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昊天
看完張藝謀的《歸來》后,我買了本嚴歌苓的原著《陸犯焉識》,想再體驗一次嚴歌苓筆下陸焉識和馮婉瑜的愛情故事。在陸焉識留美的五年期間,風流倜儻、文思狂狷、情懷孟浪的他,從不心虛自己是有婦之夫,一再去追求其他女人。可就當我看完前半段書中電影里并未紀錄的篇幅,還是不免感嘆,如果不是因失去自己追求的自由,他不會在西部荒蕪、單調的大沙漠里,細細回味過往的生活,也不會重新審視自己以及逃離后的自責,更不會開始憧憬與之前背叛過的女人共度余生。這個本應止于電影結尾的動人幻想。
看了張藝謀的一段訪問,他說:“買下版權的時候,我就知道,我是沖著后20頁買的?!彼麑凶蠲篮玫钠胃木幊梢徊繙厍榈碾娪?,特別是在這個人情淡漠、出軌事件不斷的社會,的確需要這樣的故事來喚起我們消逝已久的幻想。可也正是因為這樣,《陸犯焉識》是我讀后落差最大的一本書,不為別的,只是因為我將它設想得過于完美,只是因為書中所描寫的陸焉識和現(xiàn)實生活中浪子回頭的那部分人一樣,而馮婉瑜也不過是作繭自縛。
可能是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的關系,又或許是獨立的欲望,我們多少都有著打破沙鍋問到底的頑固思想。這雖是小學老師提倡的“十萬個為什么”精神,但現(xiàn)在看來并不完全是個優(yōu)點。我們總會在遇上愛的人后,還沒了解對方的需要,便飛蛾撲火般投入,毫無保留,最后遍體鱗傷;或是在遇見一個與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后,仿佛抓住一根稻草,還沒試探到它是否能承載你的重量,便已經開始使勁用力,直到它徹底斷裂。
有的事就像電影《歸來》的結局,留一點余地總是好的。有了距離和想象才會保留我們幻想中的美好,而太過靠近或是了解越多,便越容易和自己最初的設想相差甚遠。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適可而止,或許很多關系并不會提前結束,會更加和諧地往下發(fā)展。我曾和一個經歷過背叛的朋友聊起她老公的出軌,她告訴我:很多時侯并不是她不知道,而是不想知道,畢竟她要的是一份長久的關系,婚姻更不可能事事如意,之前我也不為理解,覺得是一種懦弱的說辭,就像馬伊利、李心潔的做法一樣,而后來才逐漸理解,這跟立場無關,就像有些事情你永遠無法簡單判斷對錯。
如果張藝謀把小說完完整整改編成一部電影,或許只會重復一個再平常不過的生活?。阂粋€男人在家庭的撮合下和一個不愛的女人結了婚,繼而開始了花天酒地的生活,接著在他落難后又念起家里的賢妻,這會演變成一部反映人性的電影。而《歸來》上映后好評如潮,有人哭有人紀念有人從中看到某種希望有所憧憬,這便是電影所帶來的能量。生活同樣需要這樣的適可而止,在適當?shù)臅r侯,我們學會相信;在適當?shù)臅r侯,我們選擇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