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曾整理出5條不給孩子買平板電腦的理由,列舉如下:
不能帶來真正的樂趣,尤其是放長假時,是孩子有充分時間閱讀、運動、培養(yǎng)興趣的好時機,而不是用來玩 Candy Crush。
平板應該是孩子自己存錢買的東西。孩子對自己很想要且努力存錢買下的東西,會更珍惜。
不想鼓勵孩子擁有更多(私人)屏幕時間。
在孩子還沒培養(yǎng)出良好的自制力及重要興趣以前,如何使用平板、不沉迷會是個大難題。
就連青少年也認為,紙本書還是比電子書好讀,且紙本書提供了單純不會干擾的環(huán)境,因為平板可以做的事不止閱讀,容易讓人分心。
不光平板,智能手機、筆記本或臺式機,都會造成上述問題,而對10~15歲孩子而言,阻止他們接觸網(wǎng)絡,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家長如何適當管理,降低網(wǎng)絡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對此,臺灣《親子天下》雜志總主筆賓靜蓀有“錦囊記”!
小學三年級起,學校開始有計算機課,孩子開始“正式”“合理”接觸計算機。十歲到十五歲的青春期階段,計算機和網(wǎng)絡不再只是單純的游戲,更讓父母擔心的是網(wǎng)上的海闊天空,和結交天涯海角網(wǎng)友的自由。
社群網(wǎng)絡的普遍,孩子習慣“臉書”上隨時更新自己動態(tài)、觀看朋友涂鴉墻,隨手拍攝立刻上傳,出外打卡,甚至用手機揪團打架?!澳槙背蔀槿穗H養(yǎng)分的來源,朋友人數(shù)使得原本隱晦的人際關系可量化。文字、影音訊息的迅速傳播,使得“秘密”幾乎成為不可能。
過去只有“游戲”沉迷,現(xiàn)在還多了“色情”沉迷、“社交”沉迷。焦慮的父母和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經(jīng)常為網(wǎng)絡使用拔河,不是束手無策,就是兩敗俱傷。
網(wǎng)絡管教成為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大的學習課題?!队H子天下》采訪的所有專家學者老師,甚至經(jīng)過這段時期的父母、高中時曾經(jīng)玩得很兇的大學生,都建議,父母一方面必須保持對新科技的了解和好奇,一方面又須承認并接受自己在信息科技上落后孩子。父母最好用時事和科學研究結果,理性的和孩子討論網(wǎng)絡的各種影響。確認自己并非用權威掌控孩子,但也做好“對沖突”的心理準備。
Q1:買計算機給孩子前應先做哪些事?
(1)愈晚愈好。許多本身研究網(wǎng)絡對少兒影響的專家、學者,甚至工作上必須重度使用網(wǎng)絡的父母,都盡量延緩自己孩子擁有個人計算機的時間。很多孩子到高中都還在使用家中共享的計算機。
(2)網(wǎng)絡最好讓孩子“使用起來很不便利”。計算機最好不要放在孩子房間,要放在公共空間或父母房間;有些計算機開機還得經(jīng)由父母輸入密碼。不申請寬帶、用慢速網(wǎng)絡,讓下載影片、聯(lián)機游戲變得很慢。當然,父母本身也要忍受在家使用計算機的不方便。
另外,用3G手機上網(wǎng),也可以讓父母容易取得上網(wǎng)主導權。高雄市學生咨商中心主任李佩珊取消家中寬帶服務,用自己的智能型手機、吃到飽的價格,連上計算機上網(wǎng)?!案嬖V孩子這樣可以省一筆開銷,該睡覺時關手機,就不會有半夜起來上網(wǎng)的爭執(zhí)?!钡嵝?,若孩子的網(wǎng)絡口味“已開發(fā)”,再去限制會比較困難。
(3)先約定使用原則。父母應該和孩子討論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約定,例如使用計算機的先決條件(完成功課、家事后)、每天使用的時段和時間長短。
(4)設定需要的監(jiān)護和過濾軟件。和孩子約定使用家長監(jiān)護軟件,或利用一般瀏覽器中內含的功能,查閱孩子的瀏覽紀錄。盡量陪伴孩子一起上網(wǎng)。
Q2:買手機給孩子前應先做哪些事?
(1)手機也是愈晚持有愈好。
(2)功能愈簡單愈好。所有專家建議,如果買手機是為了與孩子聯(lián)系,掌握行蹤安全,那么機能愈簡單愈好。盡量使用預付卡,以避免孩子大量使用造成的費用高漲。
Q3:孩子將個人資料、心情、照片放上網(wǎng)絡,如何教孩子在網(wǎng)絡上保護隱私?
青春期孩子要得到同輩認同、要與世界聯(lián)結,博客、臉書讓他們獲得成長過程中的陪伴,感覺不孤單。因為要有更多連接,孩子公開的真實信息愈來愈多。
(1)家長要經(jīng)常提醒和解釋隱私的重要。
(2)明確告訴孩子哪些信息不能公開。自己及父母姓名、家庭背景、住址電話等基本數(shù)據(jù)不要公開,也不要張貼清晰易辨的獨照?!熬W(wǎng)絡上沒有刪除這件事,”專門研究網(wǎng)絡素養(yǎng)的交大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周倩表示,放上網(wǎng)絡的任何東西,即使刪除,還是有人會散布出去。“臉書最嚴重的是隱私問題,”周倩說,透過點贊,很多信息一貼再貼,讓她“愈研究愈害怕”。周倩也提醒孩子不要隨便點贊、不要隨便將不認識的人加為朋友。
(3)提醒孩子數(shù)據(jù)上傳前多想一下。孩子最常見的心態(tài)是“我不會那么倒霉”。許多國高中女生喜歡貼裸露的自拍照,或與男友的親密照片,以示“愛的象征”。父母老師可以提醒,貼之前要自問:“訊息內容你自己兩年后、甚至三十歲時還可以接受嗎?其他人可以看嗎?”
(4)“ 臉書”上保護自己的方法。微軟服務中心副總洪志鵬建議,“臉書”上的個人資料愈少愈好。盡管他國二的兒子不太玩臉書,但他仍建議設定信息只跟“朋友”分享,某些訊息不想讓所有朋友收到,還可以將臉書朋友分類。到好友名單旁點選“更多”,進入新增好友名單畫面,點“建立新名單”,分摯友、訂閱、點頭之交、家人等,未來寫訊息,右下方有一個“自定義”,點選后可指定只有哪些人可以看到或不能看到此訊息。(來源:家庭學堂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