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良憶
Go Dutch
◎ 韓良憶
Go Dutch 直譯為“去荷蘭”,真正的意思則是“各付各的賬”,多半用在大家湊份子一道吃喝的場合。荷蘭人連親友聚餐,哪怕一頓便飯沒花多少錢,也是各付各的。這未免有點小家子氣,簡直是守財奴。我在尚未嫁入荷蘭家庭,深入荷蘭社會前,對荷蘭人有這樣的刻板印象。
我搬到荷蘭不久后,有回和好友安娜聊天,講起不少華人同胞上餐館,點菜、付賬個個氣魄十足,豪氣干云。餐后如果出現(xiàn)搶賬單的情況,更你爭我奪,招式百出,互不相讓,往往一副“誰跟我搶誰就跟我有仇”的模樣。
我為了加強(qiáng)朋友的印象,讓她認(rèn)識中國式人情味,連說帶唱,多少有點夸張地形容了“搶單風(fēng)俗”。怎料平時個性溫和又包容的她不但沒笑,反倒蹙起眉頭,說:“這樣做不是很沒禮貌嗎?難道不會讓平白無故被請的人覺得很難為情?我覺得這種做法并沒有考慮到被請的人,萬一被請的人并不像請客的人那么有錢,日后礙于禮尚往來,還得回請,不是負(fù)擔(dān)很大嗎?”
我原本以為,中國人這種好客慷慨的作風(fēng)展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濃厚的人情味,哪里會想到這樣的人情味在安娜這個荷蘭人眼里竟成了不夠體恤別人的表現(xiàn)。
我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回答,只能老實說出自己的想法:“我是覺得,一來做人不必太計較,大伙相聚,不必算得太清楚。再說,有時請來請去,也蠻熱鬧好玩的,算是個大伙制造再聚會的借口?!?/p>
話雖如此,我心底也隱隱覺得安娜的話不是完全沒道理。說實在的,白白吃人家一頓,這種盛情確實有可能讓被請的人在心理上或經(jīng)濟(jì)上難以回報,東道主的一番好意,這時便成了被請者無法消受的負(fù)擔(dān)。
從此,我不再嫌荷蘭人小氣,或說人家沒人情味。雖然我仍然無法接受大伙各付各賬時連一塊錢都要算得一清二楚的做法,可也學(xué)會荷蘭人這種個人主義的作風(fēng)。和親友相約吃飯喝咖啡,往往平均分?jǐn)傎~單,自己不必請客,也不期待別人請,從而發(fā)覺,這么一來社交生活輕松多了。
誰說“Go Dutch”不是個好辦法呢?(郭蘭 摘自《時尚健康》2014 年 4 月 圖 / 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