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海(1991-),重慶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法、刑法方向。
摘要:隨著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于2014年3月15日的正式實施,結合《侵權責任法》、《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guī)定,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領域的“三駕馬車”形成遙相呼應之勢。筆者通過對三者之間適用的順序及適用的不同法律要件、知假買假行為的性質(zhì)認定等司法實踐中的疑難問題等進行法社會學與法經(jīng)濟學等跨學科的交叉論證,力圖構建一個能與先行中國法治土壤相“兼容”的懲罰性賠償體系。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欺詐;知假買假
一、 我國先行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相關具體法規(guī)
我國現(xiàn)行立法關于懲罰性賠償?shù)拿魑囊?guī)定一共有三處,第一處是《侵權責任法》的第四十七條:“明知產(chǎn)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chǎn)、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币脒m用此處的懲罰性賠償,需滿足較為嚴格的法律要件:
(一)、行為人主觀上為故意即明知產(chǎn)品為缺陷產(chǎn)品;
(二)、客觀上造成了他人死亡或健康嚴重受損害的后果;
(三)、實施生產(chǎn)、銷售缺陷產(chǎn)品的行為;
(四)、損害行為與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1]
第二處是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的規(guī)定 :“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增加賠償?shù)慕痤~不足500元的,為500元。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饱“緺I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jīng)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guī)定賠償損失,并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边m用此條款的法律要件為:
(一)、行為人實施了欺詐行為;
(二)消費者受到了損失,這種損失可以是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也可以是缺陷產(chǎn)品造成的人身傷害;
(三)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消法》的修訂,根據(jù)消費者受到損失的情況適用不同的懲罰性賠償標準。サ諶處是《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生產(chǎn)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chǎn)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因為食品是一種特殊的產(chǎn)品,但生產(chǎn)、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食品的社會危害性更大,因此其賠償?shù)谋稊?shù)也增至十倍,同時因與此,本條的適用要件基本同《消法》的規(guī)定。值得一提的是,本條中的“損失”不僅包括劣質(zhì)食品給消費者造成的額外損失,也包括消費者沒有食用該食品前提下所支付的價款。
二、 我國懲罰性賠償體系的具體框架ナ紫齲對于一般的商品或服務存在缺陷,但經(jīng)營者沒有欺詐行為,此時,便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經(jīng)營者只承擔違約責任,填補消費者的損失即可,若該缺陷產(chǎn)品還給消費者造成了額外的人身或財產(chǎn)損失,此時構成請求權的競合,消費者可擇一行使。[2]ザ雜詵鞘稱防嗟納唐坊蚱淥服務,經(jīng)營者有欺詐行為(明知商品或服務有缺陷仍然提供在筆者看來構成欺詐),沒有造成其他損失,消費者可主張商品價款或服務費用三倍的賠償金,另外,若這三倍的賠償金低于500元,則可徑直主張500元的賠償金,這個規(guī)定可以提升消費者的維權動力,降低維權成本。倘若給消費者的人身造成了重大損害,本次《消費》明確了救濟的方式,之前的《侵權責任法》賦予了受害人主張懲罰性賠償?shù)臋嗬断M》相對于《侵權責任法》是特殊法條,亦即對于消費者來講,此時可以主張所受損失兩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此處的“損失”包含了消費者的一切相關費用如醫(yī)療費、交通費、誤工費等等。至于四十九條賦予了消費者主張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的請求權,而五十一條則授予了消費者精神損害賠償權利的行使。另外,需要強調(diào)的是《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并沒有被《消法》架空,對于非消費者例如小磨坊生產(chǎn)者為進行再生產(chǎn)而購買產(chǎn)品時充實了上述法律要件,亦可主張懲罰性賠償,賠償金額可參照《消法》的標準。ド產(chǎn)或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食品的,不要求行為人有欺詐行為,[3]且由于《食品安全法》相對于《消法》來說是特殊法條,根據(jù)特殊法優(yōu)于一般法的原理,消費者可主張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另外,《消法》只給予了消費者向經(jīng)營者追究懲罰性賠償?shù)臋嗬妒称钒踩ā芬曇跋碌南M者可以在生產(chǎn)者與消費者之間進行選擇;若消費者購買食品后食用后,造成了死亡或健康嚴重受損害的結果,此時《食品安全法》并沒有相關規(guī)定,但這種情況仍然可以從《消法》中尋求救濟的途徑,即主張所受損失兩倍以下的賠償金。例如,對于毒奶粉事件中的加害人除了刑事罰金、行政罰款以外,還要承擔加害人因為毒奶粉而受到的一切損失的兩倍以下的賠償金,加上對于受害人的損失所做的填補式地賠償,懲罰性賠償?shù)貞土P與遏制功能彰顯無疑[4]。另外,法律此時賦予了消費者選擇權,他可以主張所受損失兩倍以下的賠償金,也可以主張食品價款的十倍賠償金,因為二者的功能一致,所以從立法者的意圖來看,只能擇一行使。當然,這兩種主張的對象都只能是經(jīng)營者。這樣的立法模式有其合理之處,可能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食品的價格異常昂貴,其十倍的賠償金要多于消費者所受損失兩倍以下的賠償金,這樣更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三、 懲罰性賠償體系下對疑難問題的解決
“知假買假”行為是否能適用懲罰性賠償一直以來在司法實踐中爭議不斷,各地的判例也是大相徑庭,反對者認為“知假買假”中的消費者不是真正的消費者;打假是政府的責任,私人隨意介入會干擾公權力的正當行使;這種恣意性地打假會擾亂正常的社會經(jīng)濟秩序;不應該以不誠信對抗不誠信等等。[5]ノ夜現(xiàn)行政府打假體系極不完善,無法應對猖獗的生產(chǎn)、銷售假冒偽劣產(chǎn)品的行為,另外,公務人員中大量的權利尋租行為也讓政府打假顯得無能為力,而公民打假的積極性更高,作為合同的向對方,其信息也更為充分,從發(fā)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講,打假的成本效益分析也讓職業(yè)打假者“樂于此道”。至于以不誠信對抗不誠信,這在制度經(jīng)濟學看來,“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不僅不是不道德的行為,而且是維護社會信用制度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是在我國現(xiàn)行經(jīng)營者普遍不誠信的大環(huán)境下。由此看來,“知假買假”行為當然適用懲罰性賠償。ケ敬巍斷法》的修訂使以前許多懲罰性賠償?shù)南嚓P問題都迎刃而解,例如精神損害賠償與懲罰性賠償可以同時主張,因為前者是對侵害消費者人身權益時造成的精神損害的一種賠償,而后者則是對經(jīng)營者額外的一種懲罰,[6]提高其違法成本。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在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下,由《消法》、《食品安全法》和《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guī)則構建起來的懲罰性賠償體系運用特殊法優(yōu)于一般法等法律適用的原則已經(jīng)能夠處理生產(chǎn)、銷售一般或特殊偽劣產(chǎn)品所帶來的一系列懲罰性賠償?shù)南嚓P問題,并有一個清晰的適用位階,為消費者維權以及發(fā)揮懲罰性賠償?shù)闹T多功能提供保障,“知假買假”等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了。
參考文獻
[1]朱凱.懲罰性賠償制度在侵權法中的基礎及其適用[j].中國法學,2003(3).
[2]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0(4).
[3]徐海燕.論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改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完善[j].西部法學評論,2013(2)
[4]李敏.論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的適用與完善[j].寧夏大學學報,2010,3(5).
[5]應飛虎.知假買假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shù)乃伎糩j].中國法學,2004,6(6)
[6]張新寶.懲罰性賠償?shù)牧⒎ㄟx擇[j].清華法學,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