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建秀
本文試從教師、學生、課堂三個視角探討《論語》教學在語文課中承擔的角色以及《論語》選讀的教學在語文課堂上呈現(xiàn)的語文味,尋找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既能體現(xiàn)選修內容的側重點,又能守住語文教學之根本。
在實際課堂教學《〈論語〉選讀》時,教師總在“文言”“文章”“文化”三個層面絞盡腦汁設計課堂,往往是走得艱辛,效果甚微。常常會陷入這樣的困境:《〈論語〉選讀》與必修課的教學區(qū)別在哪里?我們是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正確理解還是教學生解讀課文內容的方法?
《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選修課教學首先要有適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學中文系的古代文學選修課,不追求系統(tǒng)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學的必修模塊教學,不必過于講究字字落實,句句翻譯。它要兼顧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內涵的探究。所以,選修教材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的著力點應放在:尋找可教之處與必教之處的契合點,然后想盡辦法把教的方法隱含到學的方法中。從而,建構充滿活力趣味和知識性的《論語》教學課堂。
例如,在《沂水春風》課堂導入中筆者這樣設計:
(PPT)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請生齊讀,教師板書“長”,并強調讀音。請學生根據課文后的注解讀通翻譯。
再請生大聲朗讀兩遍
師:“不要因為我比你們年長,就不敢說話”,這是孔子和他的學生一起上課時說的第一句話。同學們,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可乎?
生:可也!
從課堂效果看,立足于課文原句的導入設計,很輕松地把學生拉入了《沂水春風》的文本中,學生和教師在輕松的對話情境里也找到了教學的契合點,即抓住了文本的第一個突破口“長”。學生的思維里也許馬上會反映出“孔子此時有多少歲了”“孔子比學生年長多少呢”這樣的問題,這也正是本節(jié)課堂中尋找可教之處與必教之處的契合點,讓學生在“想知道”的知識渴望里漸入佳境。
再如,在學生梳理概括出率直的子路“義勇強國”、成功的政客冉有“富國足民”、謙遜的公西華“愿為小相”、悠然閑適的曾點“暮春詠歸”后,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設計此時的課堂教學著力點:子路、冉有、公西華志存高遠的政治理想,孔子的評價如何?為何唯獨“吾與點也”?曾點“暮春詠歸”的理想如果能實現(xiàn),需要怎樣的努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就需要教師及時有效地啟發(fā)、點撥。學生就能夠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孔子的從政經歷解讀文本中的“吾與點也”,順勢感悟到“天時地利人和”才是夢想得以實現(xiàn)的條件。
我們追求語文課堂的“語文味”,是講究疏密、濃淡節(jié)奏的,既富于變化,如峰回路轉,曲徑通幽,又渾然天成合乎自然之道,柳暗、花明,無論道路多么迂回,總是婉轉相通的;而幽暗、深邃,更能激起學生無限的想象和探幽攬勝的逸趣。這樣的契合點、這樣的語文選修課才更有味,也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對課外文本探究的欲望。
當今絕大多數(shù)國人缺少與古代典籍對話的機會,中學生們只是念了中學語文課本里一篇篇單薄詩文或是詩文節(jié)選,他們畢業(yè)之后頭腦中真正剩下的,充其量也就是一點點純知識性的“文學常識”或是“古詩文名句”之類。
面對如此尷尬的困境,在新課程改革的道路上,《〈論語〉選讀》就肩負起了“國學”經典的重任,讓高中學生發(fā)生從“常識性”到“知識性”的過渡。我們的《論語》課堂更需要引導學生向左讀到《論語》,向右能看到孔子。語文出版社的《〈論語〉選讀》在前言中就指出:《〈論語〉選讀》是“文化論著研讀”系列選修課的一種,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yǎng)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
筆者在教授《沂水春風》一文時,設計兩個主問題探究文本:這是一場 的對話;這場對話里,我讀到了一個 的孔子。
在“這是一場 的對話”探究里,學生能根據文本關注對話的內容:這是一場有關于“志向、夢想”的對話。當學生說出“夢想”兩字時,筆者給他們的評價是:多好的兩個字,夢想,因為夢想,你讓原本枯燥的文本解讀充滿了浪漫的色彩,自古“夢想”充滿了多少誘惑、充滿了多少豪情壯志,在歷史的長河里永遠閃閃發(fā)光,永不熄滅。
在課堂生成的“浪漫”里,立足文本的課堂教學探究的小問題就分為孔子的美好卻又無望的“政治夢”和長久不衰又成功了的“教育夢”。在“政治夢”中和學生一起走入了無奈的社會現(xiàn)實,遙望了不可及的“大同社會”;在“教育夢”中和學生一起感受了輕松活潑的教育氛圍和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這些都是儒家經典在《沂水春風》一文中讓學生感受到的經典魅力。同時在“這場對話里,我讀到了一個 的孔子”的師生對話里,孔子的形象也逐漸走入平常生活,在人格上他平易近人,在理想得不到實現(xiàn)時他會哭會失望,在面對困境時他無奈卻又永不放棄。
讓學生手捧《論語》,目中有人,而且是更全面地去認識分析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思想性格,這是高中語文課對學生認知能力和審美評價的要求,也是《〈論語〉選讀》這樣的選修課承擔的角色之一。在《高山仰止》中,我們會讀到“對政治失望對學生充滿希望的理想家”孔子形象,會讀到“亦師亦友、可敬可親的教育家”的孔子形象,能感受到“對學生情深又孤獨無助的普通人”的孔子形象?!吨杏怪馈芬徽n,圣人的哲思指導著中國幾千年來謙謙君子的為人處事,學生會在生活中似曾相識地感受到滲透到政治、思想、文化、心理、習俗等各個方面中的孔子的一言一行一字一句,人們的言語行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受著圣人之言的影響。
課堂結語時,教師補充:“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孔子以前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后孔子之后數(shù)千年文化賴孔子而開?!边@樣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走進文本,又指導學生帶著對知識的渴求走出文本,將會對《論語》、對孔子多幾分熱愛和親近。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要“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這里的“品味語言”,是學習語文的一種基本要求,也是語文課堂語文味的主陣地。
《論語》是一種語錄體,它使用的是“師徒對話”的表達方式,記錄言論略多于行動,隱去了一些事實上的故事情節(jié),我們在教學時可以還原故事情境,模擬語氣語態(tài),讓學生進入對話,活躍課堂,加深理解。所以在《論語》課堂上,我們首先要強調一個“讀”字,要求學生多讀多回味,多讀多體會,讀出意味、讀出境界、讀出情感,這樣,才能使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孔子、學生與課堂之間形成心靈上的溝通交流并獲得預設性的感知。
例如,《沂水春風》課堂教學的興奮點便在朗讀“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環(huán)節(jié),學生自由朗讀,認真聽讀,師生齊讀,感受到“嘆”字背后的魅力。學生課堂生成“喟然”和“與點”似乎是相矛盾的,“嘆”字背后是孔子的百感交集。
于是教師引導:圣人深深一嘆,嘆出了
生1:嘆出了兩千多年前世道的混亂。
生2:嘆出了孔子心中美好的政治藍圖。
生3:嘆出了一個理想無望、壯志難酬的苦悶者。
生4:嘆出了兩千多年前人民的吶喊。
生5:嘆出了學生懂得理解他內心的欣喜,同時也是無法實現(xiàn)夢想的無奈。
師:圣人深深一嘆,是贊嘆、感嘆、悲嘆和哀嘆,嘆字背后有太多的內容,有孔子一生的從政經歷,有整個春秋時期的社會百象。
這樣讀、思、悟的語文課堂,學生的生活體驗被激活,思維的創(chuàng)造力被激發(fā),智慧的火花被點燃,我們會在“歷時的情境”“此時的對話”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語文的魅力?!墩撜Z》教學不再那么枯燥,不再離生活很遠,讓學生觸手可及,隨口能感,心中會思。
《〈論語〉選讀》作為選修課的定位教師始終要銘記心中,這樣的課堂應該把更多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更多的探究點交給學生,以語文課堂為基點,增強語文素養(yǎng),加深國學理解。所以這樣的語文課要讀要思要悟,也要讓學生動手寫起來。在《沂水春風》課堂最后,讓學生根據整堂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板書,既是語文教學內容“抓手”的提煉,也是訓練語言精煉的好方法。
例如板書:
沂水春風——大同社會——政治夢——無奈悲涼、壯志難酬、憂國憂民的儒家志士
杏壇春風——誨人不倦——教育夢——平易近人、循循善誘、由博而約的儒家?guī)熣?/p>
《〈論語〉選讀》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人文價值,一是科學價值,二者相伴互生,不可分離。但《〈論語〉選讀》課堂與歷史、政治教學不一樣,語文的思想引領不是灌輸,它往往與具體的審美體驗相關聯(lián)。通過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向真向善向美,培養(yǎng)他們積極向上的思想情感,使其能夠判別是非曲直和假惡美丑,從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提高人的品位。所以立足于文本,緊抓語文學科的本質和教材文本特點,才能守住《論語》課堂語文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