74-275.
3 梁凱.生命教育在高校中的德育實踐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9
4 陳文斌,劉經(jīng)緯.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6(09).
5 顧瑾.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4(05).
6 陳旭遠,孟麗波.生命化教學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樣態(tài)[J].教育研究,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