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友花
江西省進賢縣教育體育局
高中英語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付友花
江西省進賢縣教育體育局
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是一個貫穿于教師職業(yè)生涯全過程的,專業(yè)化職前培養(yǎng)與職后培訓的復雜的教育和心理變化過程,它的內涵十分豐富,根據教育資源信息中心(ERIC)資料庫辭典中的解釋,專業(yè)成長(professionalgrowth)指“提高專業(yè)化事業(yè)成長的活動”。有的學者把專業(yè)成長、教師培訓(staffdevelopment)、在職教育(in-serviceeducation)等作為完全可以相互代替的詞匯交叉使用。也有的常把專業(yè)成長與專業(yè)發(fā)展(professionaldevelopment)、教師發(fā)展(teacherdevelopment)、教師培訓和職業(yè)發(fā)展(careeldevelopment)等交互使用。盡管對“教師專業(yè)成長”所使用的詞匯和理解的角度不盡相同,但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概念基本上是圍繞兩條主線來做定義的,一是從教師個人心理的角度來解釋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過程;二是從教師受教育的角度來解釋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過程。因此,無論從教師的內在要求還是對教師的外在培訓,教師專業(yè)成長可以理解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或教師內在專業(yè)結構、專業(yè)素養(yǎng)(包括專業(yè)心理)不斷更新、完善的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
研究表明,許多經驗型教師在應用一些慣用的策略時,幾乎是自動的反應,而不帶有什么有意識的思考或反思(Parker,1984)。彼得·圣吉(PM.Senge)博士在《第五項修煉》書中的一段話以鼓勵自己去開拓自己的研究新樂園:“你明白自己的任何‘答案’,充其量不過是‘近似值’,總還是有改善的余地。“高中英語教師要促進自身專業(yè)成長,首先要打破“自以為是”的常規(guī)或習慣做法,學會在實踐中反思,成為反思性實踐的教師。反思性實踐的教師,是那些既能于教學實踐中思考發(fā)現問題又能想辦法加以解決的教師。在反思性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重構教材與教學程序,促使自身所擁有的認識得到修正與發(fā)展。
高中英語教師應在探究我們在“做什么”和“為什么做”中獲得對自己教學過程的更好理解,并以自我實踐中的“問題”為反思的起點,正視自己英語學習和教學的習慣和經驗,利用教學過程中教材的使用、師生的互動、同事之間的相互聽課、說課和研討,評價自己和同事長期積累所形成的教育教學經驗,澄清自己日常教學行為和想法,以便更好地、經常性地檢測課堂教學情況,從而不斷修正、調整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對教材的處理、與學生的互動和其他教師的合作,才能在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教學實踐中超教與學的局限,逐步走向專業(yè)成熟。
教師、學生、教材是構成教學結構三大因素,教材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但是,教師不是教材的奴隸,而應是教材的主人——積極的使用者和開發(fā)者。教師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來理解教材,從而有效地評價、選擇和調適教材,并在教材使用和開發(fā)中發(fā)揮作用。教師要在觀念上更新教材作用的認識,轉變“忠實”于教材的態(tài)度,要把教材看作是服務于教學的材料和工具,要對教材進行分析,正確梳理教材信息量,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認知水平,適當調整或取舍教材。也就是說教師在使用教材過程中,要評估學生的需求、學生的學習風格以及他們的喜好、強勢和弱點;決定什么內容和什么方法最適于達到教學目標;決定是否使用教材中的內容和建議的方法,是否調整、替換、刪減或補充教材內容,從而實現對教材的調整或取舍,以及教學順序、教學方法的調整。
此外,老師還應根據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補充,并開發(fā)可利用的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對教材的補充基于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于主客觀原因,教材內容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或者英語文化知識面較窄,教師就應及時補充相關背景知識,為學生理解、運用教材內容做必要的鋪墊。另一種情況是當前生活中某些事件正好和教材內容相關,適當的補充可以在豐富學生知識的同時增強其英語學習的興趣,實際上,這也是開發(fā)課程資源之前奏。在現代網絡技術與教師提供極為便利的課程資源的條件下,教師完全可以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
新課程改革要找回的是師生間缺失的交往,倡導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互動,發(fā)揮雙方的主體性:一方面教師要理解課程標準,了解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將其內化為自己知識結構的組成部分,并以特定的教學情境外化出來,與學生交往,供學生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通過自身主體性的發(fā)揮,獲得學習經驗,形成學習習慣,并通過各種方式反饋教師的教學效果,使教師及時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認識結構。
網絡技術革命向教師傳統(tǒng)的知識權威提出了挑戰(zhàn),面對龐大的教學資源和新課程新教材所涵蓋的話題,教師要做學習型的教師。合作學習活動是高中英語新課程改革極力提倡的一種教學活動類型。教師承擔的是與學生分擔互動和學習,并為學生的合作學習達到學習的目的而建構學習環(huán)境……選擇具有共享信息、分享觀點、協(xié)作推理等課堂活動的任務。
此外,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評價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評價應該是教與學的相互評價:學生在學習評價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調整學習策略,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教師也在評價中獲得英語教學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調整,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教學互評,學生逐漸在平等交流的教學互動中,對自己的學習形成比較清晰的認識;教師則在澄清自己教學過程的同時,加深了對學生的了解,為更好地處理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礎。
正如美國學者特拉費斯所說,“教師角色的最終塑造必須在實踐環(huán)境中進行”。高中英語教師只有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為基礎,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從教師自我專業(yè)成長的核心因素人手,尋求自我專業(yè)成長的有效途徑,通過與學生鉆研具體的素材、與同事溝通,建構有意義的學習,在展開“同素材對話”“同情境對話”“同同事對話”的過程中,重構教材與教學程序,使自身所擁有的認識得到修正與發(fā)展,而在實踐中體悟、反省已有的經驗,借鑒別人的思想和經驗,整合成自己的教學智慧,進而促進自身乃至教師群體的專業(yè)成長,更好地實施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