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英
當前高中階段的選文是人類心靈的產(chǎn)物,有許多篇幅較長的小說和戲劇,它們有著內涵豐富、人文性強的優(yōu)點,但同時也有占用課時多,容易引起學生厭倦,信息繁冗、教學難以處理等弱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老師講得口干舌燥、“面面俱到”,而學生卻茫然無措,或囫圇吞棗或眉毛胡子一把抓,遠離了心靈世界,偏離了自由想象、情感體驗和精神交流。因此,如何確定一個支點,挖掘并解讀文本中的內涵,使學生個性化地讀文章、品文章,實現(xiàn)深層次的品味語言、拓寬視野、淀積人文素養(yǎng),讓閱讀更加厚實,是值得我們不斷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
在長期的摸索過程中,筆者嘗試著以以下兩種方式切入教學。
在過去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面對較長的文本,如《陳奐生上城》、《祝?!返鹊?,由于可講內容多,如果教師每個知識點都要顧到,其結果只能是蜻蜓點水。然而《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認為“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要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要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意地建構文本意義?!?/p>
摸清情節(jié)的“聯(lián)系點”是指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情感等方面在前后情節(jié)中的聯(lián)系;并且掌握所學課文與學生已有知識能力、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的聯(lián)系,即文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有機聯(lián)系。
因為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摸清了情節(jié)的“聯(lián)系點”,學生才能自主學習文本,去探尋情節(jié)的內涵。筆者在教授《阿Q正傳》一文時,以文本中前后出現(xiàn)四次的“投降”一詞作為情節(jié)的“聯(lián)系點”,設置了兩個問題:
①從文中找出有關“投降”一詞的語句?
②聯(lián)系全文,探究從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阿Q,并結合具體分析成因?
筆者通過上述兩個問題的設置,來梳理課文的脈絡,突出主干,以簡駁繁。讓學生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合作探究,讓學生小組間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其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產(chǎn)生更多富有新意的見解。
學生1認為:四次“投降”的出現(xiàn),串聯(lián)了文本的情節(jié),讓我們看到了革命的風云變遷:未莊風傳革命——阿Q宣布革命——封建勢力投機革命——未莊沒有革命——假洋鬼子不準革命——阿Q革命幻想破滅。變革等于不變,為我們展現(xiàn)了沉默國民的魂靈,讓我意識到長期封建統(tǒng)治所造成的可怕的愚昧。
學生2認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觀念,使阿Q誤解革命;屈辱的地位和悲慘的處境使阿Q本能地傾向革命,說來似乎并不光彩的“偷兒”行徑,其實就是阿Q的初步造反行動!因此當阿Q發(fā)現(xiàn)革命使舉人老爺恐懼萬分,未莊一群鳥男女驚慌失措時,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做出了要“投降”革命黨的大膽決定,但他心目中的革命卻是“我要什么便是什么,我喜歡誰便是誰”,這表明阿Q并未真正覺悟。
……
在學生們的眾多陳述中,他們看到未莊是辛亥革命的縮影,讓學生悟出了一個真理:一切真正的革命必須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化心理的變革。
讀者把細節(jié)作為聯(lián)系點,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捕捉教材內容,產(chǎn)生新的增量,激發(fā)其挖掘細節(jié)再生成的興趣,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實現(xiàn)學生對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
深化心理的“延伸點”,是指在捕捉、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心理刻畫后,把挖掘文本空白的課堂“前伸后延”到更為廣闊的課外學習領域,實現(xiàn)“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語文教育觀。
人教版高一冊的《荷花淀》,作者通過多處細節(jié)描寫,展現(xiàn)了女人們豐富的內心活動,讓我們看到了農(nóng)村婦女既溫柔多情又堅貞勇敢的性格。夫妻話別一幕,有許多地方體現(xiàn)了女人細膩的感情活動。因此,筆者讓學生通過自由組合——自導自演——學生綜評的形式,使學生展開想象,挖掘其中的細節(jié),進而揣摩女人的心理,讓學生對文本理解橫向縱向發(fā)展。因此在學生綜評環(huán)節(jié),不少學生也對此細節(jié)深入剖析了水生嫂復雜的內心活動,意識到:“手指震動了一下”乃至“劃破”,這一細節(jié)分外逼真地反映了參軍一事在水生嫂心中如晴天霹靂。她對丈夫出征顯然是沒有思想準備的,依戀不舍之情難于割斷。說明她并非是不食人間煙火味的 “圣女”,而是有豐富柔情的年輕的妻子??闪硪环矫?,水生嫂雖然一時難于接受丈夫參軍的現(xiàn)實,但她畢竟是一位賢惠明智的勞動婦女,并未大吵大叫地阻攔丈夫正義行動而是習慣地把劃破的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不聲不響地聽丈夫說報名參軍的經(jīng)過,把內心矛盾盡量解決在自己心中,不增加親人的負擔?!?/p>
可見,文本用精練的筆墨,刻畫出人物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動。因此,解讀文本空白,我們要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發(fā)現(xiàn)那些精湛獨到、異彩紛呈的心理描寫,不斷延伸拓展,從而拘無束地出入人物的心靈世界,精細入微地展示人物心理的復雜變化,激起讀者心頭的道道漣漪,再現(xiàn)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運用以上“兩點”,抓住文本的精髓,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找到能把他們引導到最有利于他們認識和發(fā)展的細節(jié)。
俗話說 “盡信書不如無書”,《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認為需要“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把教參當作圣書般頂禮膜拜,從不深入鉆研教材。這樣的教和學,使得再生動的文章也顯得蒼白無趣,學生必然失去對文本內涵的深層探索。
具體說聚焦人物,探究情感,可探尋以下方式:
人物是作者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產(chǎn)物和思想軌跡,在通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會循規(guī)蹈矩地接受權威的詮釋,毫無個性的展現(xiàn),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或引入相關角色,或充當某些角色,去換位思考,更新情境點,讓各位學生不僅輕松自在地參與其中的學習過程,也使得學生通過親自的參與,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活學生躍躍欲試、共同參與的學習心態(tài)。
例如《雷雨》一文中的周樸園,常常把他視為冷酷無情的代表,但如果抓住周樸園與魯侍萍對話,讓學生圍繞那一情境的點點滴滴,通過沙龍?zhí)接?、話劇表演等方式去探尋周樸園身上的空白,從而體會周樸園復雜的人物性格。
學生圍繞周樸園的性格剖析,進行激烈地沙龍?zhí)接?,從中我們在他身上發(fā)現(xiàn)了更多一點的人性,使人物形象也更加豐滿些。課文是例子,更是藝術品,去尋找文本情境點中的“留白”之處,引導學生捕捉這些啟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盡情發(fā)揮想象,展現(xiàn)人物的多樣化的性格特點。
課文中的有些語句的理解模棱兩可,因而產(chǎn)生了文本的多義性,留給我們更大的空間去想象人物的命運。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師,抓住文中的模糊點去探究討論,甚至進行辯論,直陳己見,形成多元化的解讀。
《邊城》通過詩一般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湘西風土人情之美。而其“翠翠”最后還守著渡船,等待著自己心愛的人歸來……小說結尾留給了讀者很大的空間想象,如果讓學生抓住這個模糊點,去探討翠翠今后的命運,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往往會探討出不同的結果來。
一種結局是:翠翠生長在過濾了塵世嘈雜的湘西,這里的山水孕育著質樸的人們。在那寧靜而不乏生機的夜晚,翠翠回憶著母親的愛情故事,摘取夢幻的“虎耳草”。但是命運的輪回,現(xiàn)世的詛咒,使翠翠的愛情隨美麗的景色和自然淳樸的人性一起,逐漸擴散而消失,正如純美的夕陽,揮盡了最后的金線,也扯斷了翠翠的情,但純真的翠翠還是一直守著渡船,等著不會回來的情人。
另一種命運安排是:在最開始的那一秒,有些事情早已經(jīng)注定要到老。雖然命運愛開玩笑,但是真心會和真心再次相逢。翠翠的執(zhí)著等待必能喚回儺送的心,經(jīng)歷再多的磨難,二人定能執(zhí)子之手,白頭偕老。
可見,對人物命運模糊點的探究,學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懂得變通,敢于對文本內容提出質疑和創(chuàng)新。讓學生帶著挖掘人物的方式走進課堂,又帶著展現(xiàn)人物的方式課走出課堂,這樣將學生對文本的學習,通過在“討論”中學習,在“主動”中發(fā)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chuàng)新的方式引向課外,引向生活,引向縱深。
通過“文本支點深層次解讀”的嘗試,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成為了主動的參與者;更容易使學生蕩起想像的浪花,激起好奇的漣漪;調動學生追求成功的潛在動機,激發(fā)他們積極思維的興趣,解放他們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學生通過群策群力,以點帶面解讀文本,逐層深化文本內涵,閃現(xiàn)學生靈動智慧,品味獨特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