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敬
摘要: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反映語文學科的特點,符合學生個人全面發(fā)展的需要。論文重點對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策略從選題策略、實施策略和評價策略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教師要借助于語文密切相關的手段開展活動,要緊扣語文課堂教學、圍繞兒童課余生活和社會生活選擇主題,準確把握其內涵、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實現(xiàn)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新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8-0076-01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整合性。所以在教學的選題,實施和評價策略設計時也具有多樣性。
1.明確學習目標
任何一項學習,都必須明確目標指向,這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v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和小學三個學段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內容看,它主要體現(xiàn)了以下特征:
1.1強調語文性。盡管綜合性學習涉及自然、社會、生活等內容,但它首先姓"語",其落腳點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其他學科和其他領域的知識。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學到的知識形成能力,在實際運用中得到鍛煉,課內學到的在課外得到延伸,了解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1.2強調綜合性。從《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學段"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階段目標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綜合性體現(xiàn)在:一是學習目標上的綜合,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還包括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內容;二是跨學科的綜合,包括了自然、社會、人文領域,還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上;三是學習方式的綜合,是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的綜合,也是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綜合,既有課內的學習,又有課外的學習。
1.3強調實踐性。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它不僅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課內外書籍,還要求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問等實踐活動,親自去體驗語文、學習語文,提高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要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具有問題意識。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重在解決和學習生活相關的問題,身邊的、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等,重在參與探究過程、重在體驗與教師方法的引導,突出自主性、親歷性。
2.選題策略
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fā),努力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引導學生融入生活和社會,在觀察與交往中體驗社會生活。
2.1引申課文內容,豐富選題。①文前引。選題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在教學前引入的相關材料,或作相關的背景交待,或為教學內容作鋪墊,或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課文《北京》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收集有關北京的圖片和資料,學生相互交流。這樣在教學時學生即使沒有去過北京,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對文中:"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有更深刻的理解。②文中拓展延伸。小學語文課本中文章普遍簡短精練,很多課文中都存在著可挖掘的教學資源。有的課文雖已結束,但其意義有待探討,有的情節(jié)上尚可延續(xù),有的事件可再翻新,還有的材料仍有新的論證。例如,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課文《兩只小獅子》時,懶獅子聽了獅媽媽的話以后,它會怎么說,怎么做,這樣的情節(jié)上尚可延續(xù)。
2.2以熱點問題為抓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習的資源也在與時俱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密切關注發(fā)生在身邊的變化和大事,圍繞熱點問題進行綜合性學習。這樣的學習活動既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又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2.3以鄉(xiāng)土文化為資源。人教版語文第六冊第二單元以"環(huán)境保護"為專題的"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可以依據(jù)兒童當前的觀察、需要、興趣等等,選擇某一普遍化或理想化的文化生活的側面,尋找足以滿足和培育這些需要的材料,從而使兒童對自己目前的生活和環(huán)境有更深的理解。教師應該根據(jù)當時當?shù)氐膶嶋H情況,引導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讓學生調查自己家鄉(xiāng)的空氣和水是否受到污染以及人們?yōu)榄h(huán)保所做出的努力,這過程既讓學生鍛煉其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又能激發(fā)學生的愛鄉(xiāng)之情,一舉多得。
3.實施策略
3.1小組合作參與教學策略。新課標提倡"合作",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可經常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主動深入地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主體精神和團結協(xié)作精神,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潛能。而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做好溝通協(xié)調的工作,還應該特別考慮到優(yōu)生與學困生的學習差異。教學時教師應給予學困生鼓勵,留給他們充足的時間思考等等。對優(yōu)生則可引導他們在后進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探索問題。
3.2挖掘教材,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師本身要做一個有心人,根據(jù)教材的情況,做好充分的挖掘和靈活的運用。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擇的大都是文質兼美、感情真摯的文章。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還要注意借助課后的習題,例如,在對六年級上學期的《負荊請罪》進行講解時,可以排練一個小話劇,學習之余指導學生演出,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分配角色,深化教材內容。
3.3游戲競賽的策略。綜合性的語文學習,沒必要按照教材的安排進行講解,比如,在國慶節(jié)前一個星期,學??梢耘e行一次以愛國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比賽。參賽的人數(shù)沒有嚴格的限制,在班級之中進行詩歌朗誦比賽。根據(jù)學生的比賽情況來對班級參賽的人數(shù)進行確定。
我們可以在活動舉行時,根據(jù)學生的數(shù)量,隨機分成3個組,每個組的人數(shù)大致相等,進行第一輪的朗誦,全部結束后取每一組的前3名決賽。在這之前的班級選拔賽中,進行無記名投票,比賽之前,讓參賽和沒參賽的孩子們一起準備參賽的材料,還可以和家長一起,激發(fā)孩子們參賽的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孩子們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
3.4動手實踐策略。在這些學生即將小學畢業(yè)的時候,讓孩子們一起做一個成長手冊,讓學生們能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進行照片和圖畫的搜集,按照孩子們自己的能力進行制作和分工,充分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意。讓他們把課堂的知識和實際的操作相結合,實現(xiàn)知識和動手能力的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