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巍
(華東師范大學 政治學系,上海 200241)
黨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群眾路線就像一條主線,貫穿在黨的全部實踐和理論之中。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如何推動群眾路線創(chuàng)新,是時代和人民賦予廣大理論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職責。為此,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研究者從不同的層次、角度開展了群眾路線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學術論文。在中國知網以“群眾路線”為關鍵詞,時間跨度從2013年到2014年進行搜索,共檢索到相關文章12258篇,其中CSSCI期刊355篇。學術界著重從群眾路線的形成、發(fā)展和演變過程;黨的歷屆領導人的群眾路線思想及其對群眾路線的理論貢獻;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當下踐行群眾路線的背景問題;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時代特征及其遇到的時代挑戰(zhàn);群眾路線與“四風”問題;群眾路線開展的路徑、方法和制度保障;群眾路線理論創(chuàng)新;踐行群眾路線的意義和經驗啟示這9個方面,對群眾路線展開了深入研究和探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研究專著。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理論界關于群眾路線的研究出版了許多專著,如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黨的群眾路線簡明歷史讀本》,主要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發(fā)展和完善的歷程。高新民主編的《今天,我們怎樣走群眾路線》,深入淺出地分析和闡述了如何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走好黨的群眾路線這一現(xiàn)實熱點問題。還有羅平汗的《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思想史》,人民出版社的《堅持群眾路線的楷模:焦裕祿》等都從不同角度展開了對群眾路線問題的研究,基本上囊括了理論界對群眾路線研究的最新成果。
3.學習讀本。如人民出版社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讀本》,新華出版社的《為民、務實、清廉: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讀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的《新形勢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十講》,紅旗出版社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學習讀本》等等。這些學習讀本通俗易懂,緊扣本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主題,簡明扼要地論述了群眾路線的內容,具有重要的權威性、指導性。
4.理論研討會。全國各地相繼舉辦了群眾路線的研討會。例如,2013年9月26日,北京大學舉行“群眾路線”理論研討會。來自中央有關部門、首都高校的專家學者與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參與了會議,與會學者和師生代表圍繞黨的群眾路線的由來、發(fā)展歷程、理論內涵、現(xiàn)實意義以及如何扎實推進教育實踐活動展開了熱烈討論。2014年6月9日,中央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中央黨校和光明日報社共同在京舉辦“如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研討會。來自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部分省區(qū)市、高校、企業(yè)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央主要報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了理論研討會。
隨著黨的十八大決定在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關于群眾路線的研究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以全新的視角和方法研究群眾路線,推動了群眾路線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1.運用政治學相關理論研究群眾路線。在過去關于群眾路線的研究中,學者囿于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很少利用政治學的相關知識對群眾路線進行理論闡釋,主要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實踐論等理論對群眾路線進行闡述。黨的十八大以后,相當一部分學者打破常規(guī),引用政治學的相關理論對群眾路線進行了深入研究。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8個方面:第一,從變革性領導理論角度著手。有的學者依據變革性領導理論中“領導并不只是展現(xiàn)權威,而是以追隨者的需求和目標為依歸”的觀點,從變革性領導理論角度研究貫徹群眾路線的啟示。①第二,有的學者從群眾路線和政治路線之間存在的基本邏輯,從“多數(shù)人與政治”、“群眾、政黨與政治”這個視角出發(fā)研究群眾路線。②第三,從群眾路線與合法性問題角度展開研究。有的研究者從“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處于加速轉型階段,執(zhí)政黨遭遇合法性挑戰(zhàn)”的背景出發(fā),探討了群眾路線對維護與提升執(zhí)政合法性的作用。③第四,從群眾路線與我國政治體制關系著手。有的學者根據“‘群眾路線’是我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根本政治原因”這一觀點,從群眾路線與中國共產黨政治體制的動員能力角度出發(fā),研究群眾路線在我國政治體制形成過程中的作用。④第五,以政黨職能變遷角度為切入點進行研究。有的學者從“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和‘根本的組織路線’,也是黨聯(lián)系群眾的行動準則”這一觀點出發(fā),從政黨職能變遷的視角研究群眾路線的實施。⑤第六,從政治倫理的角度展開論述。有的學者從政治倫理的角度,研究群眾路線所包含的“中國共產黨政治實踐的政治立場、政治目標、政治方法和政治道德等內容。”⑥第七,從政治發(fā)展理論的視角著手。有的學者從“群眾概念,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概念”出發(fā),基于政治發(fā)展視閾研究群眾路線。⑦第八,從群眾路線與政黨形象之間的關系著手。有的學者基于群眾路線對于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的巨大促進作用入手,從“對提升中共的政黨形象至為重要”出發(fā),研究群眾路線與中國共產黨政黨形象的提升。
2.廣泛發(fā)掘黨史人物與群眾路線之間的聯(lián)系。研究黨史人物的群眾路線思想及其理論貢獻的文章中,大多數(shù)學者是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這三代領導核心著手。另有一部分學者是從周恩來、劉少奇、李立三、張聞天、陳云、胡錦濤等黨的領導人物落筆,展開對群眾路線的論述。黨的十八大以后,不少學者開始廣泛發(fā)掘黨史人物和群眾路線的深層次關系,另辟蹊徑地從其他黨史人物的角度探討、研究群眾路線。例如,朱德在山西前線抗日時期,通過運用和發(fā)揚紅軍時期群眾路線的經驗和傳統(tǒng),豐富和發(fā)展了紅軍的群眾路線思想,并把它概括為:“八路軍抗日的宗旨是為中華民眾謀利益;只有爭取和發(fā)動群眾,廣泛開展群眾運動,才能打贏抗日戰(zhàn)爭;抗日游擊隊與群眾‘好比魚和水一樣’密不可分等等”。并進一步指出:“這些思想還屬于經驗形態(tài),為1943年6月毛澤東將它上升為理論形態(tài)提供了思想資料?!雹嗳五鰰r是我黨歷史上著名的革命家和理論家,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八陬I導中國革命過程中,把馬列主義的群眾史觀與中國群眾斗爭實踐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相信群眾力量’、‘代表群眾利益’、‘密切聯(lián)系群眾’、‘學習領導群眾藝術’、‘善于向群眾學習’等思想,豐富了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理論內容”。⑨彭真的群眾路線思想包括:“干部是群眾的勤務員,不是老爺”、“群眾是諸葛亮”、“跟群眾血肉相連地打成一片”、“要給群眾做向導,引導他們前進”。⑩
3.反對“四風”是堅持群眾路線急需解決的突出問題。黨的群眾路線的樹立與黨的作風建設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黨的十八大以后,黨內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突出強調作風建設,重點是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明確指出了堅持群眾路線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11]關于“四風”問題的研究,廣大學者們也提出了不少新穎的觀點。第一,有的學者著力分析“四風”問題產生的原因,認為是“黨性修養(yǎng)不夠與實踐群眾路線本領不強”。[12]第二,有的學者把“四風”問題與轉變黨的作風聯(lián)系起來,認為“大力開展以反對‘四風’為重點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其著力點就在于轉變黨的作風”。[13]第三,有的學者把“四風”問題與黨的建設聯(lián)系起來,認為解決“四風”問題與推進黨的純潔性建設息息相關,在當前黨的建設中,“黨的純潔性建設是黨的建設的主線”,[14]探討了反對“四風”與加強黨建的關系。
4.研究“中國夢”和群眾路線之間的關系。伴隨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這一重要指導思想和執(zhí)政理念,廣大學者以此為契機,將“中國夢”注入到群眾路線這一內涵豐富的理論體系當中,研究“中國夢”和群眾路線之間的關系,積極推動群眾路線的時代化。有的學者研究“中國夢”和群眾路線二者之間的關系,認為“群眾路線為實現(xiàn)‘中國夢’奠定思想基礎、提供力量源泉與方法指引,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要保障?!盵15]也有學者從“中國夢”的角度解讀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認為“‘中國夢’在歷史觀、價值觀、思維方式上與歷代黨的領袖們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人確立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在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民族復興問題上的最新體現(xiàn)、最新發(fā)展?!盵16]還有學者認為堅持群眾路線要“加強黨的建設與實現(xiàn)‘中國夢’的統(tǒng)一”。[17]這些研究成果從“中國夢”和群眾路線之間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聯(lián)系來展開論述,豐富了群眾路線的理論體系,推動了“中國夢”和群眾路線的研究,對群眾路線的創(chuàng)新大有裨益。
5.以新一屆領導人和新的時間視角研究群眾路線的創(chuàng)新。黨的十八大以前,學者較多的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切入點,通過研究他們對群眾路線的理論貢獻來談群眾路線在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的理論創(chuàng)新,或是從“新時期”這一個宏觀籠統(tǒng)的時間概念出發(fā)研究群眾路線的理論創(chuàng)新。黨的十八大以后,一些學者把習近平的群眾路線思想納入到群眾路線的研究范圍,認為習近平的“人民主體思想”,也是群眾路線的體現(xiàn)、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如有的學者認為,“毛澤東是群眾路線的創(chuàng)立者,鄧小平對群眾路線這一‘傳家寶’的傳承和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江澤民的‘三個代表’中的‘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的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習近平‘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在各個時期集中體現(xiàn)了黨的群眾路線”。[18]另有學者不局限于這一宏觀角度開展研究,從更為微觀和細小的角度展開論述,把習近平的文風和群眾路線聯(lián)系起來,認為習近平的文風——“語言質樸、情真意切,正視矛盾,揭露問題,并注重論證、修辭、構境等語言藝術的運用”,論述了其對群眾路線話語轉變的價值,得出“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話語應從工具話語向主體話語轉變、從理論話語向生活話語轉變、從單調話語向生動話語轉變、從抽象話語向具體話語轉變等”這一結論。[19]同時,在從時間視角梳理群眾路線創(chuàng)新的研究中,學者們突破了原有的用“新時期”這一大而全的時間概念,[20]從改革開放開始梳理群眾路線理論創(chuàng)新的傳統(tǒng)研究模式。學者們轉而以改革開放后某一屆黨的代表大會這一具體時間點為起點,考察群眾路線的理論創(chuàng)新之處。如有的學者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對群眾路線的理論貢獻總結為“豐富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價值內涵”、“總結了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確立了貫徹群眾路線的基本思路”、“明確了領導干部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要求”。[21]還有的研究者從十六大開始梳理群眾路線的創(chuàng)新之處,并進行總結歸納。[22]
6.揭示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理論要保持生命力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根據時代的變化不斷注入鮮明的時代內涵。積極聯(lián)系當前的時代背景對群眾路線的內涵進行全新的闡釋,“深刻揭示了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23]一方面,聯(lián)系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為民、務實、清廉”,歸納群眾路線理論的時代內涵,認為“‘為民務實清廉’三者相互聯(lián)系,有機結合,構成了我黨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24]另一方面,從“中國夢”這一全新的執(zhí)政理念和執(zhí)政追求角度出發(fā),用“中國夢”這一重要指導思想來解讀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認為“中國夢在歷史觀、價值觀、思維方式上與歷代黨的領袖們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人確立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在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民族復興問題上的最新體現(xiàn)、最新發(fā)展。”[25]
7.提出了一些貫徹群眾路線的新方法。學者們從當前的世情、國情、黨情出發(fā),提出了一些新的貫徹落實方法。第一,從政黨職能的角度談群眾路線的貫徹,認為“既要利用好政黨已有的各種組織資源和執(zhí)政經驗,又要改革不能適應社會需要的某些過時的制度,以合適的途徑促進黨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26]第二,把群眾路線的主題“為民、務實、清廉”作為出發(fā)點,指出“群眾路線的實質就在于為民、務實、清廉和民主。掌握和運用群眾路線,一定要抓住這四大實質。”[27]第三,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認為貫徹落實群眾路線要“將積極心理學巧妙運用其中。突出正確的價值觀取向,發(fā)掘人民群眾中的正能量,”[28]第四,提出堅持群眾路線要做到“加強黨的建設與實現(xiàn)中國夢的統(tǒng)一”。[29]
在群眾路線誕生、發(fā)展、完善和創(chuàng)新的漫長歷史過程中,經受了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的考驗,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1.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學者關于群眾路線研究的優(yōu)秀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理論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學術交流甚至是交鋒。目前,研究群眾路線的眾多文章中,幾乎沒有提及國外專家學者對本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認識、評價,這不得不說是當前群眾路線研究的一大遺憾。廣大理論工作者應本著求同存異的態(tài)度,同世界上其他研究群眾路線的專家學者進行交流,把國外關于群眾路線研究的積極理論成果引入到中國,納入到我們的群眾路線理論體系中,做到兼容并包、融貫中西,進一步推動群眾路線的完善和創(chuàng)新。
2.加強對群眾路線理論形成過程中基本史實的研究。群眾路線是一個綜合而又龐大的理論體系,它的形成、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廣大理論工作者難免會對相關定義問題產生分歧。例如,“群眾路線”這一概念最早是誰使用的,有的學者認為,“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最早使用‘群眾路線’概念的是李立三同志?!盵30]有的學者卻認為,“最早使用‘群眾路線’一詞的應是‘九月來信’”,[31]即周恩來同志。厘清諸如誰最早使用“群眾路線”一詞這樣的基本史實問題,解決研究中存在的爭議,對于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覺悟,推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向縱深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3.注重研究當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理論創(chuàng)新。黨的十八提出要在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廣大學者隨之掀起了研究群眾路線的新高潮。然而,不足的是,在浩如煙海的學術研究中,幾乎沒有專門的學術著作去系統(tǒng)闡述此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群眾路線的理論貢獻,只有《人民日報》的《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創(chuàng)新之舉——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黨的建設史上的重要地位》一文部分的提及,這不得不說是當前理論界研究的缺失。這是今后群眾路線研究值得大力拓展的方向,也是拙作所謂之努力的方向。
注釋:
①王芳:《變革型領導理論對貫徹群眾路線的啟示》,《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 年第4 期。
②李華:《論黨的群眾路線與政治路線的邏輯貫通》,《浙江社會科學》,2013 年第10 期。
③夏志有:《群眾路線: 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發(fā)展路向與價值選擇》,《寧夏社會科學》,2013 年第6 期。
④董亞煒:《“群眾路線”與我國政治體制的形成》,《中國國情國力》,2014 年第1 期。
⑤[26]楊帆、臧秀玲:《群眾路線與政黨職能》,《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 年第1 期。
⑥王常柱、胡啟南:《群眾路線的政治倫理意蘊及其內在關系》,《求實》,2014 年第2 期。
⑦戴立興:《群眾路線研究三題——基于政治發(fā)展視閾的思考》,《理論與改革》,2013 年第4 期。
⑧陸仁權、吳曉柏:《朱德在山西抗日前線對群眾路線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研究》,2014 年第2 期。
⑨宋德源、盧誠、任弼時:《群眾思想探析》,《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年第1 期。
⑩馮雪利、周進:《彭真談黨的群眾路線》,《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3 年第8 期。
[1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創(chuàng)新之舉》,《人民日報》,2014 年第4 版。
[12]丁彬:《黨性修養(yǎng)與實踐黨的群眾路線》,《長白學刊》,2013 年第6 期。
[13]陳范華、常智敏:《群眾路線語意下黨風建設的多維度思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 年第1 期。
[14]祝福恩、劉娜:《純潔性建設: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線》,《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 年第3 期。
[15]陳金龍:《群眾路線: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要保障》,《中國高等教育》,2013 年第9 期。
[16][25]胡承槐、王侃:《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思想的基本特征與時代意義》,《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3 年第6 期。
[17][29]高晚欣、鄧亮:《堅持群眾路線要做到四個統(tǒng)一》,《理論探索》,2013 年第5 期。
[18]田心銘:《群眾路線:從毛澤東到黨的十八大》,《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 年第7 期。
[19]李雙根:《習近平的文風實踐及對當前群眾路線話語轉變的價值》,《廣西社會科學》,2014 年第2 期。
[20]相關研究參見:孫力《體制內創(chuàng)新:群眾路線在新時期的三大躍升》,《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 年第5 期。朱明德:《淺談新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的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3 增刊。王長江:《試談新時期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發(fā)展》,《黨的文獻》,1996 年第2 期。吳炳海:《論黨的群眾路線和民主集中制在新時期的豐富和發(fā)展——兼論兩者的辯證關系》,《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 年第3 期。
[21]羅會德:《十八大以來黨對群眾路線的理論貢獻》,《求實》,2014 年第2 期。
[22]唐蓮英、余富團:《十六大以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的新發(fā)展》,《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3 年第6 期。
[23][24]全家悅:《群眾路線的理論邏輯和時代內涵》,《三峽大學學報》,2014 年第1 期。
[27]許耀桐:《關于黨的群眾路線形成和發(fā)展的認識》,《理論探索》,2013 年第4 期。
[28]王世鳳:《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的積極心理學視角》,《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4 年第1 期。
[30]曲青山:《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與發(fā)展》,《前線》,2013年第10 期。
[31]陳學紅:《從黨的文獻的表述看中共群眾路線之形成與成熟》,《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4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