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俊 陳 敏
(湖北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武漢 430070)
語境這一概念自1923年由波蘭籍的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Malinowski)正式提出。他指出:“言語環(huán)境中完整的話語才是真正的語言事實”,他對語境影響話語的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將語境劃分為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20世紀50年代,英國語言學家弗斯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觀點,他把語境分為既有語言因素構成的“上下文”,又有情景因素構成的“情景上下文”。1962年弗斯采用了情景語境的概念并將其拓展到語言學中,他認為情景語境是“一組互相關聯(lián)的語言和非言語的范疇”。1964年,以韓禮德為代表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家將情景語境概念發(fā)展為所謂的語域理論,并認為語域涉及語場、語旨和語式的變量值。語域的這三個組成部分中任何一項的改變都會引起所交流的意義的變化,從而引起語言的變異,產(chǎn)生不同類型的語境。后來,韓禮德和哈桑進一步發(fā)展了這一理論,引入三個概念,即文化語境、篇際語境和篇內(nèi)語境。1972年,Hymes把語境分為:話語的形式和內(nèi)容、背景、參與者、目的和意圖、音調(diào)、交際工具、風格和相互作用的規(guī)范等。1987年,比利時語用學家維索爾倫提出了語言順應理論。他認為,語言的使用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地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而人類之所以能夠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做出選擇,就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1996年,熊學亮認為,語境主要是指認知語境,包括語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識(具體場合)、語言上下文知識(工作記憶)和背景知識(知識結構)三個語用范疇,也包含社會心理特征。盡管不同的語言學家對語境的內(nèi)涵看法各有異同,所使用的術語不盡一致,但總的概念都無大的相悖之處,彼此相互聯(lián)系和彌補。
根據(jù)不同的標準語境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從言語交際的角度,語境可劃分為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前者包括篇內(nèi)語境和篇際語境。后者包括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語言性語境是指在交際過程中某個語言單位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上下文。非語言性語境是指在交際過程中某個語言單位表達某個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非語言因素,如時間、地點、對象、場合、話題、交際者的地位和身份、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交際的目的和方式等。
閱讀理解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境。語境在篇章理解中所起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兩方面。
2.1.1 語境有助于分析和確定詞義
英語中一詞多義現(xiàn)象非常普遍,越是普遍和常用的詞,義項就越多,對語境的適用性就越強。只有當一個詞或短語和其它的詞語共現(xiàn)在同一語境時,才能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體,這個單詞的意義才被準確的理解。因此要正確理解篇章中的多義詞,就必須借助篇章語境及上下文,這樣可以瞻前顧后,縱覽全局,依賴情景分析和確定詞義。
2.1.2 語境有助于推測詞義
基于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推測詞義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認知心理過程。學生可以根據(jù)語言性語境,如:定義、同位語、列舉、重述、同義詞、反義詞、上下義或某些連詞、副詞,以及文章的綜合信息等來推測該詞的意義。如果文章內(nèi)容涉及因果關系或對比關系的句子,可通過這種關系,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或一般常識來進行推測。
2.1.3 語境有助于確定照應的所指對象
在英語篇章中常常通過內(nèi)外兩種照應來表示語義關系,而內(nèi)照應就是上下文中各語言項目之間的相互照應,有著篇章銜接的功能,包括人稱、指示和比較三個方面的照應。人稱照應通過指示代詞,如:we,he,your,her,their等來實現(xiàn);指示照應通過指示代詞,如:this,those,定冠詞the,以及指示性副詞,如:here,now,then等來實現(xiàn);比較照應則是通過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形式以及其他一些有比較意義的詞語,如:same,so,such,other等來表示前后照應關系。所有照應的所指對象,只有通過上下文才能確定。
2.1.4 語境有助于確定句子含義
英語中有很多句子,其含義是不能通過句中的語法結構來確定的,而語境能夠解決語言模糊或歧義現(xiàn)象。例如:He hit the man with stick.這個句子如果按照語法結構來分析就有兩種解釋:
(1)如果句中的“with stick”作狀語,該語句可以理解為“他用棍子打了這個人”。
(2)如果句中的“with stick”作定語,修飾“the man”,那么,此句話可解釋為“他打了那個拿棍子的人”。
其意思到底是哪一種解釋?無法判斷。如果有上下文語境,或者在一定的背景語句中,這句話就不難理解。也就是說,理解語句離不開語境。在特定語境中語義信息的內(nèi)容可以成為正確理解語言符號所在的那個表達式的關鍵。
2.1.5 語境有助于確定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省略是英語中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閱讀篇章的語義連貫并不完全依賴表面語言形式上的粘連,句際之間常會出現(xiàn)表面上的脫節(jié)現(xiàn)象,省略之處實際上蘊涵著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或稱語言交際時的前提。若不能填補省略成分,就會中斷理解。要想準確理解篇章中的省略語義,讀者就得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所提供的線索,運用文化和交際語境知識做出合理的聯(lián)想、分析、推理等認知過程,才能理解其完整的意義,并確定被省略掉的內(nèi)容。
2.2.1 語境有助于理解語言的言外之意
語境對于言語表達具有很強的制約作用。人們在交際時,并不是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借助語境中特定的情景意義來調(diào)整不相適應的言語形式,創(chuàng)造特殊的表態(tài)方式,激活交際雙方的共有知識,在詞中傳遞信息,在句中表情達意,使模糊的信息具體化,進而補襯語言本身的意義,以傳達言外之意。如果沒有一定的情景語境,我們便無法正確地理解篇章的含義。
2.2.2 篇外語境有助于消除習慣性思維的影響
語言同文化是緊密相連的。由于讀者和作者分屬兩個不同的語言集團。在各自語言體系、思維方式、社會行為、文化習俗等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文章的語言結構、修辭色彩、乃至背景知識等內(nèi)容對讀者來說都是陌生的。這時,讀者下意識作出的一系列判斷不能形成合理的邏輯順序,甚至有悖于常理。因此,在英語閱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篇外語境的理解,即與言語活動直接相關的情景語境和更大范圍的文化語境,包括已掌握的語言知識、常識及背景知識等對篇章進行解碼,在有關理解空擋中填入新的成分,以彌補語言層面文化含義的缺失,再把所獲得的語言信息由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以便成為永久記憶。這樣就能達到篇外材料的理解,從而消除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習慣性思維對理解的影響。
可見,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在篇章解讀中能起到制約和限定語義,解釋交際參與者的言外之意,理解篇章的深層意義等作用。語境是篇章產(chǎn)生的基礎,篇章解讀也同樣要借助語境才能準確而有效。
閱讀活動是一種多因素、多向交流與反應相結合的復雜解碼過程。讀者如果不能對篇章所涉及的語境作出正確的理解,就無法對篇章進行符合作者意圖的解讀。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對作者所設置的語境的解構和重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梢詮娜缦路矫媾囵B(yǎng)學生的語境意識,從而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前給他們補充有關理解語篇所需的文化語境,并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使他們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注意文化語境的差異,把語篇閱讀和文化語境結合起來,為學生閱讀前建立一個適合的語境,填充認知語境的缺損部分,有助于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與文章內(nèi)容相互作用,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達到深層次的理解。例如:If there’s ever been doubt about the value of education,the recession erased it.The unemployment rate for people with a college degree or higher is well below 5percent.For high school grads,it’s above 9percent,and for those without a high school diploma,it tops 14percent.Clearly,education pays.
此例中第一句話中的“recession”不能根據(jù)詞典上的概念意義來理解,這是由于高語境語言要求含蓄,強調(diào)“空白美”,很多信息已存在于外在環(huán)境或個人體驗,過多的敘述會使文章冗長,所以作者在表達時將那些不言自明的歷史文化背景內(nèi)容在文中省略了。因此,在閱讀理解“recession”這個詞項時,我們可以通過下文中的語言線索,即關鍵詞項“The unemployment rate”來激活大腦中的共有知識,聯(lián)想到“2008年經(jīng)濟危機以來美國遭受的經(jīng)濟衰退”。這樣就能推斷出上下文之間內(nèi)在性的邏輯關系,把零碎的信息串連成一個整體,彌補語言層面文化含義的缺失,使語句中沒有明確表示出的信息具體化、整體化、明朗化,從而使話語表層的不和諧統(tǒng)一在思想內(nèi)容的深層。所以,第一句話可理解為“如果有人曾懷疑過教育的價值,那么經(jīng)濟蕭條時期的就業(yè)狀況則消除了此類質(zhì)疑”。
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對段落意思的推導離不開語境。無論是對詞語、句子和段落的理解都是需要借助認知語境來進行動態(tài)性地推導其含義,從而產(chǎn)生新的語境效果,即產(chǎn)生關聯(lián)。例如:Turkish coffee is made in a special metal pot with a long handle.The coffee is placed in water in the pot.It is heated until it rises.Then the pot is removed from the heat until the coffee goes down.This procedure is repeated three times.
根據(jù)以上段落的語義表征和類聯(lián)接(語法規(guī)則),學生可以建立假設圖式,隨著語境信息的豐富和補充,建構出命題內(nèi)容和命題態(tài)度,把握段落意義發(fā)展的顯性或隱性的邏輯關系,從而在大腦中進行綜合加工,促使學生有效形成有規(guī)律的概念域,并建立其間的有機聯(lián)系,于是就能推導出此段落的意思為:In a metal pot Turkish coffee is heated three times.
在對相關語境因素進行構建后,要求學生在接受篇章的同時即刻預測下文將可能出現(xiàn)的內(nèi)容。例如:There are so many good reasons for you to be a couch potato.Television is good before-breakfast entertainment.Television is good after-school entertainment.Television is good before-bed entertainment.Everybody watches it,so you have to watch it too in order to talk about it with friends.Otherwise you cannot say a word,which makes you look like an idiot.
But……
從此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有了第一段落的語境“成為電視懶蟲有許多理由”和第二段落的邏輯銜接詞語“But”,學生可以根據(jù)當前篇章語境預測第二段落的大概意思,即“不看電視了,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況”,從而減少不確定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此例中的邏輯銜接詞語“But”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它不僅顯性地表達了“但是”的概念,而且隱含著作者思維的對比性和轉折性。同時,“But”還是表明作者意圖的信號詞,是準確、流暢貫穿整個第二段及表達段落內(nèi)深層次的重要的銜接紐帶,能有效突出英語語篇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銜接特征。相反,如果在第二段落前沒有使用邏輯銜接詞語“But”,此例中的兩個段落之間缺乏明確的篇內(nèi)銜接機制,使篇內(nèi)成分之間的銜接力減弱,兩個段落不能構成一個整體,在語言結構上顯得松散,語義上下不連貫,也不利于學生預測第二段的大意,預測就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方向。
在閱讀完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歸納出文中的語言情景,即各段落的主題句,并通過此語境回憶其相應的語義鏈來還原篇章段落的信息意圖。以英語語篇“運用中國飲食方法來解決美國的健康危機”中的五、六、七、八段為例:
主題句:You Want to Achieve True Balance and Harmony in Your Diet
語義鏈:illnesses,balance,consume,yin foods,yang foods,take something seriously,treat,ingredients,healthy,maintain
從此例中可以看出,語義鏈中的這些詞項可以共現(xiàn)在同一語境中,詞與詞之間在語義上有必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篇章語義的約束下,必然具有某種連句成篇的銜接力和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功能。在重構語篇段落的過程中,學生要把以上主題句和語義鏈中的詞項作為基本語境,并高度注重詞匯的語言本體語境——語言本身構成的語境、短語語境、句子語境、語篇語境和文化語境。此外,還要結合自己的認知語境,逆向重構作者選擇詞項的認知心理。也就是說,學生要根據(jù)語義鏈中的特定詞項進行聯(lián)想、擴展等手段來重構、調(diào)整、順應與作者認知語境的假設,從而提煉出能夠充分體現(xiàn)類聯(lián)接和搭配的語境,使其變成流暢、地道、上下連貫的段落,達到與作者在認知語境上的趨同,實現(xiàn)重構段落語境的教學目的。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重視語境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讓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于理解的語境,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對篇章的邏輯推導能力、預測能力、重構能力等。事實證明,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只有聯(lián)系語境、語篇,才能準確地理解語言,從而提高英語閱讀水平。
1 Halliday,M.A.K.& R.Hasan.Language,context,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 McCarthy,M.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Press,1993.
3 Sperber,Dan& 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Cambridge:Blackwell 1995.
4 劉辰誕.教育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99.
5 胡霞.略論認知語境的基本特征[J].語言文字應用,2004(3).
6 王雪玲.認知語境對英語閱讀效果的制約和促進作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0).
7 任紹曾.詞匯語境線索和語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