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正勇
摘 要:在談藝術或者評論藝術品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有可能暫時簡單的將藝術語言劃分為形式和內容兩個部分。當然,在中國的語言系統(tǒng)里,“形”和“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它們又同時互相發(fā)生著種種聯(lián)系,在本文中,不對二者做更深層次的探討,只針對藝術的“形”究竟該如何界定來舉例從幾個方面論證并得出個人結論。關于藝術的“形”的界定或者探討也可以像界定“藝術是什么”一樣做出這么一個結論,藝術的“形”包括:書面文本(數(shù)字、字母、文字等);藝術形態(tài)(色彩、線條以及其他媒介等);各種符號(日常用品、人物形象、原創(chuàng)符號等);生命形式(直覺、快感、觀念等)四個方面。
關鍵詞:藝術 形 式
一、形之言說
關于形,我們可以界定為兩個層面,一個是自然層面,即我們的生理感知系統(tǒng)所能感覺到的形。一個是觀念層面,即并不是通過人的感知系統(tǒng)能夠感知到,但是卻可以通過感知系統(tǒng)創(chuàng)造性的感知并把握到這個并不是客觀存在之形,這個形式運動著的,自我顯現(xiàn)的。自然層面,形的把握是最普遍的,觀念層面,形的把握是在自然之形或者說客觀之形進入感知系統(tǒng)后會和人的感知系統(tǒng)發(fā)生碰撞,這種碰撞參與了形的創(chuàng)造甚至是重新解讀了這個形。形進入觀念會和自然之形拉開距離,然而,即使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形也是來源于自然的,它都始終符合原形(型)的假設。
自然其實就是“自”——自在、自我、自由等,如此,真理便是“真”——沒有被發(fā)現(xiàn)過、存在的原樣。我們所存在的世界是一個“真”的世界,然而,它不是世界最原初的樣子了,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無處不在的形是一個“真”的形,然而,經(jīng)過人建構、解構、重構以后,它也不是最原初的樣子了。
二、形之藝術
在眾多著作和學者的研究資料中,我們大致都可以了解到關于藝術的廣義的定義,認為:藝術包括實用藝術(建筑、園林、工藝、設計等);造型藝術(雕塑、繪畫、攝影、書法等);表演藝術(音樂、舞蹈等)以及綜合藝術(影視、戲劇、戲曲等)和民族民間藝術(雜技、曲藝、皮影等)。由此可見,廣義上的對藝術的定義是十分復雜的,幾乎涵蓋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關于藝術的“形”的論述或者界定似乎也需要運用與其定義相類似的方法論。筆者在本文中就從藝術“形”的表現(xiàn)比較突出或者比較能被大眾認可的幾個方面做相關論述,捉襟見肘的地方還希望觀者能與我共同剖析。
在談藝術或者評論藝術品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有可能暫時簡單的將藝術語言劃分為形式和內容兩個部分。在此我也首先將藝術的“形”先界定為“形式”。當然,在中國的語言系統(tǒng)里,“形”和“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它們又同時互相發(fā)生著種種聯(lián)系,在本文中,筆者不對二者做更深層次的探討,只針對藝術的“形”究竟該如何界定來舉例從幾個方面論證并得出個人結論。
三、數(shù)之形
關于“形式”又可以分為三類,即形態(tài)、形式(感)、形式(美)或者美的形式。關于藝術“形式”的論述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他的著名論斷——萬物皆數(shù),就是用“數(shù)字”這個書面形態(tài)來解釋萬物。他認為:“1”是數(shù)的第一原則,萬物之母,也是智慧;“2”是對立和否定的原則,是意見;“3”是萬物的形體和形式;“4”是正義,是宇宙創(chuàng)造者的象征;“5”是奇數(shù)和偶數(shù),雄性與雌性和結合,也是婚姻;“6”是神的生命,是靈魂;“7”是機會;“8”是和諧,也是愛情和友誼;“9”是理性和強大;“10”包容了一切數(shù)目,是完滿和美好。同時也指出,宇宙、藝術等的形式與核心內容不過是同一種東西,是“和諧”,即美、真、善,最終指導人們趨于完美人格的追求。然而他所歸納的“智慧”、“意見”、“形體”、“象征”、“婚姻”、“靈魂”、“機會”、“友誼”、“愛情”、 美、真、善以及藝術等都是通過一個書面的數(shù)字來加以概括和總結的,這個數(shù)字在于藝術發(fā)生關系后,它就是藝術的“形式”。延伸他的觀點我們甚至可以評價藝術作品就是“1”、“2”或者“3”等等的數(shù)字。畢達哥拉斯的理論和莊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理論也有些相似,一個認為萬物皆數(shù),一個斷定萬物起源于“道”。他們都是先創(chuàng)造了一個“形”作為萬物本源,然后再根據(jù)這個“形”的衍伸或者變化得出其他事物的“形”。
在這里,可以得出藝術的“形”就是數(shù)字的“形”。
四、色之形
關于藝術形式最熟悉的界定莫過于英國形式主義美學家——克萊夫·貝爾的著名觀點——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即所謂藝術品必須以某種特定的形式存在。他認為,藝術品中間必定存在著某種特定的東西,離開它藝術品就不能以藝術品而存在,有了它,藝術品才能以藝術品的名義而存在。作為西方形式主義文論系統(tǒng)的代言人,克萊夫·貝爾完成了一次對藝術的“形”的界定。他認為,在不同的藝術作品中,線條、色彩等以某種特殊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系,激起我們的審美感情,這種線、色的關系和組合,這些審美的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坝幸馕兜男问健笔且磺幸曈X藝術的共同性質?!靶问健痹诖酥傅氖撬囆g品的色彩和線條等要素所構成的純粹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現(xiàn)實形式的地方在于它具有一種簡化性,就是把互不相干的細節(jié)轉化成“有意味的形式”。藝術形式是灌注了審美情感的形式,而不是其他的形式,這種灌注了審美情感的形式以其抽象性和非再現(xiàn)性區(qū)別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形式。而所謂“意味”則指的是消除了任何利害關系、不同于一般日常情感的審美情感。日常情感的任務是敘述、記載、傳達信息,表達思想,宣揚道德,是現(xiàn)實的和功利的,而審美情感則是完全非功利、完全超越的情感??巳R夫·貝爾將審美情感與日常情感對立起來,認為二者互不相容,尤其對于藝術家來說更是如此?!坝幸馕兜男问健本褪窃诩兇獬橄蟮男问街斜憩F(xiàn)純粹抽象的情感。
他還提出“真正的藝術排除信息和知識的東西,亦即反對對任何外部世界的模仿和復制,同時也排除思想和理性的東西,亦即反對對內在世界的精確傳達;真正的藝術既不涉及現(xiàn)實的對象,也不涉及具體的思想;真正的藝術只是純粹抽象的形式加純粹抽象的意蘊。真正的藝術既不是純粹再現(xiàn)的,也不是純粹表現(xiàn)的?!?
五、形之呈現(xiàn)
當然,要正確理解和把握克萊夫·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論,需要從理論背景和現(xiàn)實藝術實踐兩方面來進行?!靶问街髁x”作為西方現(xiàn)代美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康德。在他的《判斷力批判》中,康德認為“美是一切對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美的概念不涉及欲念及概念,只是一種純粹的形式的存在。康德的這一理論經(jīng)叔本華和尼采的傳遞,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在克萊夫·貝爾與羅杰·弗萊那里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其次從藝術實踐方面來看,19世紀末,注重再現(xiàn)現(xiàn)實的古希臘藝術、文藝復興藝術和19世紀以前的諸藝術受到猛烈抨擊,對藝術“形式”的強調逐漸成為一種潮流。尤其以塞尚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義徹底拋棄了繪畫的再現(xiàn)性因素,力圖重新構造出一種符合主觀抽象感性的繪畫形體。從此,個人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形式主義思潮影響了整個西方藝術。一直到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野獸派”、“立體主義”、“表現(xiàn)主義”等和后現(xiàn)代主義里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波普藝術”、“歐普藝術”、“集合主義”、“極少主義”、“活動雕塑”等,同時包括中國當代藝術里的“政治波普”、“實驗水墨”和“艷俗藝術”等。而一直崇尚原始藝術、拜占庭藝術、東方藝術的克萊夫·貝爾則提出了“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對這一思潮進行美學上的辯護和總結,也就是理所當然并是可以理解的了。
在這里,我們就可以界定,藝術的“形”就是線條、色彩和藝術家用某種特定的方式組成的各種藝術形態(tài)以及各種藝術形態(tài)作為一個藝術作品所呈現(xiàn)的新的藝術形態(tài)。
六、符號之形
18世紀末至19世紀,西方哲學或美學史上還有一個重要的流派就是——符號學。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西爾和他的學生蘇珊·朗格。卡西爾認為,人就是一個符號動物,人通過符號來把握和認識世界,人創(chuàng)造的最主要的符號就是語言,但同時包括了藝術、科學、宗教和哲學等。同語言一樣,藝術是從人類最初經(jīng)驗的符號化——神話或者傳說中分離出來的獨立的符號形式,藝術同其他的符號形式一樣是人的一種行為方式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其獨特性在于藝術是對自然和生活的發(fā)現(xiàn),對自然和生活所作出的新的探討和解釋,美的形式是一種自由主動性的產(chǎn)物。由于每一件藝術品都是一種生命的形式,都有一個直觀的結構,意味著一種理性的品格,因而藝術品應該具有“審美的普遍性”??ㄎ鳡枏娬{藝術是生命形式的符號化表達,讀者通過閱讀參與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過程,通過對藝術品的直觀對其所表達的生命形式進行把握,使人的整個生命都發(fā)生運動和顫栗,從而更新自己原先的生命。
這種觀點又經(jīng)過他的學生蘇珊·朗格的發(fā)展和延伸,進一步提出造型藝術是一種空間形式的符號,音樂是一種時間形式的符號,并且在他老師的基礎上提出了這些符號具有有機統(tǒng)一、運動行、節(jié)奏性和生長型的特征。同時也更明確的針對藝術提出了“藝術品就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符號”,或者說,“藝術品是人類生命形式的符號化的表達”。如同形式主義一樣,符號學的文論同樣影響了西方藝術和中國當代藝術領域里的諸多流派和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例如我們所熟知的“波普藝術”里藝術家運用的瑪麗蓮·夢露或者毛澤東的頭像,中國當代藝術領域里岳明君創(chuàng)造的“大光頭”形象以及毛旭輝后期的“剪刀”系列作品等都體現(xiàn)了藝術品作為一種人的或者具體到藝術家的生命形式的表達而存在。
在此,我們也可以界定,藝術的“形”就等價于人所創(chuàng)造的符號的“形”。
七、形是什么
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及古羅馬的朗基努斯、賀拉斯開始對美進行一些思考,進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發(fā)展到鮑姆加通提出“感性學”的概念,也就是“美學”的前身,加上康德、黑格爾等人的努力以至于美學作為一門學科真正形成于18世紀的德國,直到20世紀維特根斯坦等人語言學哲學的偉大轉向以來,各個時期,人們關于“美”或者藝術的界定和探討就沒有停止過。例如比較著名的“模仿論”;“觀念主義”;賀拉斯的“寓教于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達芬奇的“鏡子說”;克羅齊的“藝術即直覺”; 桑塔亞那的“美是對象化了的快感”等等的命題。在他們關于美或者藝術的論述中都可以闡釋出一個不同于其他人的藝術的“形”。停留在這樣的闡釋層面,可以說,藝術的“形”是觀念;藝術的“形”是直覺;藝術的“形”是快感等。
綜上所述,關于藝術的“形”的界定或者探討也可以像界定“藝術是什么”一樣闡釋出這么一個結論,筆者認為,藝術的“形”包括:書面文本(數(shù)字、字母、文字等);藝術形態(tài)(色彩、線條以及其他媒介等);符號表現(xiàn)(日常用品、人物形象、原創(chuàng)符號等);生命形式(直覺、快感、觀念等)四個方面。
參考文獻:
[1]【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上下卷)[M].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