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琴
(烏拉特中旗德嶺山學校,內蒙古 巴彥淖爾015300)
“拿來主義”一說,最初來源于魯迅先生的雜文。他主張的是有選擇地拿,為我所用地拿。我們農村教師,外出學習相對不便,但是很幸運,生長在這個科技日益發(fā)達的社會,我們有條件從網絡上去學習,去實踐“拿來主義”。
《詩經》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選擇地拿來,之后加以靈活運用,這樣的“拿來主義”足以使我們受益匪淺,足以將我們農村教學這塊璞玉雕琢得有模有樣?,F將近年來我們學校的網絡學習之路作一番介紹。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從教18年,經歷了語文教學一波又一波的改革風潮。如今,風浪漸小,潮頭已趨于平靜。但是這十數年語文改革之路,走得頗讓人糾結。有一句很經典的評價:關于語文教學的大討論,該是上個世紀末最為苦澀的果子。我很贊同這句評價,事實是苦澀的余味還很綿長。我們國家的教育實際上走了一些彎路。如今想來,當時的改革,看著似乎紅火熱鬧,但是卻茫無頭緒,你方唱罷我登場,導致一堆在急忙中誕生的理念,又在急忙中崩于無形。
因此,十年后的今天,再談教學理念,我們便多了一層思考:這樣的理念科學嗎?
學校教導處除了領著我們學習《課標》,分析《課標解讀》,便是從網絡上下載觀看知名教育家的講座,了解他們的教學觀念。比如我們經常會聽魏書生與李鎮(zhèn)西的教育講座,李鎮(zhèn)西的《如何教出好孩子》,魏書生的《給青年教師的幾點建議》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并且時時回味,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如魏書生、李鎮(zhèn)西等專家的教育教學理念,我認為是科學的,可以拿來使用。因為他們的理念經過了時間檢驗,也經過了實踐檢驗。他們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很成功,他們把學生教育得也很有發(fā)展?jié)摿?,這樣的專家總結的方法與倡導的理念一定是可行而科學的。
“拿來”的教學理念使我們在教育學生,教育自己的孩子時方法更正確,收效更明顯。
四年級上冊第11課《去年的樹》講的是一棵樹與一只鳥是好朋友,結果來年鳥兒再來時,樹已經不見了。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義的童話。每當遇到這樣教育意義明顯的文章,我們的老師就容易偏重思想教育,疏離語言文字。如果把握不當,教師容易將教學重點設計為當前最流行的話題:環(huán)境保護。但是語文自有其重點,自有其獨特的解讀方式。怎樣正確解讀文本呢?
我在教學之前一直彷徨,后來上網觀摩了王崧舟老師的教學視頻《去年的樹》。王老師是這樣確定本文教學重點的:貫徹一條主線,落實三個融合。一條主線即學習語言的運用。三個融合即:學習語言的運用與陶冶情感的融合;學習語言的運用與內容理解的融合;學習語言的運用與思想梳理的融合。
極具語文性的講解與分析,極具指導性的教學課例,使我茅塞頓開,不僅明白了這一課的教學思路,也舉一反三隱約明白了語文教學的一種思考方式。
拿來的名師教學課例,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語文的本質,把握語文課的方向。網絡使農村教師也可以近距離接觸名家。
去年我們參加了教育部啟動的全國教育系統(tǒng)網絡培訓,這次培訓重點就在于提高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以下將這次培訓簡稱為“國培”。在這次培訓中,我們不僅從專門為教師提供的國培網絡上拿來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拿來名師教學課例,更能方便地拿來全國各地教育同仁多年來總結的教育實踐的寶貴經驗。
學校教育是對人的培養(yǎng),一旦失誤,造成的將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遺憾。因此,能從全國同行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正確經驗,減少教育教學中的失誤,這是怎樣有意義的收獲呀!立足于提高農村教師的素質,通過網絡進行的國培,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這樣寶貴的經驗。
北京市西城區(qū)的一位教師將自己的經驗傳到網絡上,是關于“比較閱讀法”的。她給我們舉了個例子:教學《七步詩》。
她將曹植的《七步詩》與郭沫若的《反七步詩》放在一塊進行教學,讓學生閱讀、理解、比較。我在今年的公開課中便使用了這個方法。同樣是《七步詩》,用比較閱讀法進行教學,既可以理解詩中同樣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也可以理解詩人站在不同角度持有的不同心態(tài)。例:
七步詩(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反七步詩(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
學生們也許緣于年齡與經歷的關系,會對兩首詩理解浮于表面,但是我被這種方法震撼了。同樣是以物喻人,前者表現的是兄弟相殘,后者則表現為甘愿犧牲。果然,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網絡國培這個平臺上,我們教育界同仁無私地與我們這些農村教師進行了成果分享。
總之,在我們這些農村教師的學習之路上,“拿來主義”被我們運用得盡情盡興。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如果堅持拿來,堅持靈活有機地被我所用,我們有理由相信,雖然這里是較偏僻的農村學校,但拿來網絡上的資源共享,定會使我們的教學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