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仙仙
(泰山學院外國語學院,山東 泰安271000)
在當前的高等教育中,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應成為當今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在我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中,實現專業(yè)教學和大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的結合不失為一條好的途徑,因此既要重視學生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又要努力培養(yǎng)其人文素質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英語專業(yè)作為人文社科類的一個重要類別,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因此對于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不能僅僅局限于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以及語言學理論的的掌握和研究上,還應該發(fā)揮其專業(yè)的特點,結合一些課程實現對學生人文精神、批判思考能力以及德育教育等方面的人文素質的滲透。
英美文學課程是英語專業(yè)的主干課程,屬于學科基礎課的范圍,在整個英語專業(yè)學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學是一個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其思想、智慧的結晶,其人文性和思想性都較強。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習慣等許多文化的因素(夏庚華,2005)。因此,英美文學課即是我們學習英語語言、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們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
作為作家對社會生活的高度提煉和升華的文學作品,它承載和濃縮了許多本民族文化。可以說,文學和文化是一種水乳交融的關系。通過學習英美國家的文學歷史和閱讀不同階段的文學作品,學生能夠了解到西方的文化和文明發(fā)展歷史,幫助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其對于文化多樣性的認識。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可以反觀本民族文化的一些特點,認識到不同地區(qū)文化的差異性,因此對于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就會形成自己正確的判斷。比如,學生在學習美國文學中《紅字》這部名篇時,可以從當時人們對待女主人公白蘭的態(tài)度入手就可以深入解美國形成的歷史以及清教主義思想對其整個國家發(fā)展過程中在各方面產生的重要影響,進而會深層次思考人性以及人的本質等方面的問題。在閱讀梭羅的《瓦兒登湖》時也會感受到作者自然、積極向上的自然觀和文明觀。
良好的思辨能力是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的素質之一,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我們高等教育培養(yǎng)學生成才的重要內容。在當前,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往往注重了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提供,而忽視了批判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不少學者都發(fā)現外語專業(yè)畢業(yè)生表現出思辨能力不足,比如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李莉文就指出,"思辨缺席癥"是長期困擾我國高校英語專業(yè)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軟肋(2010)。在建構主義理論和讀者反應批評理論指導下,教師可以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直接閱讀體驗為基礎,通過問題、討論等各種教學方式引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思考。文學課程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閱讀和思考的重要場地,還可以通過教師引導,開闊學生思維、發(fā)揮其學習的主動性、養(yǎng)成多角度的思維方式。比如在講授歐文的短片小說《里普.凡.溫克爾》時,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來評價主人公和他的妻子,從而啟發(fā)學生多維度思考問題。
受當前某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并不令人滿意。英美文學作品中包含著很多積極向上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因此在講授英美文學課程同時其實滲透了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富蘭克林的《自傳》中富蘭克林自身成功的經歷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勤儉、自律、吃苦耐勞等優(yōu)秀品質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偉大的蓋茨比》中學生能夠體會在喧囂的金錢至上的美國20世紀20年代,拜金主義給人們精神和人生帶來的危害。
英美文學課程是增強學生文化意識、批判思考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作為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師應該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和解讀,不僅提高其審美能力,還注意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其人文素養(yǎng)。筆者認為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注重學生的直接閱讀體驗,引導學生進行文學作品閱讀,提高其閱讀興趣。很多學生上文學課,只是注重文學史實和即定的文學評論,而不關注作品本身,不進行文學文本閱讀,因而無法對文學作品產生直接的共鳴,從而也無法認識和評判作品本身包含的思想意識,從而無從對作品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評價。更談不上與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學進行對比和思考,也就無法形成對本民族文學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改善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勢在必行。教師應該以學生以中心,采取多種教學方式來實現有效教學。比如,與多媒體相結合,建立文學作品閱讀第二課堂、撰寫文學評論都方式,都有助于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提供學生閱讀的熱情。
另外,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也是實現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保證。如果采取傳統(tǒng)的閉卷考試的方式很可能無法燃起學生對文學的熱愛,從而無法實現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如果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就會督促學生發(fā)揮其能動性,進行文學閱讀和思考。
文學的外部功能體現在教育方面,它可以讓我們獲得新知,提升素質,健全人格;內部功能在于閱讀文學作品可以給我們帶來身心愉悅(孫勝忠,2010)。綜合文學內外兩方面的功能,其教育功能不可忽視。文學作品通過對經驗世界進行描繪敘述從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題,它的教育意義要比單純的政治口號式的教化會更有效果。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置身于色彩斑斕的感性世界,又能引導他們剖析深藏其中的觀念世界,獲得對世界、對人生的思考和認知,長期堅持,學生們的人文素養(yǎng)就會在讀解文學文本的過程中得到潛移默化地提高。
[1]程爽,矯威.師范院校英語本科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8).
[2]李莉文.試析英語專業(yè)技能課程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J].中國外語,2010(6).
[3]李維屏.多元價值背景下的學術精神與英美文學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4(3).
[4]孫勝忠.英美文學教學與人文思想滲透[J].學術界,2010(4).
[5]夏庚華.英美文學教學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