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芝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在教育心理學中,對懲罰有如下明確的定義,即:懲罰就是當學生有不良行為后,增加某一陰性(消極)刺激,或減弱某一陽性(積極)刺激,使這一不良行為發(fā)生的概率減少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指為了減少學生不良的行為,這種不良的行為在教育教學情境中主要是指擾亂課堂次序和學校的管理,教育者給受教育者增加額外的學習任務或者是義務勞動,或者剝奪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快樂的感覺,往往所增加的任務和勞動是受教育者厭惡的,通過增加這種厭惡感使受教育者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剝奪的快樂一般與受教育者的自尊心、自豪感和榮譽息息相關,通過剝奪受教育者喜歡的東西促使他們改正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
懲罰在教育情景中是教育者普遍運用的一種手段,它的目的很明確,是為了減少學生不良行為的產(chǎn)生。有的教師運用得恰當,能彰顯其明顯的優(yōu)勢,而有的教師使用不恰當,其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一方面,在正確使用懲罰的情況下,它能使學生承擔起由于自己的過錯而帶來的責任,意識到自己的過失,從而改正自己不良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特別是對于剝奪其快樂的方式,學生為了重新得到快樂所帶來的優(yōu)越感,他們不得不放棄一些不良的行為,這種方式的效果尤為明顯。同時,在教室或者是學校的公共場合對學生施加懲罰時,往往能給旁觀的同學很好的警示作用,告訴他們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會得到什么樣的懲罰。
另一方面,懲罰作為行為方式它本身也存在其缺陷。由于懲罰形式的多樣性,有的教師對它把握得不夠準確,容易造成對學生的傷害。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10月29日,上海小康小學,一位李老師由于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個別同學搗亂不聽教師指揮,于是下令全班50名學生互抽耳光,不少學生被打得鼻青臉腫,更有部分女生被嚇得大哭。教師由于對懲罰使用的不恰當,對學生造成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傷害,更重要著是對學生心理的傷害,使學生從此產(chǎn)生自卑的情緒,變得憂傷、孤僻,這樣對孩子內心泯滅的后果是任何一個教師都無法承擔的責任。
懲罰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育者在對受教育者實施懲罰的時候應選擇合理的懲罰方式,以達到期待的效果。以下總結幾種常見的懲罰形式:
1.施與式與剝奪式的懲罰。施與式的懲罰,即是在孩子身上增加其不樂意接受或者是不喜歡的東西,比較常見的是孩子在課堂上擾亂課堂次序出現(xiàn)不良的行為時,教師一般采取的懲罰措施是抄寫生詞生字或者站到教室后面蹲馬步,通常抄寫和蹲馬步都是學生所厭惡的,通過展現(xiàn)他們所厭惡的東西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從而進行改正。而剝奪式的懲罰,簡而言之就是拿掉孩子快樂的或引以為自豪的東西,或是取消其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這種形式對孩子的適用性比較大,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想成為老師家長和同學心中的好孩子,取消其拿獎學金的機會或者評為“優(yōu)秀學生”“三好學生”的機會,是剝奪式懲罰方式常見的形式。這樣,學生為了爭取這些機會而減少其有不良行為的幾率。一般情況下,教師在選擇懲罰方式時可偏向于剝奪式。
2.顯性懲罰與隱性懲罰。顯性的懲罰也可稱為正式懲罰,這類懲罰是學校根據(jù)正式的成文規(guī)定,如某些法規(guī)、學校的管理條例、學生守則、紀律規(guī)定等,按照一定的程序,由學校中的專門部門對學生相應行為所給予的懲罰。比較常見的顯性懲罰主要體現(xiàn)在當學生犯有錯誤時,教師會當眾進行批評和教育,這不僅對當事人進行懲罰,同時也為那些沒有犯錯的學生以借鑒作用,告誡他們什么行為是不可以的。隱性懲罰也稱之為非正式懲罰,這類懲罰更多的是一種隱藏性的,不被大多說人所知道。當學生在課堂上有不良行為但是卻并沒有影響到課堂的次序時,教師更多的是給一個批評的眼神或者是到其座位上給其警告的懲罰。
3.體罰、物罰、心罰。從懲罰的外在形式上進行分類,可以分為體罰、物罰、心罰三類。體罰一般在教學情境中是最常見的,在學生表現(xiàn)出不合適的行為時,教師一般會對學生進行罰站、罰坐、罰做作業(yè),有更嚴重的是對學生的身體進行攻擊,一般表現(xiàn)為抽耳光、拳打腳踢,這種體罰形式一般不值得借鑒。物罰相對于體罰來說更多的是表現(xiàn)一種物質懲罰的形式,這種懲罰更多的表現(xiàn)在當學生違背學校的管理時,教師一般對其懲罰一定數(shù)額的金錢或者物質。心罰,是對學生心理上的懲罰,也可稱為精神懲罰,由于這種懲罰具有隱藏性,所以它的傷害性較大,往往表現(xiàn)為對學生自尊心或心理的傷害,教師的謾罵、冷嘲熱諷、警告都是其表現(xiàn)的形式。
4.積極的懲罰和消極地懲罰。從宏觀上看,這兩類懲罰主要是站在被懲罰的立場上來進行分類的,也就是教師實施的懲罰對受教育者所造成的影響。積極的懲罰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被實施懲罰過后,能嚴重認識到自己的過錯,進而改正,更加積極樂觀的生活和學習,為了所追求的目標毫不氣餒,從不言敗,對這類人來說,積極的懲罰起到的是一種促進作用。而對于消極性的懲罰,主要是指學生在被實施懲罰過后,不能很好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也無法接受老師的批評和指正,逐漸的自卑、封閉,變得內向,交際面逐漸下滑,成績也一落千丈,這類懲罰并沒有給孩子的行為一種正能量,相反,使孩子更加的墮落和失敗。
5.批評、譴責、訓導、和處分。在教育詞典中,懲罰可以分為4類,批評相對來說是比較輕的一種懲罰,也是實施起來相對較容易的一種,主要有個人批評和當眾批評,是教師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以口語的形式面對面地指責其錯誤。而譴責相對于批評來說嚴厲一些,它是指教育者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進行嚴正的申訴。訓導,一般是由學校行政辦公室執(zhí)行,是對思想品德不端正的學生以嚴厲的教導和告誡。處分,是四類懲罰中最嚴重的,它主要有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等幾種形式。
懲罰的形式使用恰當,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內驅力,使學生改正不良的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但是,如果對懲罰形式的使用不恰當,不僅僅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容易增強學生的恐懼心理,進而增強青少年的叛逆性格,對教師敬而遠之,對學習漫不經(jīng)心。所以教師在實施懲罰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問題。所有的教師必須承認,每個學生由于認知水平、性格和智力的不同,都具有自己獨立的個性,所以,并非每一條懲罰的形式都適宜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學生。比如,有的學生自尊心強,他們對老師的懲罰能樂觀的接受,并能進行深刻的反思,進而很好的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但是對于那些自尊心弱的學生來說,他們性格內向,不容易接受教師的懲罰,反而會用不正常的心態(tài)去對待。
其次,懲罰要具有及時性。及時即指在學生有不良的行為產(chǎn)生后,教師能立刻執(zhí)行對學生的懲罰,使學生及時的了解自己的錯誤進而改正,如果在學生做出不恰當?shù)男袨?,教師過一個星期或者是一個月再對學生進行處罰,那效果就不那么明顯了。
再次,教師在實施懲罰的時候要把握好懲罰的力度。懲罰盡量不要傷害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現(xiàn)代社會中,由于很多教師對學生的懲罰力度不恰當,致使學生被送進醫(yī)院,或精神失常,從而教師被告上法庭或者被撤職。
最后,在學生有不良行為發(fā)生前,讓他們了解具體的行為準則。告訴他們什么是不該做的,什么是該做的,這樣即便在他們犯錯之后,他們也心甘情愿接受老師的懲罰,從而進行改正。
[1]張俊麗.教育領域中的“懲罰”問題試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2(11).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孫燈勇.學校情景中的懲罰[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2(12).
[4]徐艷.學校教育情景中的懲罰[J].基礎教育,2005(1).
[5]魏振德.試論學校教育情景中的懲罰問題[J].中小學管理,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