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修建
不同聯合用藥方案在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效果比較
鄧修建
目的 比較不同聯合用藥方案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顧性方法分析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以來廣西桂林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案分為3組(n=40),A組給予利巴韋林+熱毒寧,B組給予利巴韋林+炎琥寧,C組給予利巴韋林+痰熱清,比較3組患兒的臨床效果。結果 A組患兒的體溫恢復時間(1.61±1.20)d、皰疹消退時間(2.13±0.15)d及口腔愈合時間(3.12±0.69)d略低于其他2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組臨床療效(90.0%、87.5%、95.0%)、不良反應(均為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3種聯合用藥方案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均能取得顯著療效,應根據患兒實際癥狀靈活選用用藥方案,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聯合用藥;小兒手足口??;臨床療效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疾病多發(fā)于5歲以下兒童[1],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不同大小的皰疹,病情較嚴重的還會出現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以及心肌炎等各種并發(fā)癥,個別患兒病情發(fā)展快,還可導致死亡。目前尚無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特效藥,多以抗病毒為主。為此,本文回顧性分析了廣西桂林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者,分析不同聯合用藥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廣西桂林市婦幼保健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以來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兒,所有研究對象均經過臨床診斷,均確診為手足口病。按照治療方案分為A、B、C組(n=40),A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3.5±0.6)歲,病程1~3d,平均病程(1.4±0.3)d;B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1~11歲,平均年齡(6±5)歲,病程1~4d,平均病程(2.5±1.5)d;C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1~10歲,平均年齡(5.5±4.5)歲,病程0.5~5d,平均病程(2.75±2.25)d;3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3組患兒均給予靜脈滴注利巴韋林,利巴韋林注射液7.5mg/k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100mL中,1次/12h。A組:在利巴韋林注射液基礎之上加用0.5mL/(kg·d)熱毒寧注射液,最高不超過10mL;B組:加用5~8mL/(kg·d)炎琥寧注射液;C組:加用0.5mL/(kg·d)痰熱清注射液。所有患兒在治療期間均給予常規(guī)補液、退熱治療,若遇到感染患兒則給予抗生素,均連續(xù)治療7d。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詳細記錄所有患兒體溫恢復時間、皰疹消退時間、口腔愈合時間、不良反應。
1.4 療效標準 分臨床治愈、有效、無效三級進行評定,以臨床治愈、有效計算有效率。臨床治愈:患兒的體溫恢復至正常水平,皰疹消退,口腔潰瘍愈合良好;顯效:患兒的體溫恢復至正常水平,皰疹減少,口腔潰瘍部分出現愈合;無效:患兒的體溫高于正常水平,皰疹和口腔潰瘍無好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調查所有臨床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率均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其余指標則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表示3組數據之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患兒的體溫恢復時間、皰疹消退時間、口腔愈合時間情況 A組患兒的體溫恢復時間、皰疹消退時間及口腔愈合與其他2組相比,時間相對較短(t=11.364,P=0.00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兒的體溫恢復時間、皰疹消退時間、口腔愈合時間比較
2.2 3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情況 3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經過χ2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321,見表2)。
表2 3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n(%)]
2.3 3組患兒的不良反應情況 3組患兒均出現輕微惡心、頭痛癥狀,無嚴重不良事件發(fā)生,經過臨床對癥處理,均恢復正常,在不良反應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手足口病屬于急性傳染病,多發(fā)生在10歲以下的嬰幼兒身上,且群體發(fā)病較多,其中夏秋兩季為該病的多發(fā)季節(jié)。根據中醫(yī)研究分析:手足口病屬于“濕溫時疫”,主要是由濕熱的疫毒引起,病毒主要從口部、鼻部而入,潛入肺、脾、心臟等部位,故治療的關鍵在于清熱解毒、化除濕邪。
利巴韋林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物,在進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之后,能夠快速的磷酸化,并有效的抑制病毒RNA多聚酶和mRNA尿苷轉移酶,最大程度減少細胞內的鳥苷三磷酸含量,且可有效的損傷病毒RNA和蛋白質的合成,抑制病毒的復制和傳播,達到抗病毒的目的[2]。炎琥寧是一種穿心蓮提取物,具有較明顯的抗炎、鎮(zhèn)痛及解熱等作用,可促進中性粒細胞的吞噬作用,進而提高對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滅活效果[3-4]。適宜口腔、手、臀部、足等部位2個或2個以上的皮疹或皰疹,且外周血白細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患兒采用。熱毒寧是由金銀花、青蒿等成分組成[5-6],其中金銀花含有多種的綠原酸及大量的黃銅化合物,可抑制??刹《炯案锾m陰性桿菌內病毒;而青蒿可起到抑制病毒復制的效果,組織病毒對細胞的吸附。適宜不同程度發(fā)熱,且體溫最高39.6℃,最低37.5℃,皮疹及口腔內小皰疹發(fā)生率為100%患兒采用。痰熱清由金銀花、山羊角、黃岑及連翹等組成,有著較好的清熱解毒功效,改善肺泡換氣功能,降低內毒素血癥炎性介質因子的表達[7-8]。適宜有咳嗽、咯痰不爽、口渴、舌紅、苔黃等癥狀患兒采用。在本次研究中,3組聯合用藥方案中,利巴韋林+熱毒寧的體溫恢復時間、皰疹消退時間及口腔愈合均低于其他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在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3種聯合用藥方案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均能取得顯著療效,應根據患兒實際癥狀靈活選用用藥方案,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1] 葉珊珊.小兒手足口病150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4): 74.
[2] 李勝立.利巴韋林、喜炎平治療74例小兒手足口病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3,19(10):50.
[3] 羅欽宏,古子娟,梁錦枝,等.炎琥寧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手足口病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3):351-355.
[4] 張金民,陳愛國.熱毒寧注射液治療小兒手足口病48例[J].中醫(yī)藥導報,2013(6):104-105.
[5] 付迎新.痰熱清注射液治療兒童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yī)生,2012,40(6):49-51.
[6] 劉建華.干擾素聯合痰熱清佐治手足口病60例病例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96.
[7] 李升爐,聶正湘,彭忠平.痰熱清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200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0,19(4):124.
[8] 周衛(wèi)軍.痰熱清注射液聯合α1b干擾素霧化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學,2013,19(2):68-70.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3.071
廣西 541001 廣西桂林市婦幼保健院 (鄧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