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采放頂煤工作面的轉采實踐
正常采煤工作面都是以走向長壁的形式布置,但是受地質條件變化的影響,煤層走向的方位有時也是變化的。烏海能源公司公烏素煤礦011604在布置工作面時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直線走向布置坡度增大,回采時將形成仰斜采煤,存在較大安全隱患,且降低煤炭的回收率,造成資源浪費。隨走向布置,就形成了工作面的轉角,在采至拐點處,增加了工作的難度。
經(jīng)研究,公烏素煤礦在011604工作面成功實施轉采,并對控制前后刮板機和支架下滑采取相應安全措施,對拐點擴幫區(qū)域進行特殊支護。公烏素煤礦011604工作面的轉采方法為類似工作面的安全生產(chǎn)積累了實踐經(jīng)驗。
公烏素煤礦011604工作面位于公烏素煤礦北一采區(qū)內,切眼接近西來峰逆斷層。由于走向方位發(fā)生變化,回風巷和運輸巷分別在697m和628m處形成了23°14′的轉角。該工作面總長度1768m,初采時工作面傾角平均35°,傾斜長度310m。工作面標高在+1079~+ 925之間。煤層平均厚度8.5m。采用綜采放頂煤工藝,采放比為1∶2。采2.7~3m,放5.8~5.5m。煤層硬度為f=1.5。直接頂為泥質頁巖,厚度為4.5m,底板為砂巖,厚度為3.7m。屬含水層?;仫L巷和運輸巷拐點相差42m。
2013年7月底,工作面推進到距離運輸巷拐點60米時,開始進入轉采狀態(tài)。
1.確定方案
(1)巷的拐點不在同一素線上,兩點相差15米。該煤層為易自燃煤層,發(fā)火期為3~6個月。故選擇虛心旋轉法。將旋轉中心置于工作面以外。
(2)由于兩拐點不在同一素線上,且回風巷推進較慢。上隅角易滯風蓄熱??紤]平時半個月的推進度為20m,故這里取15m。
(3)轉載機長度為50m,下端頭支架27m,前后刮板機間距7.5m。下運輸巷道寬4m,故在旋轉中,轉載機的機尾將與運輸巷下幫擠死,造成開幫處理。機頭旋轉的弧線是用轉載機的長度作弦長來描述的。為解決這一問題,采用了在運輸巷拐點處擴幫和縮短轉載機的長度來實現(xiàn)。
(4)根據(jù)工作面長度,調采角度確定調采比例。設計工作面推進到過回風巷40m時,開始吃斜子,旋轉回采采用長短刀結合的方法。
2.確定旋轉中心
工作面推進到機尾越過回風巷拐點24m,此時機尾已增加支架20部及前后刮板機槽。此時工作面長度又增加到310m。機頭距運輸巷拐點30m。
旋轉中心:O的位置置于工作面以外,是虛心旋轉,如下圖所示。
OO′/OD′=7.5/62,求得OD′為43m。旋轉虛心置于工作面外43m處。
C'D'=2C'P=2O'C'×tog23.14/2= 2×310×0.201=124m
運輸巷轉折點最大開幫量為:
PO"=O'O"-O'C'=O'C'/cos11.606-O'C=310/0.979-310=6.65m
3.旋轉半徑的確定
以工作面前刮板輸送機機尾為旋轉中心點,機尾推進度不大。支架幾乎原地反復支撐頂板。易造成頂板破碎下沉。且上隅角氣體易積聚蓄熱。故將旋轉中心選擇為工作面之外。保證工作面旋轉過程中各處都有推進度。轉采比例為:頭尾比9:1。短刀依次增加為40m。
旋轉半徑為:R=OO′+O′D′= 353m
4.轉采前后運輸巷設備的調整
以前部刮板機機頭為基準參照點。在工作面推進到機尾接近回風巷拐點時,工作面處于最短位置,工作面機頭的超前距離幾乎為零,工作面長度為290m。此時,前部刮板機頭距運輸巷拐點還有100m。按設計進行轉采,繼續(xù)平行推進。機尾增補支架,當機頭至運輸巷60m時,機尾已增加支架14部。此時工作面長度為310m,機尾已越過回風巷拐點40m。
此時,運輸巷的設備列車提前移至130米外,為了轉采時轉載機的長度(即旋轉弧度對應的弧長)少受運輸巷上下幫的限制及減少無幫量,把轉載機平槽拆去3塊,使轉載機的長度縮短為45m。同時將第二部膠帶輸送機向煤幫側緊靠,以縮短旋轉弧長,方便旋轉。
5.運輸巷拐點處擴幫及支護
按計算出的擴幫量為6.65m,分為兩次進行。隨著轉采的推進,機頭逐步接近運輸巷拐點。擴幫處按原巷道的支護方式進行。但加密了錨桿支護和錨索的間排距,并將錨索的仰角偏向煤幫側75°。原巷道支護木垛,用三排單體支柱與原巷道及擴幫后形成的三角區(qū)域隔離開來。
采用兩端頭交互斜切進刀時,工作面支架和刮板機呈現(xiàn)緩慢下滑,起因是依次推移刮板機,此時割整刀的下滑量為50mm到100mm(實測)。從上向下割煤,由下往上依次推移刮板機,此時割整刀的下滑量為0~8mm(實測)。為了確保轉采時前后刮板機與轉載機的合理搭接,采取如下控制方法:
1.在長短刀上進行控制
到達O'點之前,先割長刀,后割短刀。由上向下依次推移刮板機。越過O'點時,先割短刀后割長刀,使局部暫時減少設備的移動,故而支架刮板機等沿斜面方向產(chǎn)生的向下分力也減少。所以支架和刮板機幾乎處于靜止狀態(tài),不會下滑或下滑量很小。
2.控制推移方向
綜放工作面正常生產(chǎn)的工序是:自機尾進刀—割煤—移架—推前部刮板機—放煤—拉后部刮板機。在此種往復過程中,刮板機發(fā)生相對滑動。這種滑動是通過刮板機彎曲段體現(xiàn),支架推移桿會發(fā)生一定量的偏量,不是正向推移,因而推移中要向左或右產(chǎn)生作用分力。當采煤機向機頭割煤時,由機尾向機頭依次推移刮板機產(chǎn)生的作用分力指向機頭側。當采煤機向機尾割煤時推移刮板機的作用分力指向機尾。利用這一原理,在過O'點前后改變割煤方式。
3.控制刮板機
人為調整刮板機的推移方向,阻止其下滑,并逐步回調,即:工作面每隔10部支架裝設一個推移千斤頂,推移刮板機時,把千斤頂一端固定在刮板機下滑方向的臨架底座前;另一端頂在刮板機邊的窩槽內,推移刮板機時,千斤頂與支架的推移裝置共同作用,阻止下滑。
011604工作面從1768m的初采到轉采時推進了1100m。在回采過程中,通過對超前距離的長短與下滑量大小的實驗,及對礦壓規(guī)律的觀測,積累了一定的數(shù)據(jù),并制定了嚴密的措施,確保了工作面轉采的成功,也取得了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一是轉采成功順利回收了煤炭資源15萬噸,在轉采中沒有影響正常生產(chǎn)。二是豐富了回采工藝技術,為將來的轉采提供了經(jīng)驗。三是提高了資源回收率,為采由于地質構造造成的斜坡邊角等煤積累了經(jīng)驗。
(作者單位:神華烏海能源公烏素煤業(yè)公司)
(責任編輯:龐永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