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青
(1.喀什師范學院 中語系,新疆 喀什 844006;2.北京語言大學 漢語學院,北京 100083)
在現代漢語中不同人稱主語和“認識動詞”的搭配會影響到句子是否成立。請看下面兩組例子:
1)a.我覺得明天會下雨。
b.他覺得明天會下雨。
c.*你覺得明天會下雨。
2)a.我看,明天會下雨。
b.*他看,明天會下雨。
c.你看,明天會下雨。
例1)中當句子是第二人稱主語,陳述句根本不能成立,只有在疑問句的情況下,改變?yōu)椤澳阌X得明天會下雨嗎?”句子才能成立。例2)中當句子是第三人稱主語,根本不能成立,只有在第一、第二人稱主語的情況下,句子才能成立。
為什么不同的人稱主語和“認識動詞”搭配使用會影響上述句子的成立?為什么“覺得”類認識動詞排斥第二人稱陳述句,表示疑問的成分能挽救其合法性?為什么“看”類認識動詞排斥第三人稱?是不是所有的“認識動詞”與不同人稱主語搭配使用時都具有上述問題的共性?有沒有特例存在?我們將帶著這些問題展開研究。
漢語學界從句法、語義、語用角度對不同人稱與其他詞類的搭配選擇研究成果較豐富,尤其是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出現了一批從詞匯化、語法化及主觀化進行建構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劉月華(1986)[1]、郭昭軍(2004)[2]、谷峰(2004)[3]、方梅(2005)[4]、曾立英(2005)[5]、陳振宇、樸珉秀(2006)[6]、戴志軍(2006)[7]、鄒淵(2006)[8]、朱敏(2007)[9]、姚占龍(2008)[10]、張旺熹、姚京晶(2009)[11]等。其中,姚占龍(2008)[10]關注到“人稱代詞+看/說/想”類結構在語法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該類結構經歷的語法化歷程是由其后續(xù)成分的非現實情態(tài)及人稱所表現的主觀化傾向引起的,但對于人稱主語的特征尚欠充分挖掘。張旺熹、姚京晶(2009)[11]從人稱的角度對“人稱代詞+看/說/想”類結構的話語標記進行考察,關注到言者主語的特征及此類結構的主觀性、交互主觀性,但從宏觀角度探討不同人稱與“看/想/知道/覺得/認為”等一類“認識動詞”結構系統(tǒng)性差異及制約因素的研究還有待豐富,尚未充分擴展至傳信范疇層面。
本文將對學界關于漢語傳信范疇和“認識動詞”的已有研究作簡要梳理,并分析“認識動詞”的傳信功能,通過定量分析不同人稱主語和“認識動詞”的搭配考察漢語傳信范疇的使用情況,并試圖從認識立場的誘發(fā)機制、主觀化等級差異、“言者優(yōu)先”(speaker-oriented)的視角、語用中的禮貌原則及陳述所應遵循的語用原則來解釋其制約因素。
本研究所使用的語料來自兩部分:一是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CCL現代漢語語料庫;二是真實口語對話語料。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基本功能就是傳遞信息。人們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總是要自覺或不自覺地交代所說話語的來源,以此來表現話語的可靠性。Franz Boas最早注意到信息來源及其在Kwakiutl語里的重要性,之后Roman Jakobson用“evidentiality”(傳信范疇)這一術語來指稱信息來源。William H.Jacobsen對傳信做出如下定義:傳信所構成的語言學范疇適用于說話者假定似屬真實,但不能證明其為直接觀察或親身經歷的述語。(參見Jacobsen1986[12][p.3])
國外學者研究傳信范疇主要持“狹義”和“廣義”兩種觀點:狹義傳信范疇注重信息來源及話語內容的客觀真實性,說明信息是自己看見、聽說、還是推斷的等,以從事類型學研究的學者為代表,如Dorothy Lee(1944、1950)、Lazard(2001)和Aikhenvald(2004)等。廣義傳信范疇兼顧人們對信息可靠性的態(tài)度,以話語語言學、人類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和情態(tài)研究的學者為代表,如Lyons(1977)、Chafe and Nichols(1986)、Palmer(1986/2001)和Fox(2001)等。[13][14]
Aikhenvald(2004)[15][p.3-5]認為,傳信是主要標明信息來源的一種語法范疇,其核心為信息來源和信息的獲取途徑,即信息是通過視覺、聽覺、嗅覺所獲或是借助閱讀來獲取,或屬于別人的敘述或敘述者的推斷等。
Chafe(1986)[16][p.264]則認為,信息的來源是通過說話人在語言中想要表達的而獲得的,“傳信范疇”既包括證據的引用,也包括沒有指定信息來源的形式??梢园褌餍欧懂牱譃槲宸N:1、可靠程度,如例3);2、信念,如例4);3、推論,如例5);4、傳言,如例6);5、一般預期,如例7)。[17][p.28]
3)It’s probably/possibly/certainly raining.
4)I think/guess it’s raining.
5)You’re all wet,it must/has to be raining.
6)Mary says it’s raining.
7)Actually/Of course/In fact,it’s raining.
信息的來源和可靠程度之間不存在明晰的界限,一個句子在表明信息來源的同時,勢必會暗含說話人對信息真實性的態(tài)度。根據對語言事實的考察,結合研究的需要,漢語傳信范疇的研究采用的是“廣義”的定義,即:從內涵看,傳信范疇標明信息來源;從外延看,一切與信息來源有關的,對信息可靠性的態(tài)度表達都屬于傳信范疇的范圍。
傳信反映的是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必然要以客觀實際為基礎,但傳信系統(tǒng)不是對客觀世界現實性的直接反映,而是說話人對信息來源這一客觀世界的主觀認知,是說話人對信息來源的主觀判斷,所以傳信范疇仍然具有主觀性,是語言中的主觀性表達成分。
現代漢語中有這樣的句子:
8)明天想必/可能/也許要下雨。(可靠程度)
9)我認為/覺得/猜明天要下雨。(信念)
10)天空烏云密布,明天應該要下雨。(推測)
11)聽說/據報道,明天要下雨。(傳聞)
這類句子在作出判斷、陳述事實、轉述事件的同時,也通過說話人表達了信息的來源、性質及話語的可靠度。漢語作為孤立語缺乏表達傳信范疇的語法形態(tài),主要由詞匯和句式等手段加以體現。(張伯江1997[18];張成福、余光武2003[19];陳穎2009[17][p.79])
傳信范疇理論是一個新興的理論,國外語言學界的研究成果豐富,研究角度也多種多樣,如:形式語義學、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有的學者還從兒童習得第二語言的角度來研究傳信范疇;而國內對傳信范疇的介紹多于研究,系統(tǒng)研究漢語傳信范疇的文獻尚不多見。
1.“認識動詞”的界定
對“認識動詞”的理解來源于方梅(2005)對“認證義”動詞的研究,體現“見證義”的動詞是“看、聞、嘗、摸、感覺、覺得”等感官動詞,而語義上表示“心理活動或心理狀態(tài)”,體現人類主觀認識的動詞即為“認識動詞”?!罢J識動詞”體現的是說話人對自己所說話語真實性的評估,與傳信范疇有關,所聯系的是一個事件,而不是事物。[17][p.79-80]因此,我們給定“認識動詞”的標準是:語義上表示某種心理活動或心理狀態(tài),句法上不受程度副詞的修飾,所帶賓語是動詞性小句,而非名詞性成分。這類動詞在實際使用中已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虛化,表現出功能多義性。按照標準,漢語中“認識動詞”主要有“看、想、猜、知道、認為、以為、覺得、感覺、推測、估計、琢磨、猜測”等。如:
12)鮑小姐借勢脫身,道:“我覺得冷,下去了。”
13)我想,我覺得,母親,我此刻就要見著你了。
例12)中“覺得”是一個感覺動詞,表達人或某一器官對外界刺激的感受或體會,相當于“感覺”或者“感到”,這是“見證義”。例13)中“覺得”是一個認識動詞,相當于心理動詞“認為”,但是語氣較不肯定,表達言者對賓語小句所做的主觀判斷。從沈家煊先生(2003)[20]所說的“行”、“知”、“言”三域的角度看,第一種情況屬于“行”域,而第二種情況屬于“知”域。我們所說的“認識動詞”出現在第二種情況,就是體現“言者的認識內容”。
2.“認識動詞”的去范疇化(Decategorization)
所謂“去范疇化”,指在一定的條件下某一句法范疇的成員失去了該范疇部分特征的現象。(Hopper&Traugott 1993[21])“認識動詞”虛化的起點是“decategorization”。方梅(2005)稱其為“去范疇化”,詳細討論了“認證義動詞”的“去范疇化”[4];劉正光(2004)在考察名詞和動詞基本特征時指出,名詞或動詞在Decategorization過程中表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征:(1)語義抽象或泛化。(2)喪失形態(tài)標記或句法限制條件失效。(3)范疇身份發(fā)生轉移。(4)承擔新的功能。[22][p.35]“去范疇化”理論能夠有效解釋語言實體在詞匯和句法層次上體現的功能多義性。
通過考察發(fā)現,“認識動詞”有明顯的“去范疇化”傾向,表現為:
(1)部分地失去作為主句動詞所應具備的句法特征。
“認識動詞”構成的簡單句中,后面可以加上時體標記,但是當后面接賓語小句時,動詞后用時體標記就會受限。以“了”為例:
14)我知道了他回來的時間。
15)*我知道了他昨天回來了。
16)我知道他昨天回來了。
(2)語義抽象與“認識動詞”的傳信義
“認識動詞”構成的簡單句用于陳述事件,當帶賓語小句時,既可以用作陳述事件,也可以用來表達一種主觀認識。語義方面由“客觀事件表達”變?yōu)椤爸饔^評價表達”,體現傳信義,這是語義抽象或泛化的表現。如:
17)我看著那貧窮而整潔的炕,突然產生了一種對家的向往。(動作義)
18)你爸爸,老是你爸爸說的,我看,你中你爸爸毒太深了。(傳信義)
(3)范疇身份發(fā)生轉移與“認識動詞”的傳信功能
認識動詞在虛化過程中主觀性得到加強,虛化程度最高的認識動詞已經虛化為一類體現言者主觀認識的“語用標記”。如:“我看、我想”等。由此,我們認為,此類動詞由于語法化程度的加深、主觀性的增強,而獲得了傳信功能。
19)你說這真實不真實?我看不真實。
20)我想任何人也不會接受你們這種方案的。
上述例句中,“我看”、“我想”的意思已經發(fā)生變化,有“推測、認為”的意思,與第一人稱構成一種特殊的整體意義,闡述個人觀點,是信念型傳信語。
我們選擇“看、想、知道、覺得、估計、認為”這六個常見的“認識動詞”來進行測試,將北京大學CCL現代漢語語料庫中的部分語料作為統(tǒng)計對象,統(tǒng)計方法是用檢索工具自動檢索。
從檢索的“不同人稱+認識動詞”中各選取了100條,共約34827字符(不計空格)。在這些語料中,有的例子含有“看、覺得、想、知道”等非“認識義”的用例,我們對此進行了人工統(tǒng)計和排除。
據統(tǒng)計,“看、覺得、想、估計、認為、知道”這些“認識動詞”出現在不同人稱主語句中的頻率不同。見表1:
表1 “認識動詞”在不同人稱主語句中的頻率
由上表可見,第一人稱與“認識動詞”的搭配出現在陳述句中,表示“認識義”的出現頻率高,占80.8%;第二人稱與“認識動詞”搭配時表示“認識義”出現在疑問句中占58.8%,出現在陳述句中占21%;第三人稱與“認識動詞”的搭配出現在陳述句中,表示“認識義”出現頻率較高的主要在“估計”、“認為”、“覺得”類“認識動詞”。具體情況如下:
1.看(認為)
“看”的本義是“使視線接觸人或事物”,當主語是第三人稱時,“看”是實義動詞,不在“認識義”范疇內。當“看”的主語是第一、第二人稱時,“看”的主觀性增強,進一步發(fā)生虛化,衍生出“認為義”。“看”用第一人稱主語時,表示說話人的看法、觀點,共出現80次,如例21),虛化程度很高,其中有10個用例是以話語標記“在我看來、依我看、照我看”表達的。究其原因,“看”是個視覺型動詞,通過隱喻表示人的心理活動,產生了語義及功能的多義性。用第二人稱陳述句時,不是探求對方看法,而是引出自己的看法,目的是希望對方同意自己的看法,共出現23次,如例22)。用在第二人稱疑問句中,言者有自己的想法,卻以探求對方的看法的形式進行表達,共出現64次,如例23)。“看”用第三人稱主語時,不是以“認識動詞”出現的,其中表達“認識義”的用例是以固化形式“在他看來”表達的,共出現16次,如例24)。
21)賀龍含冤而死后,毛澤東曾說過:“我看賀龍搞錯了,我要負責”。
22)你看,科比最后到了洛杉磯,不是偶然的。
23)我打算把你所積欠的飯錢一筆勾銷,就當作是買你這幅畫的費用,你看這樣好不好啊?
24)領銜編劇的著名作家白先勇這樣解讀臺灣觀眾的熱情。在他看來,昆曲藝術最好的演員在大陸,而最好的觀眾卻在臺灣。
2.覺得
“覺得”是感官動詞,發(fā)生虛化后,由“行域”轉為“知域”。用于第一、第三人稱后,不能用于第二人稱陳述句。用第一人稱主語時,體現信息來源是說話人的主觀認識,共出現91次,如例25)。在第二人稱主語句中,用于疑問句中,委婉地詢問對方的看法,共出現89次,如例26)。用第二人稱陳述句時,一般出現在假設復句中,前一分句句首會出現“如果、若、假如、倘若”等,這時“覺得”的主觀認識義得到淡化,復句出現推測的傳信義,但傳信義不是由“覺得”體現的。這種用法共出現11次,如例27)。用第三人稱時,表示信息來源的轉述,共出現85次,如例28)。
25)我覺得房東太狠心了,他居然把我最值錢也最心愛的吉他也給賣掉了。
26)根據目前的情況,你覺得自己在哪些方面還需要繼續(xù)提高?
27)他對得意者說:“如果你覺得身邊沒有對手,那么把視角放開到整個年級,找一個目標?!?/p>
28)強巴旦曾經過三天三夜的長途旅行來到汕頭,參加中國飛鏢公開賽。他覺得這次旅行雖然辛苦但卻值得,因為他見到了他心目中的飛鏢英雄。
3.想(認為)
“想”的本義是“開動腦筋,思索”,表示一種心理活動,屬于行域。轉喻是“想”由“動作義”向“認識義”虛化的重要機制。當表示主觀認識時,屬于知域,表示“我認為”?!跋搿庇糜诘谝弧⒌诙朔Q后,不能用于第三人稱后。用第一人稱主語時,表示說話人的看法、觀點,共出現38次,如例29)。用第二人稱陳述句時,不是叫對方思索,而是引出自己的看法,目的是希望對方同意自己的看法,共出現25次,如例30)。用在第二人稱疑問句中,言者的意圖并不是讓對方思考,而是提請對方分享自己的觀點,其實是說“請你想想”,共出現58次,如例31)。
29)我想,太太大概沒有這個意思。
30)你想,在銀河當個小職員,一天累到死,月底領了薪水還是不夠家用,也夠苦了。
31)你想潘經理這樣忙,會管你這樣的小事?
4.估計
“估計”表示對事件的估測,具有不確定性。用于第一、第三人稱后,不能用于第二人稱陳述句。用第一人稱主語時,體現信息來源是說話人的主觀估測,共出現76次,如例32)。用在第二人稱疑問句中,旨在探詢對方的看法,共出現100次,如例33)。用第三人稱時,表示信息來源的轉述,共出現100次,如例34)。
32)那天吃飯時,我注意到毛主席神色嚴肅,沉默不語,似有所思。我估計,他大概仍在想著那位婦女的事。
33)這場“預算戰(zhàn)”已持續(xù)了一年之久,你估計會如何收場?
34)亞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南非經濟正在健康的軌道上發(fā)展,前景樂觀。他估計,2003年南非經濟增長率為2.2%,通貨膨脹率為3.4%。
5.認為
“認為”是個謂賓動詞,表達對人或事物的某種看法,做出某種判斷。用于第一、第三人稱后,不能用于第二人稱陳述句。用第一人稱主語時,體現信息來源是說話人的主觀認識,共出現100次,如例35)。用在第二人稱疑問句中,詢問對方的看法,共出現82次,如例36)。用在第二人稱陳述句時,與“覺得”用法類同,一般出現在假設復句中,前一分句句首會出現“如果、若、假如、倘若”等,這時“認為”的主觀認識義得到淡化,出現推測的傳信義,這種用法共出現18次,如例37)。用第三人稱時,表示信息來源的轉述,共出現100次,如例38)。
35)我可以對著鏡子讓自己流淚,我認為那是演員最基本的素質。甚至,我還可以,在別人面前表演流淚。
36)溫家寶一眼就認出了陸子修。他走到陸子修身邊問道:“你認為現在農業(yè)上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37)要是找到一家書店,若你認為與人在此地會面十分方便,也將其標在地圖上。
38)方志敏雖然官高權大,但一生清貧。他認為,清貧、潔白儉樸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6.知道
“知道”的本義是“對于事實或道理有認識”,常常虛化體現言者的主觀性。“知道”用于第一、第二人稱后,不能用于第三人稱后。用第一人稱主語時,傾向于否定形式“我不知道”,表示說話人的看法、觀點,共出現80次,如例39)。用第二人稱時,不能用于疑問句,在陳述句中,用來體現“主觀互動性”,拉近與聽者的距離,指出其引出的內容是說聽雙方共知的,是作為背景信息出現的,是可以相信的,共出現59次,如例40)。用在第三人稱中,體現的是本義,不是“認識義”,如例41)。
39)晚上,我如約來到一座住宅小區(qū),當然了,我沒忘了帶一些禮品。我知道,不能空著手求人辦事。
40)想不到北京的汽車和自行車一樣多!那么多新的樓房拔地而起。你知道巴黎也在發(fā)展,但是速度絕對不能和這里相比。
41)他很失望,因為他知道他不能依賴不付現金的契約過活。
從語料分析可見,不同人稱與“認識動詞”的搭配是受限的,“認識動詞”和第一、第三人稱的搭配都出現在陳述句,但有所區(qū)別?!罢J識動詞”與第一人稱的搭配出現頻率高,從頻率高低排序表現為:認為﹥估計﹥覺得﹥看﹥知道﹥想;與第三人稱的搭配受限,僅出現在使用頻率高的“估計”、“認為”、“覺得”;“看”、“知道”、“想”與第三人稱搭配使用體現的是“非認識義”,即本義?!罢J識動詞”和第二人稱的搭配多數出現在疑問句中,從頻率高低排序表現為:估計﹥覺得﹥認為﹥看﹥想;小部分出現在陳述句中,從頻率高低排序表現為:知道﹥想﹥看﹥認為﹥覺得。值得注意的是,“認為”和“覺得”即使出現在陳述句中,使用也是受限的,即出現在假設復句的語境中,前面多出現“如果、若、假如、倘若”等,否則句子將不成立。從“認識動詞”與不同人稱主語搭配考察,可以發(fā)現“看、想、知道、覺得、估計、認為”類“認識動詞”出現了二分的局面,這可以從其虛化程度、主觀表達差異上得到解釋。
語言虛化在中國語言研究中常被稱為“實詞虛化”,隨著與西方理論的結合,也被稱為語法化,主觀化是其重要機制之一。根據“認識動詞”的語義特征及其主觀化程度,我們發(fā)現,“看、想、覺得、知道”等詞都不止一種用法,這些詞在實際使用中都發(fā)生了或多或少的虛化,即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轉域,從具體動作義轉為表示觀點看法的主觀意義,只是虛化的程度有所不同。
在此方面,“看、想、知道”類動詞表現為語法化程度更高,逐漸失去了原來作為具體實義動詞的范疇特征和語法功能,成為表示主觀性的語言成分,皆由行域的實義動詞轉為知域表示觀點、看法的成分或言域的成分。為什么“看、想、知道”類“認識動詞”虛化程度更高?這是因為“看”、“想”、“知道”是人類處理時間的幾種基本方法:“看”是觀察世界的方式,“想”是思考世界的方式,“知道”是感知世界的方式。人們主要通過這些方式表達對世界的看法,因此這三個動詞就容易發(fā)生虛化,成為表達主觀性的語言形式。“覺得、認為、估計”類動詞在虛化的同時還保留了“行域”的部分語法功能,在虛化程度上不及“看、想、知道”類動詞。
根據虛化程度的不同,我們把“認識動詞”分為兩類:一類是語法化程度較高的“看、想、知道”類動詞;一類是語法化程度較低的“覺得、認為、估計”類動詞。據考察發(fā)現,由于虛化程度的不同,不同人稱與上述兩類“認識動詞”搭配使用時會受到一定制約,表現出搭配上的不對稱現象。如表2:
表2 語法化程度不同“認識動詞”與不同人稱搭配的不對稱
可以看出,不同人稱與“認識動詞”的搭配存在著系統(tǒng)性的不對稱現象,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看、想、知道”類“認識動詞”只能與第一、二人稱搭配使用,第三人稱受限。究其原因,在于主語為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更強化了言者的主觀性,第三人稱“他”不涉及主觀性?!坝X得、認為、估計”類動詞只能與第一、三人稱搭配,第二人稱陳述句受限。究其原因,在于此類動詞雖然發(fā)生轉域,但虛化程度不高,主觀性不強。而第二人稱陳述句常出現在評價性話語中,被言者用于客觀評價以強化其主觀立場,在話語中更多賦予了交互主觀性的功能。
Mushin(1998)提出了“認識立場”的觀點,認為對一個信息進行描繪時,說話人必須對如何獲得信息及分辨它具有一個立場,以反映話語的實際來源。[17][p.12]驅使說話人采取某一認識立場是一個認知語用現象,是與傳信范疇密切相關的主觀性的一個元素。根據同聽話人互動的語境,認識立場會反映出說話人對信息來源的建構,以及對信息可靠性的評估。這些因素會促使說話人采取某一認識立場,并且同其他因素結合在一起共同導致說話人在語言上采用某種傳信表達。
比如說,考試結束了,父母問“我”考試情況,“我”會說:
42)我知道,我會考上的。
43)我認為,我會考上的。
44)我覺得,我會考上的。
45)我想,我會考上的。
46)我估計,我會考上的。
47)我看,我會考上的。
上述不同“認識動詞”同第一人稱搭配,體現的是個人的想法和觀點,不強調證據,但也不是憑空臆斷,會有一定的現實基礎或來源。如果說話人對信息來源比較肯定,會選擇“我知道”、“我認為”來表達主觀認識的肯定。如果不太肯定,會選擇“我覺得”、“我估計”或“我看”等來表達主觀認識的推斷。上述“我知道”、“我認為”、“我覺得”、“我想”、“我估計”、“我看”是一種“信念型”的傳信語。
再比如說,“我”去老師那兒打聽了考試情況,但消息不十分確定,我會給父母說:
48)?他知道,我會考上的。
49)他認為,我會考上的。
50)他覺得,我會考上的。
51)*他想,我會考上的。
52)他估計,我會考上的。
53)*他看,我會考上的。/在他看來,我會考上的。
上述不同“認識動詞”同第三人稱搭配,體現的是說話人報道的認識立場,表示信息來源是從親身經歷者那里得來的,通常都是一種轉述。如果言者對從親身經歷者那兒得到的信息來源比較肯定,會選擇“他認為”來表達主觀認識的肯定。如果不太肯定,會選擇“他覺得”或“他估計”等來表達主觀認識的非現實性。上述“他認為”、“他覺得”、“他估計”是一種“傳聞型”的傳信語。
不同人稱與“認識動詞”搭配上的不對稱,根本原因在于各結構表現主觀性的不對稱。也就是說“我”、“你”、“他”與“認識動詞”搭配上所呈現的由弱到強的連續(xù)統(tǒng)現象,表現為三類結構主觀性特征由弱到強的變化。王義娜(2003)曾討論過人稱代詞與主觀性的關系,指出說話人對概念客體的感知距離越近,所表達的主觀性就越高,就越傾向于用第一人稱進行編碼,反之,則傾向于遠指代詞第三人稱進行編碼。人稱代詞的主觀性程度大致呈現如下傾向[23][p.35-42]:
從上述人稱代詞的主觀性等級序列來看,相對于第二、三人稱代詞,第一人稱的主觀性最高,在話語中充當言者的角色,便于表現對當前話題的情感、認識和態(tài)度等主觀感受,比第二、第三人稱更加近于說話人,因此較易獲得較強主觀性特征。這是“認識動詞”與第一人稱搭配出現頻率高的原因。而第二人稱充當聽者角色,便于表現言者對于聽者的關注,更便于獲得更為隱含的交互主觀性特征。第三人稱不參與言者與聽者的話語,無法表達言者的“自我”,因此第三人稱的搭配僅限于陳述客觀事件,不具有主觀性。這是“認識動詞”與第三人稱的搭配受限的原因,語法化與主觀化程度高的“看、知道、想”類“認識動詞”與限于表征真實動作義的第三人稱搭配使用是矛盾而不能成立的。
“言者視角”是語言表達中所體現出來的說話人的個人印跡,是語言主觀性的表現。[17][p.86]“認識動詞”表達的是一種主觀認識和看法,必然具備“言者視角”。而“我”作為言者主語突顯個人的主觀判斷和推測,也體現了較強的主觀性。如果主語是第一人稱,言者和主語就是一致的,“認識動詞”所指的對象相同,既是主語又是言者,能夠代表說話人的主觀看法,是“信念型”傳信語。
在虛化過程中,“人稱主語+認識動詞”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較靈活,可以有居前、居中、居后三種位置,但不是所有的“認識動詞”都有位置的自由度,這與虛化程度及人稱主語有關。如:
54)我覺得明天會下雨。
55)明天會下雨,我覺得。
56)他覺得明天會下雨。
57)?明天會下雨,他覺得。
后置“人稱主語+認識動詞”中主語的所指對象總是說話人,可見,“第一人稱+認識動詞”的組合虛化程度最高,這與主觀化產生過程中“言者優(yōu)先”的機制有關。語言中“言者優(yōu)先”的機制使一些認識動詞和第一人稱“我”固化在一起共同構成具有傳信功能的話語標記,如“我看、我想、我覺得”等。。
我們考察了北京大學CCL現代漢語語料庫,發(fā)現不同人稱與“認識動詞”的搭配中,第一、第三人稱的搭配都出現在陳述句,而第二人稱的搭配出現在疑問句中的頻率較高。作為整體的以疑問句形式出現的“你/你們覺得”在100條中有89次,“你/你們認為”有82次,“你/你們估計”有100次,“你/你們看”有64次,“你/你們想”有58次,都是希望對方做出回答的。這說明在人稱體系中,第二人稱比較特殊,不同于第一和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帶有主觀性特征,與“認識動詞”搭配使用時,闡述個人的觀點,能夠體現言者的主觀看法。第三人稱帶有客觀性特征,不一定是談話的直接參與者,說話人無法代表他人表達主觀認識,只能對第三者的觀點加以客觀陳述。第二人稱是聽說雙方面對面的時候才使用的,通常是面稱,這種情況下,說話人要遵守的語言原則較多,交談時通常不會直接說出對方的觀點,因為當著對方的面揣測對方觀點的行為是不禮貌的。即使明知道對方觀點,通常也不會直接說出來而會采用詢問的方式讓對方自己說出,這體現了交際時的禮貌原則。這也是第二人稱搭配選擇中疑問句出現頻率較高的原因。
朱敏(2007)曾就第二人稱在陳述語氣中與動詞謂語的選擇性做出過探討,認為陳述的交際“角色”是“給予”,“交流物”是“信息”,這一功能決定了陳述所應遵循的語用原則,即必須提供足量的聽者未知的新信息,即信息模式具有“說者>聽者”的特征,否則就不是真性陳述。第二人稱代表聽者,因此第二人稱主語陳述句應為關于聽者的消息,說者信息占有量一般小于聽者,否則不符合陳述的要求。[9]
第二人稱與“覺得、認為、估計”類“認識動詞”搭配難以構成陳述句。試比較:
A
58)*你覺得明天會下雨。
59)*你認為明天會下雨。
60)*你估計明天會下雨。
B
61)我覺得明天會下雨。
62)我認為明天會下雨。
63)我估計明天會下雨。
C
64)他覺得明天會下雨。
65)他認為明天會下雨。
66)他估計明天會下雨。
對于已經發(fā)生過的或即將發(fā)生的意志性行為,聽者一般是知道的,信息上呈現“聽者≥說者”的態(tài)勢,A組例句違背了陳述的語用要求。
總之,第二人稱主語與“認識動詞”的搭配受很大限制,其選擇性因語法化程度不同而有差異。與“覺得、認為、估計”類“認識動詞”搭配受到高度限制,即使出現在陳述句中也是在假設推測的語境下出現的,否定語句不合法;可以與語法化程度較高的“看、想、知道”類“認識動詞”搭配,但并非闡述聽者的看法,而是通過與聽者互動,引出自己的看法,目的是希望對方同意自己的看法。
我們在研究“認識動詞”的時候注意到,人稱不同,傳信語的類型也會不同。不同人稱跟動詞之間非強制性但高頻組合的現象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文章的初衷是想從不同人稱和“認識動詞”的搭配看漢語傳信范疇在話語中的表現。我們通過一定規(guī)模的語料對不同人稱和“認識動詞”使用情況進行考察,發(fā)現了下列規(guī)律:“第一人稱+認識動詞”體現的是說話人的主觀看法,是“信念型”傳信語。“第三人稱+認識動詞”帶有客觀性特征,是說話人的一種轉述,是“傳聞型”傳信語?!暗诙朔Q+認識動詞”大多以疑問句形式出現,并不具有傳信功能。
回到文章開篇提出的問題,為什么“你覺得明天會下雨?!辈缓戏?,但將第二人稱換成第一、第三人稱合法,或在第二人稱不變的前提下,加上疑問成分就合法?為什么“他看,明天會下雨?!辈缓戏?,但換成第一、二人稱就合法?這可以從認識立場的誘發(fā)機制、主觀性等級差異、言者優(yōu)先的視角、語用中的禮貌原則及陳述所應遵循的語用原則來回答這個問題。
【參 考 文 獻】
[1] 劉月華.對話中“說”、“想”、“看”的一種特殊用法[J].中國語文,1986,(3).
[2] 郭昭軍.現代漢語中的弱斷言謂詞“我想”[J].語言研究,2004,(2).
[3] 谷峰.“你說”的語法化[J].中國語文研究,2004,(18).
[4] 方梅.認證義謂賓動詞的虛化——從謂賓動詞到語用標記[J].中國語文,2005,(6).
[5]曾立英.“我看”與“你看”的主觀化[J].漢語學習,2005,(2).
[6] 陳振宇、樸珉秀.話語標記“你看”、“我看”與現實情態(tài)[J].語言科學,2006,(2).
[7] 戴志軍.現代漢語人稱代詞系統(tǒng)的語用認知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4).
[8] 鄒淵.人稱代詞和指人名詞組合的語用分析[J].語言文字修辭,2006,(6).
[9] 朱敏.陳述語氣中第二人稱主語與動詞謂語的選擇性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10] 姚占龍.“說、想、看”的主觀化及其誘因[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5).
[11] 張旺熹、姚京晶.漢語人稱代詞類話語標記系統(tǒng)的主觀性差異[J].漢語學習,2009,(3).
[12] Jacobson William.The heterogeneity of evidentials in Makah,In Chafe and Nichols[M].(eds)1986.
[13] 樂耀.從人稱和“了2”的搭配看漢語傳信范疇在話語中的表現[J].中國語文,2011,(2).
[14] 樂耀.國內傳信范疇研究綜述[J].漢語學習,2011,(1).
[15] Aikhenvald,AlexandraY.Evidentiality[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4.
[16] Chafe,Wallace and Nichols,Johanna(eds.).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 ology[M].Norwood,NJ: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6.
[17] 陳穎.現代漢語傳信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8] 張伯江.認識觀的語法表現[J].國外語言學(當代語言學),1997,(2).
[19] 張成福,余光武.論漢語的傳信表達——以插入語研究為例[J].語言科學,2003,(3).
[20] 沈家煊.復句三域“行、知、言”[J].中國語文,2003,(3).
[21] Hopper,Paul J.and E.C.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2] 劉正光.語言非范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3] 王義娜.話語指稱的認知構建與心理空間可及性[J].外國語,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