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宏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在臨床上相當常見, 西方國家占消化內(nèi)科門診總量的20%~40%, 國內(nèi)患病率為10%~40%, 占消化內(nèi)科門診總量的50%左右[1]。主要癥狀是上腹痛、上腹燒灼感、餐后飽脹、早飽等;無可能解釋癥狀的器質(zhì)性疾病證據(jù);過去3個月內(nèi)出現(xiàn)癥狀, 且病程至少6個月。目前, 無明確證據(jù)肯定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y pylori, HP)感染是FD的發(fā)病因素[2]。本文對感染HP的FD患者, 抗HP感染治療與常規(guī)治療相比較, 探討抗HP感染在FD治療中的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自本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診治的合并HP感染FD患者128例, 選用非侵入性的14C-尿素呼氣試驗確診HP感染[3], 根據(jù)2006年羅馬Ⅲ診斷標準[4]確定FD及其亞型診斷, 亞型分為上腹痛綜合征(EPS)60例,男32例, 女28例, 年齡20~75歲, 平均年齡(39.4±12.8)歲,病程6個月~5年, 平均病程(19.0±4.5)個月;餐后不適綜合征(PDS)68例, 男36例, 女32例, 年齡19~70歲, 平均年齡(39.2±12.2)歲, 病程6個月~4年, 平均病程(19.0±3.4)個月。兩種亞型兩組間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入組前4周內(nèi)無抗HP治療史;排除食管、胃、腸、肝、膽、胰的器質(zhì)性病變;無腹部手術(shù)史;無嚴重心、腦、肺、腎等臟器疾病;無明顯抑郁、焦慮等精神疾病;無治療用藥過敏史。入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種亞型分別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莫沙比利5 mg, 3次/d, 口服, 奧美拉唑20 mg, 2次/d, 口服, 阿莫西林1.0 g、呋喃唑酮0.1 g,2次/d, 餐后口服, 療程10~14 d。對照組給予莫沙比利5 mg,3次/d, 口服, 奧美拉唑20 mg, 2次/d, 口服, 療程10~14 d。
1.3 評估FD癥狀 依據(jù)羅馬Ⅲ診斷標準, 對患者上腹痛、上腹燒灼感、餐后飽脹、早飽4項臨床癥狀, 于治療前、治療后4周對其輕重程度進行評估。EPS組評估上腹痛、上腹燒灼感;PDS組評估餐后飽脹、早飽。
1.4 評價療效標準 顯效:治療后所有癥狀消失;有效:治療后部分癥狀消失, 部分癥狀緩解;無效: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5 HP清除率 抗HP感染治療停藥后4周, 復查觀察組、對照組患者14C-尿素呼氣試驗。HP清除率=轉(zhuǎn)陰例數(shù)/治療前陽性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EPS組治療后4周療效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見表1。
2.2 PDS組治療后4周療效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見表2。
表1 EPS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4周療效比較[n (%)]
表2 PDS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4周療效比較[n (%)]
2.3 根除HP感染后兩亞型觀察組療效比較 EPS組觀察組總有效率83.33%, PDS組觀察組總有效率85.29%, 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5,P>0.05)。
2.4 治療后4周, 復查14C-尿素呼氣試驗, 兩組觀察組轉(zhuǎn)陰的患者共54例, HP清除率為84.38%(54/64)。兩組對照組轉(zhuǎn)陰的患者共13例, HP清除率為20.31%(13/6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52.65,P<0.01)。
FD是一組病因不明確, 慢性持續(xù)性或反復發(fā)作性上腹痛、燒灼感、餐后飽脹、早飽等上腹部癥候群, 無可能解釋癥狀的器質(zhì)性疾病證據(jù),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
目前, 大多數(shù)學者研究后認為FD與:①上胃腸道動力障礙;②內(nèi)臟感覺過敏;③應激與精神因素;④HP感染;⑤迷走神經(jīng)張力低下等因素有關(guān)。有資料顯示[5]:胃腸運動失衡占FD患者30%~70%, 胃腸排空延緩和胃腸感覺過敏占FD患者40%~60%。
HP感染在中國自然人群的感染率為40%~ 90%, 平均54.76%, 發(fā)生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6]。HP感染與胃器質(zhì)性病變的發(fā)生密切相關(guān)已形成共識, 但是其與FD的關(guān)系有待明確, 抗HP感染在FD治療過程中是否有療效上的差異,目前尚無一致的結(jié)論。有研究結(jié)果表明[7]抗HP治療對FD癥狀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 效果基本上與消化性潰瘍相同。
本研究旨在探討根據(jù)羅馬Ⅲ診斷分型標準, 抗HP感染是否有助于對合并HP感染FD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為臨床治療FD提供依據(jù)。結(jié)果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亞型間觀察組療效比較, 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與文獻[8]報道根除HP后, EPS患者療效優(yōu)于PDS患者療效不同。觀察組HP清除率為84.38%, 對照組HP清除率為20.31%,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綜上所述, 作者認為HP感染可能是FD的一個重要致病因素, 抗HP感染是治療HP陽性FD患者的一個重要手段。兩種亞型抗HP感染治療后皆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推薦對合并HP感染的FD患者進行抗HP感染治療。
[1]張亞歷.圖解消化病學-臨床經(jīng)典診斷與治療方法.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出版社, 2003:94-95.
[2]柯美云.中國消化不良的診治指南(2007, 大連).中華消化雜志,2007, 27(12):832-834.
[3]張萬岱.幽門螺桿菌共識意見(2003·安徽桐城).胃腸病學,2004, 9(1):46-47.
[4]羅金燕.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再認識:羅馬Ⅲ標準解讀.中華內(nèi)科雜志, 2009, 48(2):104-105.
[5]許健, 吳昊.依托必利聯(lián)合黛力新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120例療效觀察.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 2009, 11(2):73-74.
[6]張萬岱, 胡伏蓮, 蕭樹東, 等.中國自然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0, 15(5):265-270.
[7]胡麗珍.抗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醫(yī)藥論壇雜志, 2006, 27(16):115.
[8]蘭玲, 于靜, 靳鈺煒, 等.根除幽門螺桿菌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癥狀改善的傾向性.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1,25(8):807-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