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紅
單純切除術、帶蒂結膜瓣轉移術及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效果比較
龐曉紅
目的 探討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帶蒂結膜瓣轉移術和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縣直機關醫(yī)院69例(72眼)翼狀胬肉患者1∶1∶1隨機均分為3組(n=23),分別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帶蒂結膜瓣轉移術和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分別采取不同術式治療后隨訪觀察,比較復發(fā)率和并發(fā)癥。結果 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組復發(fā)率為29.17%(7/24),帶蒂結膜瓣轉移術組復發(fā)率為12.50%(3/24),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組復發(fā)率為4.17%(1/24),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組較其他2組復發(fā)率均顯著為高,且P均<0.05;帶蒂結膜瓣轉移術組較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組復發(fā)率顯著高,且P<0.05;術后各組患者視力不同程度提高,無瞼球粘連等嚴重并發(fā)癥。結論 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和帶蒂結膜瓣轉移術均可顯著降低翼狀胬肉復發(fā)率,療效顯著,臨床可根據情況酌情選擇。
翼狀胬肉;術式;角膜緣干細胞移植
翼狀胬肉可引起眼部刺激癥狀,并導致視力降低。翼狀胬肉發(fā)病機制并不完全清楚,手術治療是最為常見治療方法,但傳統(tǒng)切除術復發(fā)率高[1-2]。隨著眼科顯微技術的發(fā)展,2009年2月~2013年1月,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縣直機關醫(yī)院分別采用帶蒂結膜瓣轉移術、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兩種術式對翼狀胬肉進行治療,并與單純胬肉切除術比較。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為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縣直機關醫(yī)院2009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翼狀胬肉患者69例(72眼),均為首次手術,胬肉組織侵入角膜2mm以上,體寬5mm以上,充血肥厚。其中,男32例(33眼),女37例(39眼);年齡
25~67歲,平均年齡(54.3±10.3)歲;病程2~19年,平均病程(7.8±1.1)年;將患者按雙盲法1∶1∶1隨機分為3組,每組各
23例,分別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帶蒂結膜瓣轉移術和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組男10例(11眼),女
13例(13眼),年齡26~65歲,平均年齡(53.1±9.3)歲,病程
3~18年,平均病程(7.4±0.9)年;帶蒂結膜瓣轉移術組男11例(11眼),女12例(13眼),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54.1±9.5)歲,病程2~17年,平均病程(7.6±0.9)年;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組男11例(11眼),女12例(13眼),年齡26~67歲,平均年齡(53.9±9.7)歲,病程3~19年,平均病程(7.9±1.0)年;3組觀察對象在年齡、性別、病程等各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式 所有患者常規(guī)消毒鋪巾,2%利多卡因眼球表面麻醉,胬肉頭頸體局部麻醉。(1)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用有齒鑷夾住胬肉頭部,從頭前1mm處以刀片切削胬肉至角膜前彈力層下,暴露鞏膜,并將結膜下增生組織剪除。灼烙血管止血后,將結膜殘端返折,縫合。(2)帶蒂結膜瓣轉移術:胬肉切除后,再將上方球結膜根據鞏膜裸露大小做帶蒂結膜瓣,轉位后與周圍結膜間斷縫合。(3)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胬肉切除后,在上方角膜緣處取一小段結膜組織移植片,與角膜對應合適后,將植片展平于植床,縫合固定。
1.3 術后處理 患者術后均包扎術眼,常規(guī)抗生素靜滴,皮質類固醇類滴眼液滴眼,7d拆線。
1.4 療效標準 療效共分兩部分,痊愈:術后結膜平整無充血,光滑潔凈,無新生血管和胬肉;復發(fā):術后結膜充血,術區(qū)新生血管、胬肉增生。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獲數據經檢查核實后,均以雙錄入方式錄入到EpiData軟件中進行比對,核查無誤后導入SPSS19.0軟件中,正態(tài)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兩兩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兩兩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患者療效比較 各組患者術后均進行隨訪,隨訪時間6~48個月,平均(13.4±3.8)個月;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組復發(fā)率為29.17%,帶蒂結膜瓣轉移術組復發(fā)率為12.50%,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組復發(fā)率為4.17%,3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563,P=0.000),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組復發(fā)率為最低(見表1)。
表1 各組翼狀胬肉患者療效比較
2.2 各組并發(fā)癥比較 術后各組患者均以輕微異物感,有刺痛,2~3d后自然消失;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組出現(xiàn)淺層點狀角膜炎,帶蒂結膜瓣轉移術組1例角膜浸潤自然緩解,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組2例惡心嘔吐,對癥治療后消失;患者均視力不同程度提高,無瞼球粘連等嚴重并發(fā)癥。
翼狀胬肉是由于眼結膜受到外界各種因素刺激,角膜緣干細胞缺失而形成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病變,手術可起到治療作用。但由于以下原因,術后易復發(fā)[3]。(1)手術過程角膜創(chuàng)面胬肉組織清除不徹底,殘留物導致角膜愈合緩慢,使組織發(fā)生感染;(2)鞏膜表面胬肉組織清除不干凈,血管灼燒不徹底,導致新生血管繼續(xù)生長;(3)角膜緣干細胞缺失,結膜-角膜間屏障作用損傷。有研究報道[4],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復發(fā)率可高達20%~40%,本研究中為29.17%,與文獻報道[5-6]一致。同時單純翼狀胬肉切除時刀片深度難以控制,常造成角膜淺層基質損傷和胬肉殘留,進一步影響了視力。
帶蒂結膜瓣轉移術和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種方法均可以較好減輕胬肉復發(fā)。其中,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組復發(fā)率為4.17%,這與國內其他學者[7-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帶蒂結膜瓣轉移術能夠通過移植的結膜瓣和角膜緣暴露,起到阻止胬肉組織生長的作用;而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可以重建修復角膜,并組織新生血管侵入角膜,保持角膜上皮完整性,阻斷胬肉的繼續(xù)發(fā)展。
綜上所述,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翼狀胬肉術后復發(fā),是治療胬肉的理想方法,但對技術要求高,費用大;帶蒂結膜瓣轉移術也能夠顯著降低翼狀胬肉術后復發(fā),且手術簡單,費用低,臨床可根據情況酌情選擇。
[1] 岳輝,任秋錦,谷樹嚴,等.兩種手術方式治療翼狀胬肉術后淚膜穩(wěn)定性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2,30(7):823-825.
[2] 邢濱.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復發(fā)性翼狀胬肉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3,19(6):88.
[3] 張海俠,欒春生,胡艷波.翼狀胬肉切除聯(lián)合球結膜瓣移植術后發(fā)生角膜上皮缺損[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9):879.
[4] 武勁圓,王曉輝,孫豐元,等.自體角膜緣干細胞與生物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比較[J].山東醫(yī)藥,2013,53(13):62-64.
[5] 湯微,齊博峰,施航.三種不同術式對翼狀胬肉治療效果的觀察[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0(2):132.
[6] 梁碧玲,范軍華.翼狀胬肉切除聯(lián)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患者的術前眼位模擬訓練[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13(6):36-37.
[7] 周方興,李建發(fā),徐聯(lián)昌.帶角膜緣干細胞自體結膜移植與生物羊膜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對比研究[J].江西醫(yī)藥,2012,47(10):915-917.
[8] 鄭培新.兩種方法治療翼狀胬肉療效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3):65.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3.029
山東 251700 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縣直機關醫(yī)院(龐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