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麗 吳紅展
細辛在中藥湯劑中的臨床用量分析
王紅麗 吳紅展
目的 通過對我院2013年10月至11月使用細辛的中草藥門診湯劑處方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探討細辛在實際臨床應用中的用量。方法 抽取我院2013年10月至11月所有使用細辛的中草藥處方,按照自行設計的方法,統(tǒng)計出各科使用細辛的資料。結果 細辛最小應用劑量為2 g/劑,最大應用劑量為40 g/劑,常用劑量為3、6、10 g/劑。結論 細辛在中藥湯劑中的現(xiàn)代臨床常用劑量大于2010版中國藥典規(guī)定范圍,建議增設中藥臨床指南。
細辛;臨癥用量;分析
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Asarum heter otro 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華細辛(Asarum siebol dii Miq)、漢城細辛 (Asarum siebol 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的干燥根和根莖。首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被列為上品,記載為無毒,至南宋始有《本草別說》記載為有毒,功效為驅風解寒、透竅、暖肺化飲、止痛,適用于風寒證感冒、受風頭痛、牙痛、鼻竅不通、鼻流濁涕、風濕體痛、咳嗽喘息、痰多清稀等病癥。現(xiàn)代研究表明,細辛具有退熱止痛、平驚厥、抑衰老、增強心肌肌張力、擴張血管、降血壓、殺菌、殺真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是經(jīng)方常用50味中藥之一,到目前為止仍用于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風濕疾病、腦科疾病等。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3年10月至11月處方中所有運用細辛的中草藥門診湯劑處方共計322張,按不同功效、主治進行分類登記。
1.2 方法 設計EXCEL表格并填入數(shù)據(jù),常用劑量為統(tǒng)計頻次數(shù)最多的劑量,平均劑量按“算術平均數(shù)X=EX/n(n為總頻數(shù))”計算,從而得出細辛在湯劑中的現(xiàn)代臨床用量。
表1 細辛常用臨癥疾病不同劑量應用表(n)
表2 細辛常用臨癥疾病每服劑量統(tǒng)計表(g)
從表1、2的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細辛在我院實際臨床應用中,最小劑量為2 g/劑,最大劑量為40 g/劑,在特種疾病治療中常用劑量是感冒3 g/劑,胸痹、頭痛6 g/劑,風濕痹痛10 g/劑,均大于2010年版中國藥典規(guī)定的用量1~3 g[1]。
關于細辛的毒性和用量的研究,從歷史文獻到現(xiàn)代醫(yī)藥專業(yè)資料均有記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首先收錄記載了細辛,其被列為上品。據(jù)楊琳等[2]統(tǒng)計唐代《外臺秘要》97首含有細辛湯劑中的細辛劑量顯示其日常用劑量為13.8 g、27.6 g、41.4g,最小劑量為6.9 g/日,最大劑量為69.0 g/日,所有所用日劑量均高于2010版中國藥典最高值。至明代《本草發(fā)揮》明確指出:細辛“有小毒”,南宋陳承在《本草別說》中記載了服用單味細辛末造成中毒的現(xiàn)象,自此以后才出現(xiàn)了“細辛不過錢,過錢命相連”的古訓。我國藥學研究者對細辛屬的植物進行了分析,揮發(fā)油是其共性成分,其中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黃樟醚(safrole)、欖香素(elemicin)三者存在于不同的細辛品種中,被公認為是細辛揮發(fā)油的特征性成分[3]?,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甲基丁香酚為其主要有效成分,黃樟醚為其毒性成分[4],其不僅具有呼吸麻痹作用,而且是毒性較大的致癌物質。但是,黃樟醚比甲基丁香酚的揮發(fā)性強,故細辛通過加熱煎煮,黃樟醚多揮發(fā)而毒性大為降低,而有效成分能大部分保留。王智華等[5]研究證實,若以揮發(fā)油中有毒成分黃樟醚做為基點,選用相同劑量相同情況下進行實驗,然后測定黃樟醚含量,結果根中黃樟醚含量分別是全草煎煮30 min、20 min和10 min的50倍、12倍和2倍。也就是說,細辛入湯劑煎煮的用量即使是散劑研粉使用的4倍、12倍,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所以細辛煎煮用量超過15 g,只要煎煮時間不少于30 min,其不良反應小于3 g細辛散劑。所以細辛入湯劑時,煎煮時間要在30 min以上;而散劑中的細辛因其毒性成分不能揮發(fā)而顯示毒性。同時,從我院臨床運用實際中發(fā)現(xiàn),細辛目前的用量既有效,又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有學者建議取消在法定的《中國藥典》一部中出現(xiàn)飲片用量,調查、總結、出版《中國藥典》之《中藥臨床指南》一書,建議在該書飲片藥味項目下設急毒、慢毒、半數(shù)致死量、臨床毒副作用。還認為,藥典規(guī)定的用量有顯籠統(tǒng),建議進一步研究細化,區(qū)分不同劑型,使用劑量范圍不同,不同病種,使用劑量范圍不同。筆者認為細辛入湯劑,可以不必拘泥于1~3 g,應根據(jù)癥候適當加大用量。需特別提示細辛煎煮時間在30 min以上,以避免其毒性和不良反應,使有效成分發(fā)揮最大療效。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2] 楊琳,傅延齡,張林.細辛在《外臺秘要》湯劑中的用量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原中國醫(yī)藥學報),2012,27(4):969-972.
[3] 何家瑯.論文摘要集[C].北京:中國藥學會北京分會,1957:68-68.
[4] 柯銘清.中草藥有效成分理化與藥理特性[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108-108.
[5] 王智華,洪筱坤.從細辛根末與全草煎劑所含揮發(fā)油及黃樟醚的測定分析論細辛用量與劑型的關系[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7 (9):2-2.
R282.71
A
1673-5846(2014)07-0063-02
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鄭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