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提高高三復習的有效性,是所有高三師生一直關注的且極富挑戰(zhàn)性的話題。本文立足于筆者的教學實踐,對我校財會專業(yè)高三復習的現(xiàn)狀稍作分析,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出發(fā),淺談養(yǎng)成“反芻”習慣對于提高復習效率的實踐性。
關鍵字:高三、反思、復習效率
在第6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反芻”被解釋為:“①偶蹄類的某些動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到嘴里細細咀嚼,然后再咽下。②比喻對過去的事物反復地追憶、回味?!痹谖覀兤綍r的“教”與“學”中,尤其是在高三年級的復習過程中,同樣的知識點被經(jīng)過數(shù)次練習之后,可還是會出現(xiàn)學生面對著似曾相識的題目直發(fā)愣的現(xiàn)象。教師疑惑?學生也疑惑?究其原因,正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忽視了“如牛反芻”式的反思性學習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沒有將已學的知識進行認真地反思,也不能夠真正地做到將這些知識內化成自身的東西。因此,筆者結合近幾年在高三復習過程中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就“養(yǎng)成‘反芻習慣、提高復習效率”的問題淺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吾日三省吾身”,人類早在古代社會就有反思意識。美國學者杜威認為反思活動是“一種得以產生思維活動的懷疑、猶豫、困惑、心靈困難的狀態(tài),和一種為了發(fā)現(xiàn)解決這種懷疑,消除和清涂這種困惑而進行的探索、搜集和探究的行為?!痹谖覀兤綍r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做到“如牛反芻”,養(yǎng)成反思的良好習慣,促進有效教學。
一、教師須“三”思
大凡著名的教學專家,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們善于反思。于漪,語文特級教師,是中國教師的形象代言人,她那獨特的“三次備課”經(jīng)驗,形成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沿用至今的經(jīng)典之作。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先有一桶水。承擔高職復習重任的教師,更需要在不斷地反思過程中裝滿水、裝好水。
1.課前反思
高三的教學內容基本上是對已學內容的溫故知新。特別是到高三的第二個學期,課堂內容更多的是綜合試卷的練習與講解。我們教師不能因為感覺自己對知識內容的熟悉而覺得過于淺顯等原因,進而忽視了去做課前反思的工作。對于下節(jié)課需要講解或者練習的試卷,教師非常需要在課前做好認真地完整地解答,跟學生一樣把它當成一份作業(yè)來認真對待。往往在一次次的課前練習中,我們總會發(fā)現(xiàn)點滴的知識遺漏,是在以往課程中沒有提到的抑或是講解不夠詳盡的。比如《財務會計》中關于代銷商品的知識點,在早期版本的教材中是以“*”表示的,平時基本上沒有遇見過該塊內容的練習,因此在平時的正常教學中我就忽略了這塊知識。但是我在最近一次綜合卷的課前練習中,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有關這塊知識點的題目。后來趕緊去翻閱了現(xiàn)在最新版本的教材內容,發(fā)現(xiàn)該塊內容已經(jīng)去掉了“*”標志。于是,我就在隨后的課堂中及時地給學生補上了這塊內容,做到了“亡羊補牢”,填補了該塊知識點的空白。
2.課堂反思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痹诟呷膹土曊n堂上,教師做得比較多的是向學生進
行“解惑”,采取比較多的形式是在課堂上向全班學生講解作業(yè)中的錯題。這樣很容易造成學生聽覺疲勞,或者原先已答對題的學生走神。但是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往往又會引入一些相關的知識鏈接,可部分學生卻沒能接收到信息,因此極易影響到課堂的復習效率。
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教師都明白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應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課堂學習主動性,并且在教學中努力地往這個方向發(fā)展。在高三的復習中,筆者認為,我們完全可以階段性地不惜一節(jié)或者兩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中做作業(yè),然后老師巡視并作及時地解答,做到“隨堂練”,然后在課堂上當堂批改,做到“隨堂清”。這樣的做法可以隨時地捕捉到不同學生的難點、疑點,并及時地有針對性地解決了問題,不讓問題變多、變大、變難。
3.課后反思
在每一篇的教案后面都有一塊“教學反思”的內容,它是教師在每一節(jié)課后所寫的一些感悟、看法,可以是關于這節(jié)課成功的喜悅,也可是不足的改進等等。或許我們每一位教師不能做到每一節(jié)課后都去及時地進行摘錄,但是在當下課鈴聲響起,在走出教室的路上,我們每一位教師會對自己剛才的上課有所思、有所想。在網(wǎng)絡技術和通訊技術這么發(fā)達的現(xiàn)在,我們不妨在自己的QQ、微博、微信等現(xiàn)代網(wǎng)絡工具上,寫下自己的上課心得,流露自己的情感,可以是只言片語,也可以是圖像等等。其實這也是在做課后反思。每一次的積累,一定會幫助教師在反思中成長,正如波斯納曾提出的個體成長公式“經(jīng)驗+反思=成長”。
二、學生須“三”思
職高的學生學情復雜,頭腦聰明卻不愛學習,學習用功但方法不當,等等。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教師必須引導他們進行科學學習,養(yǎng)成“如牛反芻”的學習習慣,做到勤反思,巧學習。
1.課堂中反思
學習是反思的,沒有反思的學習是不深刻的。在高三復習課上,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拓寬思維,做到知識的遷移從而增強解題的敏銳性與準確性。
在一次復習課上,我開始向學生舉例第一個例題,如下:
例題1:某企業(yè)為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稅率為17%,消費稅稅率為5%,銷售應稅消費品一批,價格為1000元,款項尚未收妥。要求:編制確認收入及計提消費稅的會計分錄。
在該例題中,大部分學生都能正確編制確認收入的會計分錄,但是計提消費稅卻有一定的難度。后來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明白收入引起的相關稅費在計提時需借記“營業(yè)稅金及附加”,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學生在明白該塊知識點后,我就將視線從銷售存貨拉到出租無形資產的核算上來,從流動資產跨越到非流動資產,從而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增強他們的綜合能力。緊接著,我便向學生舉例下一個例題,如下:
例題2:企業(yè)出租專利權收到租金10000元,營業(yè)稅稅率為5%。要求:編制收到租金及計提營業(yè)稅的會計分錄。
在進行例題2的解答時,需要放手讓學生自行來反思學習。學生們明白例題2中的租金確認為“其他業(yè)務收入”,然后沿用例題1 中的知識要點進行遷移,準確地把握住計提營業(yè)稅時的借方科目同樣為“營業(yè)稅金及附加”。這樣的反思學習不僅可以非常有效幫助學生找到兩筆業(yè)務處理中的異同點,梳理了知識,而且還能夠做到過目不忘。endprint
2.作業(yè)后反思
高三的學習,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可能都被形容成“題海戰(zhàn)術”。我們學生在高三的復習中,是做了一定量的作業(yè),但是做了又錯的現(xiàn)象卻總是在重演。學生在平時作業(yè)過程中,較多地是去趕緊寫完作業(yè),當然其中還不乏抄襲現(xiàn)象。他們更關注的是去完成作業(yè)的“量”,而極少去關注提高作業(yè)的“質”。等作業(yè)批改發(fā)下來之后,很多學生會置之不理,漠不關心,更談不上糾正錯誤了。很顯然,這樣的做法就失去了作業(yè)的本意所在。我們教師在這過程中一定要督促學生進行課后糾錯,形成錯誤筆記本,并且要求他們做到常翻閱、常反思。這樣的作業(yè)后反思的習慣養(yǎng)成,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職高的學生更需要外界力量的監(jiān)督。
3.考試后反思
考試在高三的學習中是比較常見的,引導學生做好每次的考試后反思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學習任務。在高三的每次模擬考試之后,當學生們在面對自己成績的時候,經(jīng)常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為了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做好考試后反思,提高學習成績,我都會讓他們自行設置一些“反思卡”,同時在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學習,共同反思。每個學生根據(jù)自身的學習情況所制作的“反思卡”,能如實地反映各自對于知識點的“會”與“不會”,它非常有助于提高復習的有效性。
三、彼此交流反思
當然,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反芻”并不是各自獨立、毫無相干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老師與老師之間,都需要在適當?shù)臅r間進行彼此的“反思”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彼此的一些建議或者意見便又一次升華成“反思”。比如每次在課堂上邀請某位學生分析自己答題失誤的原因時,其他學生總會靜靜地聆聽,因為他們都在心底暗暗地對照自己是不是也會跟這位同學發(fā)生一樣的錯誤。因此,交流反思心得也是養(yǎng)成“反芻”習慣的一部分,對高三學生的復習也是很有幫助的。
西方的哲人康德也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這與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學習和獲取上,不分國界,不分種族,其根本性原則往往是一致的。在高三的復習課上,我們教師與學生都需養(yǎng)成“反思”的良好習慣,彼此交流學習,真正提高復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205a120100rsh8.html .
[2]謝宗文.學習數(shù)學“如牛反芻”須反思[J].中學數(shù)學參考,2011(32):15.
[3] 陳佑清.反思學習:涵義、功能與過程[J].教育學術月刊,2010(5).
[4] 鄭菊萍.反思性學習簡論[J].上海教育科研,2002.
[5]張虹然、徐婷婷.培養(yǎng)反思性自主學習能力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10(19).
作者簡介:沈靈娣,女,(1981.11—),浙江省玉環(huán)縣東方中學 中學一級 會計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