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終于又一次站在了這座橋上。(“又”字設置懸念,引發(fā)讀者閱讀興趣。)
他用皺巴巴的手(修飾語貼切)摸著橋上滿是缺口和裂痕的欄桿,在心中這么想著。
這座橋很高,離水面至少有十米。長年累月,江風侵蝕著這座舊橋,在它的身上刻下了一道道的傷疤。(擬人修辭手法的使用,形象地寫出了橋的古老。)
橋很老,而人更老。比這座橋還要大上幾歲的他再一次來到了這座橋;因為他決定,在他人生的最后時刻,再做一次讓自己無比懷念的事——跳水。(交代事件,照應開頭。)
他慢慢地摸索到了橋邊的缺口處,步伐緩慢而無力,仿佛一座隨時可能倒下的老朽雕像(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他的衰老),做著最后的掙扎。
今天的風很大,不由得讓他想到了往昔和發(fā)小一起跳水的日子。那些日子的風也很大,常常吹得橋上的他們搖搖欲倒,但他們都不以為意。“有風的日子更能跳出漂亮的弧線”,這是他們公認的道理。
他繼續(xù)移動著,然后從欄桿的缺口處探出了頭,十米的高度讓他有些頭暈目眩。不知不覺地,他又想起了少年時,他第一次站在橋上也是如此頭暈目眩。十米遠的水面讓年少的他不自覺地打冷戰(zhàn)。“跳吧!沒關系的?!彼械陌l(fā)小這么喊著。他咬咬牙,再次盯住了水面,然后跳下。水花濺了一米多高,將他的發(fā)小徹底打濕。“沒關系吧?”發(fā)小問。“嘿?!彼嗣ü?,咬了牙答道。然后在發(fā)小促狹的笑聲中,狠狠地給了他一巴掌。(插敘手法的使用,使文章內(nèi)容充實,且使人物形象更豐滿了。)
“年輕真好。”他回過神來,繼續(xù)看向水面,盯著,盯著,仿佛看到了當初的自己:年輕,健康,有活力,和現(xiàn)在的他完全不同。從胸口的口袋中摸出了藥和一張照片,他突然笑著將藥順著風扔了出去,落在了水面上,濺起一朵小小的水花。
藥是醫(yī)生給的,但他覺得自己不需要了: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只要自己的心還年輕,就應無所畏懼。
靜靜地,又起風了,他最后看了眼自己當年從水中爬出的照片,然后猛地跳了出去。
風更大了,將他的鼻涕拉出了一條漂亮的弧線。在那一刻,他臉上的皺紋徹底綻放,宛如夏花。“就是這樣。”他想到,“人至死都是少年!”
高分解讀
亮點:心理描寫細膩,插敘豐富情節(jié)
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說”,小說緊扣“青春不朽”,寫得深沉凝重,動人心弦。本文主人公以自己“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舉動詮釋了“人至死都是少年”的道理。本文具有以下特點:
1.構思精巧,善于裁剪。要想在800字左右的篇幅中,表達出符合材料要求的主題,且不失小小說的味道,沒有巧妙的構思,顯然是做不到的。難能可貴的是本文作者做到了,作者惜墨如金,但又將主人公的情況交代得十分清楚,且將小說的主題揭示得十分到位,讓人對作者的謀篇行文及文字駕馭能力嘆為觀止。當然,能做到這一點,首先應歸功于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插敘這種敘事手法,使得文章的敘事脈絡清晰而又節(jié)省筆墨。
2.主題顯豁,扣合材料。相比于議論文,記敘文尤其是小小說因主題揭示上的限制而極容易導致主題模糊,這恰恰是很多考場記敘文失分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而言,本文作者巧妙地利用主人公的心理描寫,表現(xiàn)了小說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