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林 李 亮
初看文本,誤以為是一篇專門介紹粽子的小說明文。但細讀下來,很快發(fā)現,這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站在客觀的角度說明某種事物的文體。準確的說,它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隨筆。
誠如一位隨筆閱讀教學的研究者所言,說明性隨筆不同于純粹的說明文的地方在于:它所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情趣,另有寄托往往是這一類文體的顯著特征;而普通的說明文主要是通過對客觀事物或事理的介紹說明,達到以知識教育人的目的。換言之,說明性隨筆往往蘊含著文體的寫作手法,而說明文則涉及到的是事物的說明方法。
作為一篇典型的說明性隨筆,作者以極為細膩而又短小精悍的筆觸,娓娓道來,依次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味道、粽子的外在形態(tài)、粽子名稱的由來變化、粽子的起源、作為食用粽子的歷史演變以及粽子的食用機理等。語言上樸實平淡,看似毫無技法和難度可言,但深入涵泳,個中真味不言自明。
作者向我們介紹粽子,以粽子常見的味道開端,在行文上,顯然是有意為之的,如此便自然而然地切入到了作者對兒時故鄉(xiāng)的粽子的念想回憶之中,這樣的念想,這樣的味道,又何嘗不是憶苦思甜的幸福的味道,又何嘗不是牽動我們對故鄉(xiāng)、對過往生活深切回味的味道?所以,在具體的落筆上,關于“粽子的做法”這一段寫得最投入、最細膩、最具體可感,一切都是因為它背后所承載的豐富的情感內涵。如果從謀篇布局的角度看,它顯然是點的敘寫,點的特寫。但如果就此寫下去,還不足以支撐起文章情感的生成和表達,所以很快,作者又轉入對粽子面的介紹,作者對粽子名稱的由來變化,粽子的起源、食用粽子的歷史演變以及粽子的食用機理的介紹,這些看似零散紛亂,實則形散神聚,將它們整合在一起,其實就是一部關于粽子的完整的歷史。粽子既是歷史的、民俗的,也是民族的、文化的;同時它也是實用的美食。一言以蔽之,它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淀和傳承,它是我們蕓蕓眾生民以食為天里的“一口糧”,它也是潛藏在我們記憶深處關于兒時故鄉(xiāng)的一抹美好的回憶,這才是粽子將永遠流傳下去的內在原因,同時也是最好的理由。
在藝術特色上,文章用語樸實但清晰自然,文筆細膩但不做作,也善用歷史典故傳說加以說明佐證,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是一篇優(yōu)秀的隨筆作品。
這篇隨筆容易給人一種文體區(qū)分上的誤解,所以對本文文體的界定將是理解本文的基本點,同時也是難點。關于這一點,賞析中已有詳細的分析。
既然是一篇說明性的隨筆,那么如何理解文章主旨,又必然成為本文的一個的難點和需要解答的問題。關于本文的主旨,筆者認為需要抓住兩個關鍵點,第一個是“關于粽子的做法”這一個特寫段所傳遞出來的語意。粽子固然好吃,但時過境遷之后再回味,更多的是一份對兒時、對故鄉(xiāng)、對過往生活的美好的回憶;第二個是對粽子名稱的由來變化,粽子的起源、食用粽子的歷史演變以及粽子的食用機理的介紹需要有一種整體把握的能力,如果沒有一種整體觀,我們就無從把握這些詳細的說明介紹背后的內涵。作者不厭其煩的介紹,其實在做足“知識功課”的同時,更多的是在整合一部關于粽子的完整的歷史。文章意在說明,粽子既是歷史的、民俗的,也是民族的、文化的;同時它也是實用的美食??傊?,它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淀和傳承,它是我們蕓蕓眾生民以食為天里的“一口糧”,而這則又構成了文章主旨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在把握了這兩個關鍵點之后,就很容易將兩者有機融合在一起,從而提煉出本文的主旨。如果說作為美食和口糧的粽子的生命力是不滅的,作為民族歷史文化積淀和傳承的粽子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那么作為對兒時、對故鄉(xiāng)、對過往生活的精神寄托的粽子的生命力也將是強大的,這就是文章為何起名“粽子永流傳”的原因。
1.文章在介紹粽子的時候,為何要插入一段與屈原有關的傳說?
2.文章標題有什么特定的含義?
參考答案:
1. ①它本身是一個有史料記載的與粽子有關的故事,作為對粽子的系統的介紹,必然要提及它;②如果聯系上下文對粽子的介紹來看,插入一段粽子與屈原有關的傳說,就說明粽子不僅僅是民間百姓剝葉而食的口糧,同時也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③從表現主題的角度看,插入這樣的一段介紹,豐富了粽子本身的歷史文化內涵,升華了文章主題。
2.見“難點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