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翠蘭
文言文教學是很多初中語文教師面臨的主要教學難題之一。教師經常會覺得文言文教學費力,學生掌握得慢,是一項投入大、耗時長、效率低下的教學工作。對此。筆者認為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文言文知識。其中,批注式文言文教學就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方法。
批注式文言文教學是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和學生一起,用勾畫和評點的方式圈出課文中的知識點、疑難點等有價值的地方,附上理解性的話語,從而達到對文本的解讀效果。之所以要從批注式文言文教學的概念說起,是因為許多師生對這種學習方法并沒有認識到位。
教師要讓學生樹立這樣一個觀念:文言文的批注式學習是讓文言文學習化難為易的有效方法,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方便手段。很多學生認為文言文本來就難學,在旁邊寫上各種評注就顯得學習過程更加復雜,不如直接聽老師的講解。為了糾正這種觀念,老師可以從符號式批注入手。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賓語前置的短語用對調符號把正確順序調過來。同樣地,如果有省略,可以用省略符號。如果是通假字,可以用圓圈圈出來。
也就是說,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符號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涉及到不同的知識點就用不同的符號批注。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對語法的熟練程度越來越高,只需要符號而不用備注就能對各種知識一目了然。學生作批注的過程既簡單又快捷,就能夠體會到批注式文言文學習法帶來的便利。
對于批注入門的學生,教師可以指導他們多批注幾次來實現(xiàn)文章的精讀。例如,在預習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事先把課文謄寫一遍,作為一個通讀課文的過程。在謄寫的時候每行保留較大的空格,方便自己在謄寫稿上作批注。等到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課本上一起作批注。最后,學生將課堂批注與自己預習時所作的批注比較對照,就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即時糾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批注式學習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它包含了批注者對作品的主觀解讀,并不存在唯一答案。許多學生對批注的工作并不熱情,認為只要老師講解就足夠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批注可以是各個方面的。例如,在《陋室銘》的學習中,很多學生按照一般的模式批注了基礎知識點之后,也有學生圈出了文中使用的句式和修辭手法,并附上點評:“擅用對偶句,明白曉暢,生動優(yōu)美”。這種批注就是學生自己的觀點,是批注式文言文學習應該提倡的。
在批注式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建議老師給學生一個寬松的批注環(huán)境。也就是說,在課文的預習階段就讓學生使用批注法,不要硬性規(guī)定學生批注什么,讓學生盡情表達自己的想法,讓批注式閱讀成為輔助學生主觀化、個體化閱讀的一種手段。同時,批注還能夠忠實地記錄下學生的閱讀體驗。教師可以在課前翻看學生的閱讀批注來了解學生的預習狀況,這樣方便老師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學生剛剛進行文言文批注的學習時,覺得能聯(lián)系文本給的注釋把文言文理解了就好,不知道還有什么值得批注的。其實,把文言意思翻譯出來不是文言文學習的全部,學生需要掌握的還有文章內容意義、作者的表達目的、遣詞造句,文章的架構等,這些都是可以批注的。所以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思維角度進行指導,讓學生能夠多方位解讀文章。筆者以《鄒忌諷齊王納諫》(以下簡稱《鄒》)一文為例,列出如下5種不同角度的批注方式,僅供參考。
這是所有批注中最簡單的一種,要求學生對文言文中常出現(xiàn)的通假字、異體字還有語法問題進行批注。例如,《鄒》中的“孰視之”一句,“孰”同“熟”字,表示“仔細地”的意思。這種批注法考驗的是學生基本的文言文知識,也是語文中考文言文有關習題的出題熱門,需要師生重點注意。
這是從文法結構上對作品進行批注。初中階段學習的文言文以議論、抒情為主,短小精悍,又是成熟的大家之作。例如,《鄒》這篇文章全文以進諫的經過作為敘述順序。所以,學生批注時,可以用順序箭頭標示出文章的敘事順序,并簡略記下每部分的中心內容。這樣的批注能夠幫助學生疏通文章的脈絡,對文章的內在邏輯有了清晰的把握之后,對文章含義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徹。
教材中選擇的文言文一般是作者的思想結晶,是作者針砭時弊的有感而發(fā)。所以可以讓學生可以做一些創(chuàng)作背景的調查。例如,《鄒》這篇文章出自《戰(zhàn)國策·齊策》一章,這本書收集了戰(zhàn)國時期策士們縱橫捭闔的政治游說策略。戰(zhàn)國時期,政治上各國紛爭不斷,文化上百家爭鳴。這就給謀士、文士提供了游說君主、發(fā)揮政治主張的天然舞臺。同時,他們?yōu)榱俗约旱闹鲝埬軌虮痪鞑杉{,就更要鍛煉自己的論述能力和辯論口才,才會使《鄒》的故事看起來生動有趣又寓意深刻。了解這些背景以后,學生可以在文章和作者旁邊這樣批注一些關鍵詞:廣開言路、戰(zhàn)國、政治游說。用這種簡單的備注能夠概括出文章的性質和相關的知識背景,對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性有非常大的幫助。
鑒賞是學生體會文言藝術的最主要方法,鑒賞文言的優(yōu)美能夠幫助他們實現(xiàn)白話思維向文言思維的轉化。例如,本文主要運用了類比的寫作方法,用鄒忌在家詢問妻、妾、客和徐公比美的小事來類比朝臣、宮婦、子民給大王帶來的遮蔽。學生就可以把這些片段勾畫出來,反復誦讀,體會類比法在游說論述上的靈活委婉。
讀書貴在有疑。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要帶著質疑的精神,積極提出問題。但如果沒有辦法立即解答,那么將它用批注的形式記錄下來,然后自己解決或者請教老師,再將答案記錄下來。例如,筆者的一個學生預習時在課本上記錄了這樣一個疑問:鄒忌進諫成功的條件。課堂講解之后,學生聯(lián)系背景知識得出答案:鄒忌從自身實例出發(fā)勸說齊威王,語言委婉容易讓人接受;事例生動具有說服力;齊威王本人能夠開明謙遜,善于納諫。然后該學生畫出相關的語句,在旁邊標注上“進諫成功的原因”。
批注式文言文教學之所以效率低下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在課堂上跟著老師的講解做一些批注之后,這篇文言文就算學完了,根本不會再回頭整理自己的批注,這樣做會導致下一次學習的時候對已經學習過的語法仍舊沒有記憶,獨立做批注的時候依舊無話可說。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就必須讓學生養(yǎng)成積極回顧、整理批注內容的好習慣。
課堂講解結束后,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將自己對文章的批注作為范例在投影儀上顯示出來。然后鼓勵學生對照教師的批注檢查自己的批注,積極交流其中的不同之處。教師甚至可以故意設置一些錯誤的批注內容,讓學生將它們查找出來一一訂正??傊?,要讓學生樹立起一個糾錯觀念:文言文的教學結束后,要及時檢查自己的批注。要確保批注沒有錯誤,有了錯誤要立即訂正。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極其必要的,如果省略掉,那么很有可能在未來的學習中,學生把錯誤的批注內容當做正確的內容進行復習,造成嚴重的誤解。
整理自己的批注也是一個補充內容的過程。學生在預習或者聽課的時候記錄的批注內容經常是不全面的,對知識的掌握也就容易片面化。所以,在整理批注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例如,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組員之間交換自己的批注,為對方檢查。每個組員都可以對其他組員的批注進行評價,從基本知識到遺漏的內容方面,可以參照上述5 種批注方法補充缺少的批注內容。然后以小組討論會的方式進行總結,看本組的組員在批注方面的優(yōu)勢和不足,有哪些值得大家學習借鑒的內容。
教師應該建立不同標準的批注評價機制。初中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還處在一個慢慢摸索成長的階段。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標準。也就是說,學生在對批注進行整理與補充的時候,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基礎情況對學生進行指導。
以《桃花源記》一文為例。對于文言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本文有許多重要的文言詞匯,如“緣溪行”的“緣”字、“黃發(fā)垂髫”的“垂”字,“便要還家”的“要”字等,還有一些基本的文言語法,如“雞犬相聞”、“問所從來”等,學生要掌握這些基礎的文言知識就需要花費不少的工夫。因此,教師應該要求這些學生著重對基礎知識的相關批注查缺補漏,認真溫習。這樣,學生能夠做到借助基本語法知識的批注對文章進行通順的翻譯,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再根據結構的批注對文章的邏輯順序進行疏通。
相對的,對于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上述這些批注都只是一項基本的作業(yè),教師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對于《桃花源記》中成語的批注。《桃花源記》作為一篇極富文學價值的散文,孕生了許多成語,如“無人問津”、“雞犬相聞”、“怡然自樂”、“黃發(fā)垂髫”等,學生可以把它們圈畫出來,加以理解記憶。此時,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成語大多數(shù)是陶淵明在書寫那個世外桃源時運用的,這些成語簡單自然,閱讀時朗朗上口,與所描寫的寧靜古樸的生活相映成趣。
此外,筆者的一名學生學習這一課時關注了文章的一些小細節(jié)。漁人一開始“忽逢桃花林”,后來“林盡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漁人返回的時候明明“處處志之”,卻“不復得路”。這名學生通過批注這些語句認為,漁人在探索過程中一系列神奇的巧合暗示了桃花源只是陶淵明一個虛無縹緲的希望,這個美好社會的幻想是虛幻的、脆弱的。筆者認為這名學生恰恰代表批注式教學對語文素養(yǎng)較好的學生產生的效果。
上述對批注式文言文教學的探討只是無數(shù)教學經驗、心得中的冰山一角。文言文教學的工作任重而道遠,批注式教學法只是可行的策略之一。能否應用于所有的教學環(huán)境,應該怎么開展,都需要教師堅持不懈地嘗試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