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
【摘要】語文是一門情感性學科,需要靈活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在低年級語文學習中,通過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形成美好的情感,在朗讀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提高語文素養(yǎng)。作為教師,針對學生的厭讀情況,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并且讓朗讀更有藝術性。
【關鍵詞】語文教學朗讀藝術語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6.061
朗讀是閱讀的一種方式,指把靜態(tài)的文字語言轉變成動態(tài)的聲音,朗讀是閱讀的起點,也是低年級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閱讀方面的要求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是一種綜合性活動,眼耳口鼻都調動起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課文,體會課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養(yǎng)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語文水平。所以教師要帶領學生在課堂上讀起來,讓課堂上充滿讀書聲,讓朗讀發(fā)揮其最大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朗讀中存在的問題
朗讀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方式,是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表現,可是不難發(fā)現,學生普遍不喜歡朗讀,在規(guī)定的朗讀時間內,大多數選擇默讀的形式?;蛘吒静挥眯?,讀過一遍仍然不知道課文寫的什么。具體來說,朗讀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朗讀時間不夠。有些教師不注重朗讀的重要作用,在課堂上不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朗讀時間,只重視生字的識記?;蛘邇H讓學生大致瀏覽一下課文,在學生不夠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急于進行新課的講解。這樣學生學得一頭霧水,對課文的具體內容、思想情感等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師也教得費力,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不能進行很好的朗讀示范,教師的言行是學生行為的“標桿”,教師的一言一行和興趣愛好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不能因為自己不感興趣就忽略朗讀的教育。教師首先要情緒飽滿,在課堂上進行正確的示范朗讀,這種積極的態(tài)度會激發(fā)每一個學生的興趣。并且,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朗讀時間,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培養(yǎng)情感。
2.朗讀目標不準確。朗讀是一種學習手段,最終目的是為了理解和學習課文,教師要教給學生不能為了朗讀而朗讀?,F在大部分學生的朗讀沒有正確的目標,教師留出的朗讀時間內能夠積極進行朗讀,但是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機械式地進行朗讀。甚至朗讀過后,還不知道課文中寫了什么內容。這種情況下,朗讀既浪費了時間,又是無用功,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帶著一定的任務和目標去朗讀,比如,在學生朗讀的時候,讓他們找出課文中寫了什么事,哪些人物,做了些什么事等等。這樣學生朗讀的時候,不僅用眼、用口,也用腦、用心去朗讀。
3.教師的引導不夠。教是一門藝術,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在什么時候都要發(fā)揮引導作用。教師不能按照干巴巴的要求去指導學生的朗讀,這樣起不到作用。教師要通過親身的實踐進行引導,在朗讀示范中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學會句讀,正確、流利地讀出課文,并且進一步讀出感情。教師的朗讀要特別注意感情、氣勢、停頓等,能夠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中去。比如,教師提出什么樣的要求,就要實際去做,讓學生有個直觀的感受和領會。
二、怎樣進行朗讀教學
語文世界豐富多彩,教學形式也多種多樣。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朗讀藝術,加強學生對語文課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喜歡上朗讀,喜歡上語文。
1.教師要認真做好備課工作。教師要準備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滴水,因此,教師要提高業(yè)務水平,深刻掌握朗讀的精髓,對每篇課文或者文章,都能夠讀出相應的感情,讀出氣勢,讀出精彩。因此,教師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朗讀技巧,例如發(fā)音、停頓、重音、語調、語速等,并盡量把這些技巧交給學生,運用到朗讀中去。其次,教師要認真研究課文,對朗讀目標和朗讀任務等都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在朗讀時,對學生提出正確恰當的目標,才能正確判定學生的朗讀狀況。根據不同的課文類型,要確定不同的朗讀方法和注意事項。例如抒情文要讀得有感情,或沉重、或深情,記敘文要讀得流暢、平實、嚴謹等。最后,教師要全面學習和理解課文的中心內容、思想感情等,掌握課文中必須做到的朗讀重點和技巧等,引導學生也注意這些問題,體會課文的情感達到預想的朗讀效果。
2.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朗讀興趣的培養(yǎng),讓學生把朗讀不是當成任務對待,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首先教師要通過示范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有時候不能正確把握一篇課文的感情基調,對課文的朗讀不到位,也就感受不到朗讀的樂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朗讀,讓學生在教師的朗讀過程中受到情緒的感染,對朗讀有個清晰的感官認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提高業(yè)務水平,朗讀做到準確、規(guī)范、有感情,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引領作用。其次,教師要通過朗讀的多樣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最符合學生的需要,同時形式和類型也很豐富。如果對不同類型的文章都采用單一的朗讀形式,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并且使得朗讀過程枯燥無味,毫無美感可言。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朗讀,例如自由朗讀、齊讀、領讀、分角色讀等,教師要按照課文選擇不同的朗讀方式,讓學生體會到朗讀的樂趣。最后,教師可以通過舉行一些小活動,來激勵學生進行朗讀,并且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進來。
3.分層次練習,逐步提高。任何能力的培養(yǎng)都需要一個過程,教師要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急于求成,應該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首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一些朗讀基礎的訓練,包括準確識記字音,能夠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課文,這些是朗讀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時,教師還要把一些技巧,如停頓、重音等教給學生,讓學生為朗讀做好充分準備。其次,在此基礎上可以對學生提出更高一點的要求,要求學能夠流利、順暢地朗讀課文,中間盡量不要出現重復、卡殼等現象,能夠正確句讀,并能根據課文內容作正確的停頓、重音等。最后,就要要求學生通過多次的朗讀,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體會課文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夠做到情緒飽滿、感情真摯恰當等,并能夠影響、感染聽眾。用心領會課文、朗讀文章,才是朗讀的最高境界。
總之,朗讀是一項學習語文必須具備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只要方法得當、勤加訓練、正確指導,就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并由此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