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習,本名任紅,女,甘肅蘭州人。曾在國內報刊發(fā)表大量散文、小說作品,并收入數(shù)十種選本,著有散文集《浮現(xiàn)》《講述:她們》等多種?,F(xiàn)供職蘭州市文聯(lián),獲中國作協(xié)21世紀文學之星等多種獎勵。
1
這是發(fā)生在1800多年前的一件險峻之事。困境來時如千山傾壓,困境去得卻似纖手抽絲。
中國歷史上,被稱為第一帝國的漢朝,帝王的勃勃雄心表現(xiàn)在無限開辟疆域和征服異族。與西羅馬帝國并稱世界兩大帝國,漢朝400多年歷史,全盛時管轄人口達6000萬。一幅古代日本人繪制的地圖,疆域似一個展翅雄鷹的大漢,羽翼覆蓋亞歐大部。鼎盛時期,漢朝東抵太平洋,西到帕米爾高原、奧克蘇斯,南包整個印度半島,北及安加拉河、中西伯利亞。
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經(jīng)濟富庶發(fā)達,漢朝成了世界貿易的中心。這個時代,中國人開始被稱為“漢人”。
大漢戰(zhàn)馬南征北戰(zhàn),但馬蹄總在北漠踟躕不前。西漢時,中原以北,匈奴占領大片疆土。匈奴,成了漢室的一塊兒心病。一匹隨時可以南竄的野馬,之前的秦王朝,為了阻止匈奴的馬蹄,無奈中建造了一個巨大的防御工事——長城。長城如一條綿延不絕的界石,橫亙于北中國,成為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世代對峙的象征。這條在后世被一再彌合、修葺的長城,有著奇妙的地理意義,它幾乎恰如其分地匍匐在農牧業(yè)的交接地帶。長城以北,主要供游牧的少數(shù)民族馳騁;長城以南,是以農耕經(jīng)濟為命脈的中原王朝。
同樣野心勃勃,漢皇帝和匈奴單于隔城相望,互相覬覦。
西漢初,匈奴在頭曼單于和其子冒頓單于的統(tǒng)領下,蒸蒸日上。強悍的匈奴對漢王朝造成極大威脅。
頭曼單于的兒子冒頓有著典型的匈奴人脾性:粗率、酷烈,但同時又兼有他個人特色的慧黠、敏銳。
《漢書·匈奴傳上》記載:
(頭曼)單于有太子,名曰冒頓。后有愛閼氏,生少子,頭曼欲廢冒頓而立少子,乃使冒頓質于月氏。冒頓既質,而頭曼急擊月氏。月氏欲殺冒頓,冒頓盜其善馬,騎亡歸。頭曼以為壯,令將萬騎。
頭曼單于想立少子為單于,并加害于冒頓,但冒頓死里逃生了。
冒頓有了自己的騎兵。這位心機頗重的公子發(fā)明了一種能發(fā)出響聲的箭鏃,后人稱它為鳴鏑。在箭頭后部附著一小塊兒空心器物,這器物酷似古人的樂器——塤。箭簇射出后,風在孔眼中出入,發(fā)出尖銳的呼嘯。冷兵器時代,這種能鳴響的飛鏑,在兵荒馬亂短兵相接的戰(zhàn)場中發(fā)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冒頓開始用這種鳴鏑騎射,并強令他的騎兵,凡他所射而兵士不射者,立刻斬殺。于是便有了歷史上這個著名的鳴鏑殺人的游戲。
冒頓以鳴鏑自射善馬,左右或莫敢射。冒頓立斬之。居頃之,復以鳴鏑自射其愛妻,左右或頗恐,不敢射,復斬之。頃之,冒頓出獵,以鳴鏑射單于善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頓知其左右皆可用,從其父單于頭曼獵,以鳴鏑射頭曼,其左右皆隨鳴鏑而射殺頭曼,盡誅其后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于是冒頓自立為單于。(《漢書·匈奴傳上》)
冒頓用鳴鏑射殺了自己的寶駒、愛妻,不與他同射的將士均被斬殺。之后他用鳴鏑射殺頭曼單于心愛的戰(zhàn)馬,將士們開始隨之射殺。冒頓揣度,大事將可行使。當他的父親頭曼單于出獵時,他以鳴鏑射頭曼,兵士隨之蜂擁射之。頭曼單于及他妻子小兒子和所有親信全部被殺。冒頓自立為單于了。
當時,漢朝北,除匈奴,東胡亦十分強大。
東胡聽說冒頓殺父自立后,想給冒頓單于一個下馬威。一日,東胡派人對冒頓傳言,想索要頭曼單于生前一匹心愛的千里馬。冒頓征詢群臣意見,群臣言,匈奴的寶馬怎能給予東胡?冒頓說,不就一匹馬嗎?于是給了東胡一匹寶馬。東胡以為冒頓懼怕他們,又派人傳言,想索要單于的一位閼氏,閼氏乃匈奴國的皇后。冒頓征詢群臣意見,群臣無不激憤,叱責東胡無恥,欺人太甚,要求立刻出兵討伐。冒頓又言,不就是給鄰國一個女人嗎?于是挑了一位閼氏送給了東胡。
東胡愈加輕慢。
匈奴與東胡之間,有棄地千余里,雙方各占一部分。東胡又派人言,想索要匈奴所占的棄地。冒頓問群臣意下如何。這次,有人說,給他們吧,不過是一塊棄地。冒頓勃然大怒,說:“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人!”所有說過要給東胡土地的人,全被斬殺。接著,冒頓親自上馬,率軍東進,襲擊東胡。東胡潰敗,冒頓單于乘勝西進,趕跑大月氏,又南下,兼并樓煩、白羊河南王,收復了秦朝時蒙恬所奪的匈奴故地。
這是公元前209年到公元前174年,冒頓為單于期間的事情。鳴鏑呼嘯35年,也是匈奴歷史上最強盛的一個時期,蔓延于幾乎整個漢朝北部的強大的軍事威脅,如一塊兒冥頑不化隨時發(fā)難的痼疾,令漢王朝坐立不安。
2
廣袤的漠北,少有太平。長風浩蕩中鐵騎奔騰、狼煙迭起、鳴鏑穿梭,到處散布著濃郁的雄性荒蠻的氣息。
但現(xiàn)在要說一種花兒。
這種盛產于漠北的花兒,后來中原人叫它紅藍。這奇異的花兒,花瓣兼有紅藍兩種色素,人們將花瓣搗為汁液,分離出其中的藍色,剩下的是無比純凈悅目的紅色,這種紅被稱為胭脂紅,將花的汁液凝結成膏,便成為胭脂,供女人們涂抹嘴唇和面頰。
嫵媚的胭脂紅使女人的面頰也有了花兒的嬌艷。
紅藍花兒主要生長于長城南北,以焉支山為最盛,從中提煉出的胭脂,也最先為匈奴女人所用,這花兒也被叫作胭脂花。但美的信息總會像空氣一般隨著細風四處流散。很快,胭脂紅跨過長城,飛速南傳,也成了漢朝女人們的鐘愛。
奇特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漢唐盛世,遍處都點綴著這鮮麗明媚活潑婀娜的胭脂紅,尤其在女人們的面頰上,仿佛,它暗含某種意義。
今天,甘肅河西走廊有個縣,稱為山丹縣。這個地名里的紅色,仿佛與殷紅的胭脂花有關聯(lián),因為距縣城東南40公里處,就是著名的盛開胭脂花的焉支山。
李白《幽州胡馬歌》中有這樣幾句:
雖居焉支山,莫到溯雪寒。
婦女馬上笑,顏如赫玉盤。
翻飛射鳥獸,花月醉雕鞍。
流長幾千年的古詩里,很難看到詩人們將女人寫得如此天真爛漫、聲情畢現(xiàn)。這些在馬上翻飛的開心胡女,有著一盤圓月般讓胭脂花兒染紅的臉頰。倒是從“花月醉雕鞍”一句中,更多看到的是有少數(shù)民族血性的詩人李白,對邊地無形無骸生活的向往和沉醉。
漢武帝時,霍去病大敗匈奴,匈奴退守焉支山以北,繼秦朝大將蒙恬的北伐,漢王朝再次收復漠北大片土地。匈奴雖無文字,但以落敗的匈奴王的口吻留下的這首詩,一千多年過后,依舊悲壯:
亡我祁連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
使我婦女無顏色。
中原文本中,從沒有過這樣的文字:慷慨地吶喊自己的失敗。
焉支山失守,匈奴婦女們也再無緋紅的胭脂可以涂抹臉頰,匈奴的男人們顏面盡失。
唐朝詩鬼李賀的邊塞詩《雁門太守行》中有個叫人驚心的句子“塞上燕脂凝夜紫”——描述直到深夜才結束的一場大戰(zhàn)之后的一個駭人場景:尸橫遍野,被壯士鮮血染紅的泥土如胭脂花兒,在夜色中發(fā)出幽紫。
燕脂、胭脂、焉支、閼氏,同樣的聲音都指那種盛開在匈奴盤守地的紅藍花兒。美麗孤絕的花兒,遍放于北地匈奴,染紅匈奴女人們的臉頰,讓匈奴的男人們更愛她們。
而王的女人,便被稱為閼氏。
3
說那件發(fā)生在公元前200年、對漢王朝而言的一個險要事件。這個令漢室汗顏,也讓正史王顧左右而言他的事件,人稱“白登之圍”或“平城之圍”。
此時的冒頓單于正是雄威大振之時,而漢高祖政權內出現(xiàn)了一個罅隙,駐守在馬邑的韓王信因屢遭漢高祖的猜疑而投降了匈奴。韓王信引導匈奴大軍攻下太原,直抵晉陽城下。這令漢高祖劉邦百般苦惱,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冬,劉邦痛下決心,以一次性解決后患的初衷,親率32萬大軍出擊匈奴。
劉邦先后派十余批將士前往偵察。精明過人的冒頓單于故意將精銳部隊藏匿,只將一些老弱病殘的士兵牲畜擺于陣前。偵察回來的將士向劉邦匯報,匈奴疲軟之至,可以出兵抗擊。劉邦又派重臣劉敬勘察,不料,劉敬回來后說了一通反話,他說兩國相戰(zhàn),都會竭力顯示雄強的一面,而他所見者都乃羸瘠、老弱,其中必然有詐。劉邦聽后大怒,軍中士氣正盛,劉邦認為劉敬這番茍且之語嚴重消弭了漢朝幾十萬大軍的斗志,遂下令,將劉敬囚禁。
劉邦率兵先達平城(今山西大同)。冒頓單于見漢軍果然中計,率40萬大軍在白登山設下埋伏。白登山在今天山西省大同市東北,緊鄰平城。40萬大軍緊緊包圍了32萬大軍,被圍困的漢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漢軍突圍幾次,都以失敗告終。劉邦登上白登山,舉目四望,但見單于布下的白、青、黑、紅四色戰(zhàn)馬,四個方向緊緊封鎖了漢軍。
天亡我乎?劉邦大悲。
此時正值隆冬,連日飛雪,北風怒號,不習慣北地氣候的漢軍,十有二三被凍掉手指,軍中氛圍凄涼。
如此情形下,劉邦被圍困七天七夜。《漢書·匈奴傳》用一種近乎揶揄的口吻記述:“平城之下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轂弩?!?/p>
在此關鍵時刻,一個善用計謀的歷史人物出場了。此公乃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漢王的丞相、謀士,曾六出奇計、協(xié)助劉邦統(tǒng)一天下的陳平——歷史上著名的反間計、離間計的首發(fā)人。
陳平少時喜讀書,有大志。曾為鄉(xiāng)里分肉,甚均。父老贊之:“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先前,劉邦困守滎陽時,陳平建議捐金數(shù)萬斤,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的謀士范增憂憤而死。
此次白登之圍,明擺著強攻無望,陳平還能四兩撥千斤,讓漢軍突出重圍嗎?
且說孤立于白登山頭的陳平,在這大漠邊塞、寒風吹雪中,深深感受著漢皇劉邦的憂苦絕望之情。他仔細眺望山腳層層疊疊的匈奴圍兵,突然,在金戈鐵馬中,看到了一抹嫵媚輕軟的胭脂紅,登時,計上心來。
冒頓單于十分寵愛他的閼氏,兩人出出進進,淺笑低語,情深意篤。謀士陳平在霸王項羽身上早已窺察出了男人的致命弱點,越是霸氣沖天的男人,越是深藏兒女情長。
他想從閼氏身上找到突破口。
這一日,陳平派遣使臣,趁天色昏昧時下山,偷見了閼氏。漢使向閼氏獻上諸多匈奴未有見過的金銀珠寶,之后,又神秘地取出一卷畫軸,請閼氏轉交冒頓單于。
閼氏覺得蹊蹺,打開畫幅,見畫上一個絕色漢家女人,頗怒,問,送這畫給單于,何意?使臣誠懇地說,漢王被圍困多日,期望主動和單于講和。但又怕單于不答應,想獻上畫中這個國中第一美女給單于,敬請單于退兵。
閼氏羞惱。
漢使又說:漢帝被圍困數(shù)日,做此決定實出無奈,盡管擔心閼氏您會因這個中原美女失去單于的寵愛。
閼氏立刻讓使者把畫拿回了漢軍。
陳平見使者端端拿回畫軸,便知閼氏中計。
《資治通鑒》對后續(xù)故事有如下記載:“閼氏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p>
這是雙方相持到第七日的事,閼氏告訴單于,單于你即使得到漢地又能怎樣?那里終非匈奴長久居住之地。你看漢軍,被圍七天,軍中依舊秩序井然,怕是有神靈相助,還不如與他們相安為好。
單于于是撤兵。
一場險峻的白登之圍竟這樣輕而易舉地被破解了。迫在眉睫的兵戈血刃,戲劇性地煙消云散了。
《史記·陳丞相世家》對這一重要歷史事件蜻蜓點水、一筆帶過:“(高帝)卒至平城,為匈奴所圍,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碧饭昧恕捌嬗嫛倍?,善于陳述細節(jié)的司馬遷這一次并未就“奇”字展開細說,春秋筆法中,這二字里分明有著貶抑。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倒是直說了:因“其失中國國體,故秘而不傳”。
在以溫柔敦厚的儒術禮治天下的怏怏大漢,這陰詐曖昧的伎倆自然不能細述,況且這直接牽扯到皇帝,牽扯到一個時刻這個王朝的興亡。
令人遐想的是,漢軍何以帶著手藝那樣高超的畫工?那幅畫上,究竟是怎樣一位絕色女子令匈奴閼氏面失桃花?白登之圍后,高祖劉邦對陳平的這一計策又給過怎樣的評說?
4
白登之圍雖被解除,但匈奴對西漢的威脅絲毫沒有削弱。
說回那個被劉邦囚禁的重臣劉敬,念他體察入微、智慧過人,白登之圍后,劉邦立刻釋放了他,并賠禮似地賜他食邑二千戶,封他作建信侯。
到底如何平復令漢室寢食難安的北方匈奴,劉邦這次非常認真地征詢劉敬的看法。
異曲同工,和陳平一樣,劉敬也擺出了美人計。
古今中外戰(zhàn)爭史上,斗士們都知道有一招很柔也很陰,看上去有些美麗。這招和美女有關,但很多時候,如中蠱一樣,很多人防不勝防。
劉敬認為美人計不僅可以解圍,還可以安邊。
他給高帝講了這些道理:
陛下舍得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給冒頓,并送他豐厚的禮物嗎?如果冒頓單于得知高帝您把自己的親女兒嫁給了他,又能按期送他豐厚的中原物品,再粗鄙的單于,也一定會格外寵幸公主,當她為正妻。他們的兒子做了太子,將來接替單于,漢室不就可以不出戰(zhàn),便能使匈奴臣服嗎?
漢高祖大喜,決定送大公主出嫁單于。呂后得知這一消息后,日夜以淚洗面,她哭訴道,我只有一個太子和女兒,怎么忍心拋離長公主,讓她遠嫁匈奴呢?高祖無奈,只好找個宮女以長公主的名義,出嫁冒頓單于。
于是,中國歷史上,有了一個嶄新的外交條約:聯(lián)姻盟約。高帝派劉敬前往匈奴,與匈奴簽訂了這個盟約。
盟約包括:
漢朝將公主嫁給匈奴單于。
漢與匈奴劃疆立界,“匈奴無入塞,漢無出塞”。
漢與匈奴約為兄弟,雙方成為兄弟之國,享有平等地位。
漢朝“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shù)”,匈奴不再侵擾漢朝。
雙方進行一些“通關市”活動。
——這個盟約,有著分明的妥協(xié)和變相的納貢。匈奴欣然接受了。
自此,漢朝開了中國歷史上以聯(lián)姻為外交手段的先河。
一個溫文爾雅的詞語誕生了——和親。
從此之后,中國歷史上就有了上千年的和親史。這段歷史并行于厚重的中國大歷史中,但氛圍迥異的是,它如一根委婉隱忍的綢線隱現(xiàn)著幽暗的胭脂紅,其中浸透著無限凝重和悲怨。
對歷史上第一位出塞和親的假公主,她的前生和后世,沒有任何文字記載。
上世紀20年代,魯迅在《墳·燈下漫筆》一文中,以筆為刀,就和親政策,在史家文本上犀利地劃出一個醒目的瘡口,他寫道:“以美女作茍安的城堡,其美名自欺曰和親?!?/p>
唐中期的詩人戎昱,就和親也寫過一首有名的《詠史》詩:
漢家清史上,
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
安危托婦人。
但,這只是開始。
美麗的漢家女兒做了匈奴的閼氏。從此,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原統(tǒng)治者與邊地少數(shù)民族,開始結下一朵朵胭脂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