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輝
【摘要】非智力因素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體現和利用各種非智力因素教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現實效果。
【關鍵詞】教學引導作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6.011
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K霍姆林斯基
從新課程改革開始以來,美術課一直是弱勢學科,總多的美術教師對于前途都感到迷茫,在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枯燥乏味,美術課成為了一個擺設,可有可無。作為一位美術教師,在經歷過各種培訓以后,我逐漸認識到上好一堂美術課,不光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應有的技能,還要求教師能夠分析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靈活處理。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不可忽視。
筆者認為,首先是老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善于利用教材,對于學生來說,教材不都是有興趣的,一個成熟的、有經驗的教師能靈活的應用教材,從不同的方面增加學生對教材本身的興趣。如把教材以學生的思想方式表達出來,調整教材的層次,讓學生隨時都有新鮮的感覺,恰當的利用已學的知識、經驗引出新的課題。另外,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fā)學生質疑探究,不能機械的提問,否則導致學生思想的僵化。教師還要及時捕捉課堂上學生自然生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主動地學習。積極的引導作用可以推動和促進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引導作用是個人能力和遺傳的智商之外,保證人們成功地進行種種活動的必備條件。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除了要有較好的智力之外,還要有對教育事業(yè)和學習活動的興趣、熱情和個人自尊、自愛、自信的人格潛質,以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機智、勢態(tài)、幽默等。引導作用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
其次是老師在課堂上要及時交給學生學習方法:教師從教學的開始就應該有意識的把這種方法交給學生。學習任何學科,教師不要打開門讓學生進來,而是把這些門的鑰匙交給他們。學生有了這把鑰匙自己就能把門打開——積極思維、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第三是老師在課堂上要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課堂上教師要特別關注那些膽小的“老實”學生或者是調皮搗蛋的學生,對待這些學生,教師要做到三個盡量:1.盡量把信任的眼光多投向他們,讓他們感到老師的重視;2.盡量把熱情的笑臉多展現給他們,讓他們沒有學習的恐懼和壓力;3.盡量把發(fā)言的最佳時間讓給他們,給他們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使他們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第四是教師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過程的心理氣氛,課堂教學過程的心理氣氛是師生態(tài)度、情感、精神面貌的綜合反映與表現,它對每個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為始終產生巨大的影響。
教師是課堂心理氣氛的主導者。雖然學生對教學目的的認同程度,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能力,教師對課堂的管理以及教師的個性品格等也會對課堂心理氣氛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教師的熱情、樂觀、振奮等情感因素無疑是對課堂氣氛起到直接影響作用的重要因素。因為教師的這些情感因素是鼓舞其全身心投入教學活動的穩(wěn)定而深厚的情感,對學生極具感染力。
教師在不斷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同時,還要設法推動和誘導學生積極主動開展思維,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方面,教師的主導作用一定程度表現在“引導”上。教師的根本職責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學生或背著學生“走路”。施教主動,貴在引導,妙在開竅。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可因勢利導把教學過程導向預定目標的教學策略。如果教師的行為不是建立在主動適應學生的學習活動規(guī)律或特點的基礎上,那么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能充分發(fā)揮的。為此,教師的引導必須做到三個適應:一是適應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規(guī)律和特征,二是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三是適應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結構。實踐表明,做到這 “三個適應”,既是發(fā)揮教師主導地位的最好說明,也是實現學習活動最優(yōu)化的重要前提條件。教師要對不同經歷、不同行為、不同表現的學生一視同仁,要求教師將慈愛的“甘霖”灑遍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送到每個同學心坎上。尤其對后進生、調皮生、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更應表示理解和鼓勵。當一個學生有了對學習濃厚的興趣時,他就能積極地思考,大膽探索。濃厚的興趣所激發(fā)的求知欲能使人廢寢忘食,專心致志,并以苦為樂,達到較高的忘我的學習境界。
教師上好一門課,不僅要全面深入的掌握本門課程的內容,而且還應當廣泛地吸收相關的知識,做到以博帶專,以專而博,甚至看來與本專業(yè)沒有直接關系的一些知識領域也可以從中吸取營養(yǎng),充實講授內容。教師為了讓知識更容易更直接地為同學們所接受,把知識講得更生動具體,更為有血有肉,給學生以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睹其狀的感覺,沒有必要的勢態(tài)語言是做不到的。
所謂的姿態(tài)語言,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時配合教材內容所做的表情、形態(tài)、手勢等能啟發(fā)學生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從而強化學生效果的行為。姿態(tài)語言與語言、板書、教具、實驗器材等多種教學手段密切配合,增強教學的形象和直觀度能使枯燥的條文生動化、抽象的定理公式具體化、簡單的結論充實、靜止的畫面動態(tài)化。使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濃烈的學習氣氛,甚至產生良性勢態(tài)模仿,從而大大增強學習效果。
教師要在教學中取得上佳的效果,除了要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精心安排教學程序、容量、節(jié)奏和層次之外,還必須打破“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模式,廢除填鴨式,堅持啟發(fā)式、動手實踐式,學生一旦從被動的被“灌”地位解脫出來,進入主動的求學境界,其強烈的求知動機和情趣就會隨之勃發(f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一種恰當的方式,加以幫助和促進,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教師引導都會使學生學習更加深入。
教師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經常給予學生鼓勵和幫助。學習上要及時總結表彰,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過自己的教學,使學生想學、愿學、樂學,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感受到終生學習的必要性。值得為學習而勤奮,不會有一點苦的感覺。
筆者認為,現代教學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應該是一種正相關的聯系,相互促進的聯系,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在課堂中更應該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對人生的憧憬。只有學生的人格魅力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美術教學才彰顯出自己的學科特點。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