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楨
(福建尤溪縣第五中學,福建 三明365100)
何謂興趣?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某個活動帶有愉快情感體驗的心理傾向。它往往是學習的起點。當一個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便會充分發(fā)揮巨大潛能,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從而直接促進智能的發(fā)展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呢?
我們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為學生喜歡的教師一走進課堂,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習興趣也油然而生。要想讓學生愛上語文學習,就應該首先讓學生愛上語文教師。正所謂“愛屋及烏”!要讓學生愛上你,師德師能是關鍵。師德即職業(yè)道德。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必須履行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中學生思想活躍、好勝心強,如果你遇事漠不關心、斤斤計較,固執(zhí)偏激、言行不一,那么又如何能讓學生欣然接受你,接受你傳授的知識?因此教師要主動關心和愛護學生,蹲下身子傾聽他們的聲音,以滿腔熱情、精益求精的精神,言行一致、平易近人的作風,一視同仁、平等公平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必然會贏得學生的親近和尊重。師能是指教師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它是會當教師和當好教師的基礎。在學生的心目中語文教師應是博學廣識、左右逢源的。一旦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樹立這樣的形象,那么學生對你欽佩、信服之余,所受到的隱性教育也是巨大的。記得我初中時的一位語文教師朗讀時或婉轉抑揚或擲地有聲,授課時或引經據(jù)典或出口成章,板書時或工整嚴謹或龍飛鳳舞,一時間教室里有模仿他朗讀的,有模仿他寫字的,大家都迷上了語文課。
語文學科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其中有不少蘊藏著豐富的奇妙珍珠。面對求知欲望、思維敏捷的中學生,讓他們挖掘其中的奧秘,探究其中的趣味,能讓他們從中獲得成功的快感。語文教學法完全可以憑借祖國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的魅力,巧妙引入一些富有趣味的知識“活水”,激活課堂氣氛,增強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標點符號的運用時,我講述了著名畫家徐渭的一則軼聞,并由學生給“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這行字加標點,學生對此立刻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交頭按耳的議論開來。又如在教學字詞時,我插入了漢字的演變的介紹,介紹了漢字的起源、發(fā)展直至今日的定型并且介紹了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等幾種造字法,學生聽得饒有興致,從他們驚訝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小小漢字如此富有內涵的驚嘆。再如在講解詩歌中“比興”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時,我引用同學們熟知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些富有趣味性的知識的運用,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極大地增強語文學習興趣。
贊可夫曾說過:“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不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都不可能發(fā)揮其作用。”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能使學生心情舒暢、精神飽滿,對一切充滿信心,學生以這樣的心境學習思考,有助于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的關鍵是教師要根據(jù)中學生好奇、好動、好玩、好勝等特點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斷變換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身臨其境。觸景生情,有時可巧設導語,渲染氣氛,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有時可進行有趣的比賽和角色欣賞……在這樣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生定會迸發(fā)激情,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
1.詩文名句導課。巍巍中華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偉大詩人和詞家,他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選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名篇佳句,貼切自然地引出要學的課文,能收到多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以教學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例,我以陸游的《書憤》(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為引語,使學生感受那種渴望收復失地卻又不能施展自己抱負的滿腔愛國熱情,為賞析《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創(chuàng)設情境。
2.設疑造成懸念。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從疑問引起的。因此,對故事性強的記敘文或條理清晰的議論文,可以盡力設置疑點,提出問題,制造懸念。如教學《像山那樣思考》時,我就設置了這樣的導語——“請一位學生說說對狼的印象?(生答:奸詐、狡猾。)那么能不能把狼趕盡殺絕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本文,看看文本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這個導語的好處就是巧設疑問,引起興趣,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3.用講故事作導語。課文中往往節(jié)選一些小說作為研習的文本,上課時以選入的文本為中心,聯(lián)系前后內容把情節(jié)交代一下,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理解。例如教讀曹雪芹的《林黛玉進賈府》,可以在一課前把前五回的情節(jié)系統(tǒng)介紹一下,讓學生認識到文本在小說中的地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4.使用多媒體導入新課。語文課上,可以到網(wǎng)上找一些相關的圖片,可以利用它導入新課,提起學生的興趣。教學高建群的《西地平線上》時,我在上課時,先出示一些西部落日的圖片,讓學生感受這些自然景色的特點,然后說,“作者面對如此壯美的景色,想到了哪些古跡?”。這樣很自然地進入到“懷想古跡”部分的分析,也使學生很快進入了特定的教學情境。
可以說以上三點都是學習興趣培養(yǎng)的外在動力,要使學生對語文學習持有永久的興趣,最為關鍵的是讓他們深刻感受文本自身的“美”,這才是激發(fā)興趣的精髓。
首先是感受文本的語言美。高爾基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古往今來著名的詩人、作家無一不在遣詞造句上下過一番功夫,字里行間處處蘊含著藝術美感。冰心的語言細膩豐富,魯迅的語言尖銳犀利,葉圣陶的語言凝練簡明,這些異彩紛呈的語言風格足以讓學生細細品味一番。
其次是感受文本的結構美。組字成句,組句成段,組段成篇,即為文章的結構。同樣的字、詞、句、段經過語言大師的匠心獨運,便會平中見奇且不露斧鑿痕跡,充分展示出結構的“波瀾美”和“樸素美”,如朱自清的《春》,從盼春到繪春到迎春結構嚴謹縝密,這樣的文章學生容易讀,也喜歡讀,并且在寫作中會備受啟迪。
最后是感受文本的形象美。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很多是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形象。一個個個性鮮明、活脫生動、神情畢現(xiàn),有極大的審美價值,如善良隱忍又不失剛毅的胡適母親的陰柔美;熱忱正直、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的崇高美;熱衷功名、執(zhí)著追求的范進的凄婉美。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都會讓學生獲得不同的美感體驗,從而真正領會語文學習的興趣。
總之,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點燃了莘莘學子的心靈之火,使他們能夠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地自主學習,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