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由撰稿人 劉瑜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治理的基礎——校園,也有著法治問題,也需要借助社會法治的推進,構(gòu)建平安校園、誠信校園,尤其是當下已略顯糟糕的校園誠信,更是急需借助法治來幫助構(gòu)建。
不可否認,近期,為了推進誠信校園建設,有些學校和部門費盡心思,絞盡腦汁,在校園內(nèi)推出了諸如論文電子檢測、學歷聯(lián)網(wǎng)查詢、誠信考場等多種防作弊、防造假的預防舉措。然而,令人嘆息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屢作預防的情況下,論文抄襲、考試作弊、學歷造假、剽竊學術(shù)成果等不誠信新聞仍頻發(fā),甚至還發(fā)生了復旦學術(shù)造假事件、湖南嘉禾一中高考舞弊案以及今年河南省開封市杞縣、通許縣高考替考等,在社會上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讓校園誠信建設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尷尬和挑戰(zhàn)。
那么對于校園不誠信行為就束手無策了嗎?校園誠信危機就沒辦法破解嗎?
非也!其實,論文抄襲、考試作弊、學歷造假、剽竊學術(shù)成果等不誠信行為的盛行,看起來是個別考生素質(zhì)不高,個別人員利欲熏心,經(jīng)不住誘惑,利用學校的制度和管理漏洞在做壞事,實則是我們社會失信懲治還缺乏法治,即缺乏整體聯(lián)動的失信懲處威懾力,對于論文抄襲、考試作弊、學歷造假、剽竊學術(shù)成果等不誠信行為的處罰不嚴、不重,不能夠形成具有足夠威懾的社會懲罰性,處罰后果有形無力,有拳無果!試想,一個不疼不癢、無關(guān)利害的處罰,又會讓多少人有敬畏之心,害怕之意,從而不敢造次,不敢作假呢?
如何才能推進校園誠信建設,實現(xiàn)校園誠信呢?在我看來,建設校園誠信,關(guān)鍵在于筑牢法治籬笆。具體是:一是要加快出臺失信治理法規(guī),比如頒布出臺《考試法》及《失信行為處罰條例》,通過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guī)出臺,提升校園誠信建設的力度,讓校園誠信成為社會誠信建設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校園誠信記錄成為個人誠信記錄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廣大師生不敢輕易失信;二是對校園失信行為要予以法治嚴處,實行失信“零容忍”,把校園不誠信行為納入到失信行為懲治之列,不再只是簡單的批評教育或者內(nèi)部通報,應該發(fā)現(xiàn)一起,查處一起,絕不放任放縱,并給予失信人員,影響其就業(yè)、貸款、保障等一系列個人利益和權(quán)益獲取的懲罰,通過法治的推進和落實,讓誠信者不吃虧,還誠信者以公平,還社會以正義!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吹響校園誠信建設號角,筑牢法治籬笆最有效!我們與其花心思、費力氣預防校園不誠信,不如下決心,出法治實招、施法治嚴處,通過法治的推進和落實,及時為校園誠信建設筑牢法治籬笆,扎實法治口袋。如此,我們何患考試作弊屢禁不止,何患校園誠信機制不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