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園
新課程改革的春風,把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帶進了語文課堂,教師們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師生臉上的笑容多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讀書寫作的能力強了,口語表達流暢了。在我們陶醉于成績的同時,不能不看到在改革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追求形式的改變,忽略內(nèi)容的充實和有效性,形式大于內(nèi)容,華而不實,“形”轉而“實”不轉的現(xiàn)象。
一、朗讀教學形式多樣,卻不注重讀書的實效
朗讀教學歷來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隨著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老師們更加認識到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必要性,通過朗讀、誦讀、背誦等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通過整體感知、感悟、積累和熏陶,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豐富他們的語言材料,增加他們的文化底蘊。因而朗讀教學被語文老師運用得淋漓盡致?,F(xiàn)在在我們的課堂上,已很少見教師手執(zhí)粉筆,口若懸河,學生正襟危坐,洗耳恭聽的景象,代之以書聲朗朗、此起彼伏的熱鬧場面:范讀、自讀、分組讀、表演讀……這些方法很好,我們應該大力提倡。但是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課堂上一篇課文反反復復的讀,可每次讀前老師不給提任何要求,或者提的要求很隨意,只是注重朗讀的聲音效果,是不是只要開口讀了、形式足了就有了收獲呢?我認為并非如此?!皩W而不思則罔”,讀書必須有明確的目標,邊讀邊想,才能有所收益,所以,我認為教師應當精心設計朗讀教學,在朗讀形式多樣化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制定適當?shù)膶W習目標,讓他們明白帶著問題去讀書,才能有所收獲;給以讀書方法的指導,如圈點閱讀、質(zhì)疑閱讀、精讀、瀏覽等,不同的學習目標可采用不同的讀書方法。
二、信息技術運用形式單一
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運用,是教學發(fā)展的時代要求。目前,在教學實踐中片面理解信息化,盲目追求信息化的情況不少。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似乎信息化僅僅體現(xiàn)在制作和運用多媒體課件上。其實,新課程要求教師應具備信息化的多種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程開發(fā)和整合的能力、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廣泛利用課程資源的、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等等,制作課件在只是信息化的一個方面。在課件的制作上,又表現(xiàn)為追求頁面的華美、精致,內(nèi)容卻猶如教案的平面展示,沒有或者很少有通過網(wǎng)絡或其他渠道搜集和整理的信息材料,對課程的開發(fā)明顯不夠。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一堂綜合實踐活動課,課件一共設計了四頁,展示了活動的四個過程,每一頁都用不同的顏色作背景,每一頁或寫上活動的名稱,或寫上一些名言警句就完了。這樣的信息化能收到什么效果呢?有一位教師教高爾基的《海燕》這一課,為了顯示信息技術,整堂課都運用了背景音樂《梁?!?,確實有些不倫不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覺得制作課件應該在搜集、整理信息這個方面著手,充分運用多媒體集音響、圖畫、影像、動畫于一體的功能,確實對課程進行整合、設計和開發(fā),加大課堂的容量,多一些實實在在的內(nèi)容??捎每刹挥玫臅r候不必勉強為之。
三、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的泛化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 以往的語文課堂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對文章進行條分縷析,從字詞到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再到修辭和寫作手法。學生只要把老師講的東西領悟了,記住了,就算完成了任務。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是非常落后的,收效甚微。因此,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diào)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自然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努力探討新的教學模式,意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提問、討論、交流,成為教師們用得最多的手段。
首先,新課程把教學的本質(zhì)定位為交往,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 的主體,強調(diào)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交流,包括知識、情感、態(tài)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jīng)驗行為規(guī)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xiàn)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師生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其次,任何教學方式一定要服從教育內(nèi)容的需要,由內(nèi)容決定形式,不能因為追求課堂的活躍而脫離學生的實際,脫離課堂授課內(nèi)容和課堂環(huán)境的實際,生搬硬套地去模仿新的教學模式。我們提倡探究式學習,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不是什么科目、什么時候都適用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也有其存在的空間,不能一味否決,要結合新的教育理念加以繼承。
第三,我們要準確地、完整地理解“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豐富內(nèi)涵,真正調(diào)動學生的激情。進行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時,必須以學生扎實的獨立學習為基礎;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提問要講求實效,要有針對性,難易適中,富有啟發(fā)性,提問的數(shù)量也不宜過多;設計小組合作的時機,過程,在安排上必須充分考慮教學內(nèi)容、學生年齡和學生水平等,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不能走過場,追求表面的熱鬧,要講求課堂的實效。
新課程改革任重道遠,我們每一位一線的教師應該時刻反思自己的教學教研工作,在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的同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只有這樣,課改工作才能落到實處,才能取得成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