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13年11月12日在北京閉幕。會議公報中出現了諸多新提法,本文梳理出了九處新提法及專家、媒體點評。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治理現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學、更加民主,同時也要更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這都是我們現代化的含義,不受過去傳統的那種生硬的、干巴巴的,或者是非常強硬的方式,向科學、向民主、向制度更好的轉化、移動。
人民日報社論:這是《決定》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發(fā)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這一鮮明思路,體現了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也契合發(fā)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zhàn)略判斷。
人民日報:改革是復雜的系統工程。當改革打響攻堅戰(zhàn),迫切需要把頂層設計和基層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在摸石頭過河中把握規(guī)律,在統籌規(guī)劃中推進改革。強調頂層設計,是改革的大局觀。尊重基層首創(chuàng),是改革的群眾觀。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王國剛:說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由此體現了我們前面所講的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因為市場機制是講公平的,在市場中各個主體的競爭是公平狀態(tài),而不能有政策上的歧視。這回講要公平。這次如果要講亮點的話,它的亮點就強調在這兩類的公平上。
國家開發(fā)銀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場室主任曹紅輝:闡明了財稅體制的本質和目的,明確了它的政治職能、社會職能、經濟職能,相當于指明了財稅體制改革的目標。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營改增的全面推進已開啟了中國新一輪財稅改革,下一步稅制改革還應包括優(yōu)化政府收入結構與稅制結構、完成增值稅改革、改革個人所得稅、改革和強化房地產稅等多個方面。穩(wěn)定稅負指的是穩(wěn)定宏觀稅負,由于經濟總量的增加,要穩(wěn)定宏觀稅負就需要繼續(xù)進行結構性減稅,兩者是齊頭并進的。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可以在完善事權的基礎上強調中央與地方支出責任相適應,形成了財稅體制非常重要的一塊。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讓農民擁有更多的財產權,就要有這樣一種嘗試,讓宅基地、農民的自留地、農民的承包地能夠以某種形式在市場上流轉,形成這樣一種收益,能夠保障農民的生活,因為土地是農民的生活和生產資料。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長安:可持續(xù)是首次放在“社會保障制度”之前,不僅僅是只社會保障基金的可持續(xù)性,還包括了公平以及保障資金效率的可持續(x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