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鑫鑫
摘要:新形勢下的政府體制改革需要確立現(xiàn)代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整體性思維,以明確政府轉型的戰(zhàn)略目標與現(xiàn)實路徑。從而更好的促進社會和諧、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國家治理體系;政府能力
一、國家治理體系提出的背景
目前,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與深水區(qū),要跳出過去社會管理中“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歷史怪圈,需要正確處理好社會治理體制改革與全面深化改革的關系。
從公共管理學的范疇看,國家治理體系中“社會治理和善治的核心點,在于由國家力量和社會力量,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政府、社會組織與公民,共同來治理和管理一個社會”。在國外,政府治理多指政府內部治理,市場、社會、政府共同構成治理主體體系。在地方治理研究中更傾向于對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的平行關系研究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地方治理結構、治理模式問題的研究。這種以市場為主導的治理模式形成了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的相互制衡關系,從而為治理主體之間的平等競爭社會資源奠定了基礎。
由于我國社會治理體制與結構與西方不同,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提出,對治理能力的重視是從發(fā)展的眼光、從全局的視野看待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正確處理了社會治理體制改革與全面深化改革的關系,有助于跳出過去“計劃永遠跟不上變化”的泥潭。21世紀后,國家重建不得不在市場化運動和社會自我保護運動這兩個方向相反的“雙向運動”的張力中展開,國家需要重新界定它與市場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目標提出,用社會治理替代了社會管理,既借鑒了治理與善治理論的可取之處,又是對治理與善治理論的發(fā)展與自身特點的結合,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體制改革道路。
二、國家治理體系的內容構建
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內容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一方面從治理的范疇來研究。一是要構建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治理主體是現(xiàn)代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我國,治理主體主要包括黨和政府、市場組織、社會組織等。隨著社會力量的逐漸壯大,在某種程度上會削弱了政府的權威。為滿足社會公共需求,治理主體范圍需從傳統(tǒng)的單一的政府主體擴展到公民、私營企業(yè)、自治組織、相關利益團體等非政府部門,從而促進了政府治理功能與社會治理機制的有機融合,出現(xiàn)多元的國家治理主體。二是治理客體的社會化。國家治理的客體是社會公共事務。從目前社會事務的設計來看,國家治理的客體包括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經濟差距、文化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多元的治理主體在相互合作基礎上共同參與頂層的政策規(guī)劃和制度安排。三是治理結構的網絡化。隨著社會事務的劇增,網絡化的治理模式越來越得到推廣,治理主體間相互協(xié)作相互制約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在一些公共事務中,如在公共交通、治污等工作需要幾個行政區(qū)政府、社會組織、企業(yè)等利益受到影響的幾個主體共同采取行動,從而使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緊緊相連從而形成一個巨大的社會治理網絡化。四是治理機制的制度化。治理體系中涉及到治理主體、范圍、規(guī)則、程序等各個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必須以制度、法規(guī)的形式確定下,并用此指導解決問題。它既可以降低國家治理的成本也可以使政府行為處于可控范圍內,決定社會發(fā)展方向、質量有利于規(guī)范權力的運行,也有利于法治政府的建立。減少政府權力尋租、缺位越位等行為,更有利于緩解各方面矛盾,有利于社會平穩(wěn)度過轉型期和過渡期,建立共治共管的機制。
另一方面,從政府的角色定位來看。在治理理論中,政府的角色是掌舵者而不是統(tǒng)治者,社會治理模式中政府的定位經歷了三個過程:控制模式到與管理模式再發(fā)展到服務模式。目前,中國社會治理面臨著治理模式既要隨工業(yè)化發(fā)展由控制轉為管理,又要適應當前形勢采取服務型治理模式。因此,政府在定位時就要做到 “政退社進”。改革開放后,我國在一段時間內政府職能過多的關注經濟,帶來更多的尋租機會,導致社會管理服務職能弱化。在新形勢下,對政府職能和定位需要更明確的界定,做好簡政放權,簡化審批權回歸政府本位。依據(jù)政府角色定位結合價值標準對做出最優(yōu)決策。在經濟方面,政府多尊重市場規(guī)律,引入競爭機制;在社會事務性管理方面,多推廣政府購買服務,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提高政府履責能力、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創(chuàng)新。
三、構建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建議與措施
一是要明確政府自身定位,確定治理體系范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意味著一元單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結構轉變。找準政府自身定位,理順政府職能“轉移”與“強化”的關系。政府必須對權力進行自我約束,明晰確定自身的社會治理職責,交由社會自治力量和組織去承擔和負責。在社會保障、社會安全、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社會公共事務方面,政府應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積極推動社會管理職能公共服務化的轉型。
二是加強對國家治理能力的科學評估與應用。要建立和加強對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評估。要根據(jù)不同的治理主體構建差別化治理評估體系。世界上通行的治理能力評估體系多是圍繞治理主體展開;加強對治理全過程的評估,加強對事前、事中、事后的監(jiān)督、評判;加強對績效的評估,政府績效是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內容,如何科學、高效的完成既定目標十分重要。建立起針對不同治理主體、不同治理對象的分類績效考評。
三是建立以人為本、政社互動的法治政府治理體系。創(chuàng)新國家治理體系,必須把民生作為根本,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整個政府治理體系中,并把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使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社會更加公平正義,不斷提升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公信力,為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奠定基礎。
1、建立完善社會保障和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推進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努力提高社會保險統(tǒng)籌層次。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xù),在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基礎上,逐步從單一的物質保障向物質保障和服務保障相結合轉變,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增強救助對象的自我發(fā)展能力。建立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制度,加快醫(yī)療制度的完善,真正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病有所醫(yī)、住有所居”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yè)政策,著力提高教育現(xiàn)代化水平,加快發(fā)展文體衛(wèi)事業(yè),更好地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建立健全利益訴求機制,拓展制度化的民意表達渠道。健全突發(fā)事件監(jiān)測預警機制。加強協(xié)調聯(lián)動和資源整合,有效應對自然災害、社會安全等突發(fā)公共事件。
2、加強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搭建服務平臺。隨著經濟領域、社會公共領域和自治組織力量的發(fā)展,一大批的非政府部門應運而生,都是公共物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供給者,正確處理好政府與非政府部門關系,發(fā)揮其特有的優(yōu)勢。替代型關系與補充關系共同作用,為非政府組織提供平臺,該讓位于非政府組織的就讓位,該互補時互相補充,從而取長補短實現(xiàn)公共資源的提供方式和質量的最優(yōu)化,從而實現(xiàn)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
3、建設法治公平的政府治理主體。要樹立法治服務型的政府理念。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必要條件和重要特征,建設法治中國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舉措。法治政府要求政府權力是在法律的框架體系內獲得的,執(zhí)政黨也只有通過法治化的手段來調整各種權力關系。只有建立公平、正義、法治的政府才能使自己執(zhí)政的基礎穩(wěn)定,。要加強政府公務人員的政治素質和作風培養(yǎng)是。要用嚴密的制度規(guī)范用權。通過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行政規(guī)范和制度,從規(guī)則、制約和懲治入手建構法治意義上的防腐制度鏈,將行政問責、政治問責和法律問責掛鉤,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參考文獻:
[1] [英]托尼·麥克格魯:“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2第1期,第36頁
[2] 陳慶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57頁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