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神強
(廣西蒼梧縣嶺腳鎮(zhèn)人和初級中學)
本文所說的“混日子”學生,是指初中的那些不以升學和獲取知識為目的,僅為了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獲得初中文憑而不學習、不努力學習的學生。廣西蒼梧縣嶺腳鎮(zhèn)人和初級中學,由于地處農(nóng)村外加其它因素的影響,我們學校“混日子”學生的數(shù)量較多,此類學生往往學習成績較差、經(jīng)常違反校規(guī)校紀,如果管理不好,甚會至產(chǎn)生更為嚴重的問題,因此,是班級管理的重點和難點。
最近幾年,新型讀書無用論在社會上廣為傳播,尤其在相對貧困地區(qū)的農(nóng)村影響較大。新讀書無用論與以往讀書無用論的顯著區(qū)別,是雖然公眾都認識到了知識的作用,但迫于當前我國非義務教育的“學費貴,就業(yè)難”“高投入,低產(chǎn)出”的現(xiàn)狀,他們當初“砸鍋賣鐵”也要讓子女上學的豪情已不復存在,反之是勸導子女完成義務教育后早點進入社會歷練,打工掙錢。這讓這些學生似乎看到了自己坐等畢業(yè)→獲得畢業(yè)證→進入社會打工的人生軌跡,因此就放棄了學習,整天來學?!盎烊兆印薄3瞬慌W習之后,這類學生往往還不太遵守學校和課堂紀律,容易成為各種校園事件的參與者。
有些“混日子”的學生,他們的家長支持、鼓勵和重視其學習,但由于學習方法、學習領悟能力或其它原因?qū)е滤麄儗W習成績較差,進入初中后隨著知識深度的不斷提高更增加了他們的學習難度,致使他們脫離了教學節(jié)奏,成為后進生。學習成績較差,往往導致這類學生具有自卑感,最終自暴自棄,不再學習而淪為“混日子”學生。這類學生除了不學習之外,一般還是較為遵守學校和課堂紀律的,但也應加強引導,否則容易受其它因素的誘導而出現(xiàn)其它問題。
一些學生似乎天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從小學到初中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升入初中以后,隨著思想的逐步成熟并受一些社會因素的影響,他們認為自己就不是學習的那塊料,只是迫于家長、學校等的壓力來完成義務教育,等拿畢業(yè)證之后就要去社會闖蕩,因此他們往往不學習而坐等畢業(yè)。此類學生除了“混日子”之外,往往十分不遵守學校和課堂紀律,是擾亂課堂秩序、打架斗毆、遲到曠課等行為的主要參與者。
針對受讀書無用論思想影響較深的家長和學生,教師要通過客觀、真實、有說服力的例子來矯正他們的錯誤觀念,讓其意識到學習仍然是改變“命運”最為重要的途徑。例如,筆者大概統(tǒng)計了自己所接觸人群的學歷和年收入的關系,發(fā)現(xiàn)學歷較高人群的年均收入也較高。然后在主題班會上筆者把調(diào)查到的數(shù)據(jù)展示給學生看,以此來向?qū)W生闡述進一步學習的重要性。此外,筆者還對這類學生進行家訪,通過講述國家對貧困大家生的幫扶政策,讓家長意義到支持學生完成高等教育并不是不可承受的巨大負擔。同時,也分析學生就業(yè)幾年后的預期收益來打消他們對教育“高投入,低產(chǎn)出”的顧慮,讓家長支持自己的子女進一步學習。
“混日子”學生的最大特征是學習成績較差,因此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類型制度差異化的提高其學習成績的策略。例如,對于內(nèi)心仍渴望學習的自暴自棄類型的學生,教師可采用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一對一進行幫扶的方式來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在征求學生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可適當在課余時間對其進行輔導。對于其它類型學習較差的學生可與其它學科教師商討,制度相關對策來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對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生,往往有其它方面的顯著愛好。例如,修理電器、開車、做買賣、音樂、體育等。班主任可抓住學生的興趣點來引導學生學好某一門或幾門課程。例如,對于喜歡修理電器的同學,老師可給他講解學習物理對于修理電器的重要性;喜歡音樂的同學,老師可為他分析語文對歌曲創(chuàng)作的重要意義,等等,以此來吸引學生努力去學好某一門課程,提起他們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并以點帶面來帶動其它學科的成績。
對于那些經(jīng)教育仍不能很好改正,不斷違反課堂紀律,破壞校規(guī)校紀的“混日子”學生,班主任要及時和學校溝通,進行必要的懲戒,讓學生了解到只要身為學生一日,不管自己將來是否要繼續(xù)深造,都必須好好學習、遵守課堂和學校紀律。同時,通過這種方法還能對其他學生起到警示作用,有助于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
綜上所述,筆者分析了“混日子”學生形成的原因及教育策略,但筆者視角主要是家庭和學生角度,除此之后,“混日子”學生的成因還包括國家的教育體制、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社會風俗等多個方面,因此要想徹底解決此類學生,還應依靠國家、社會的共同努力。
[1]吳康妮.貧困地區(qū)“讀書無用論”出現(xiàn)的原因探析與解決對策[J].重慶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16(05):13-14.
[2]譚春芳.制約我國農(nóng)村義務教育發(fā)展的因素分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4,(01):98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