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音樂史》課程是高校音樂學專業(yè)的必修課,時間跨度大、內(nèi)容繁復為這門課程的講授帶來了難度。媒體時代,為課程的授課提供了新的契機,教師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將會為這門課程的授課帶來新的活力。
關鍵詞:《中國音樂史》課程 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
《中國音樂史》課程涵蓋從原始社會到當今我們生活的時代發(fā)生的音樂現(xiàn)象。一方面,時間跨度大,無形中增加了這門課程授課的難度;另一方面,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技術層出不窮,信息傳播方式更為多樣,又為這門課程的教學提供了新的契機。
一、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為課程增添了光彩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xiàn)古今知識的對接,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提高,教學中的多媒體課件豐富了教學的內(nèi)容,打通了教師的教授與學生接受之間的障礙。中國古代音樂時代久遠,很多的音樂現(xiàn)象、音樂內(nèi)容、音樂名詞,對當今的學生來講是生疏的。比如三分損益法,十二律的律名,說唱音樂中的門類等等,這些與學生們當今所使用的音樂術語與音樂語言是不同的,單純講授就會使原本枯燥的課程變得更加枯燥無味,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教學課件,無形中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聲像與講授的結合將是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知識講解的最有效手段。通過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展示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圖片,可以起到幫助理解與記憶的作用。例如通過展示各種樂器圖片,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八音分類法”中樂器分類的情況及特點,了解曾侯乙編鐘宏偉龐大的氣勢與精美絕倫的工藝;通過欣賞古琴曲《流水》、《酒狂》,使學生了解古琴的形制、彈奏方法,領略古琴的藝術魅力;通過動畫制作“三分損益法”的生律步驟,使學生領會古人對于樂律問題的理解與把握。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多媒體課件,將久遠的音樂藝術拉入現(xiàn)代人的視野。
(二)建立課程網(wǎng)絡教學平臺,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建設,達到師生之間的雙向溝通。作業(yè)的提交、疑難問題的解答等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實現(xiàn),同時學生還可利用課余時間檢索瀏覽和下載相關學習資料,做到課堂與課外學習的對接。利用這個平臺,就使課程不僅僅停留在課堂的講授,更拓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在授課的同時,可以留出供學生課余時間學習與參考的材料,課下通過網(wǎng)絡教學平臺進行課程的復習、預習、提交作業(yè)等工作。除了大量而又豐富的教學資料之外,網(wǎng)絡教學平臺最有價值的部分應當是交流互動,通過交流互動,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進度與教學內(nèi)容;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引領學生進入更為豐富的知識世界。
通過網(wǎng)絡教學平臺,可以對課堂知識做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運用課堂知識進行自主學習與理解、掌握知識的能力。可以使復習、作業(yè)、討論與預習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從而提高課堂授課的質量。
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建設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無形中增加了教學的工作量,卻也拓展了教學的空間,為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利用現(xiàn)代媒介所包含的知識資源,提升學生學習的熱情
通過積極引導學生利用課外豐富的學習資源,來鞏固學習,提升、學習能力、拓展思維空間。文字、聲像、網(wǎng)絡、通訊等現(xiàn)代的傳播媒介,使我們接受知識的渠道更為多樣,方法也更為便利,指導、引導學生利用各種資源進行學習,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將有限的知識點拓展為可供學生無限拓展的學習空間。
利用現(xiàn)代媒介,可以使學生不拘泥于教科書,而以教科書為主線,開拓更為廣闊的知識空間。通過課堂講授賈湖骨笛、青海大通舞蹈紋彩陶盆等出土文物,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其他的考古發(fā)現(xiàn),了解考古對于古代音樂史研究的重要意義;通過搜集與觀看經(jīng)典的視頻資料,讓學生進一步領略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與歌唱家的藝術魅力;通過一種樂器的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出現(xiàn)的不同作品,分析其在音樂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文化內(nèi)涵。
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現(xiàn)代媒介所進行的自主獨立的學習,將會提高他們對課程的認識,提高他們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提高他們對課程學習的興趣。
二、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法為課程增添了活力
媒體時代打破了單一教學的局限性,為綜合性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一)通過講授——討論——練習完成課程的可理解性輸入
通過課堂講授,講解知識點;通過提問與討論,引發(fā)學生思考;通過課堂及課后的練習,引導學生進行回顧,達到理解,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可以使學生逐漸擺脫被動接受知識的惰性,養(yǎng)成動腦、動手的習慣。
例:李叔同及音樂創(chuàng)作成就。
講授階段:教師講授李叔同的生平及作品,并對主要作品進行分析、欣賞。
討論階段:1.對李叔同創(chuàng)作風格及特點進行總結;2.與學堂樂歌時期另一位作曲家沈心工進行比較(人生經(jīng)歷、作品成就等等)。通過討論使學生將對作品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討論結束后教師的總結,會理清學生對問題理解的偏差;通過討論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與復習,并運用總結、歸納與比較的方法,將兩個相關的音樂人物進行對比,達到鞏固記憶的效果。
練習階段:可以是課堂討論的進一步延伸,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作業(yè),給學生留出進一步學習、思考的空間。書面的作業(yè),將是練習過程中的最有效方法,將課堂的討論與課后通過查找資料、分析作品等手段達到理清思路、整理成文字材料,達到學習過程的總結。
這三個階段,完成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與理解的過程,真正地把思維的過程還給了學生。
(二)通過從課堂講授到課外探究的延伸,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對課程的感悟
適當?shù)亻_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教學活動,將會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
1.田野調查
中國古老的文明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音樂作為其中的一個部分,在文明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熠熠閃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民間音樂生存的環(huán)境,通過實際的田野調查,通過鮮活的音樂實例、通過歷史遺留下來的各種音樂形式,讓學生領略古老音樂文化的魅力,實現(xiàn)課內(nèi)知識與課外知識的融通,是有意義而又有價值的。
田野調查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梢栽趯W校所處的地域范圍內(nèi),開展各種形式的田野調查,也可以留待假期讓學生在自己生活的家鄉(xiāng)或旅游的過程中,開展田野調查。
聊城大學坐落于聊城市,京杭大運河流經(jīng)這里,明清時期聊城是京杭大運河上的繁華都市,有豐富的人文景觀與民俗風韻,有很多可供學生進行田野調查的鮮活實例。運河號子、傘棒舞、聊城八角鼓、臨清時調、臨清架鼓、高唐絲調等音樂形式都是古老音樂文化的遺存,讓學生真正走進田野,通過親自觀看音樂活動、同老藝人交流了解民風民俗、了解音樂實際存活的環(huán)境,了解多種多樣的音樂形式,使學生感悟音樂、體悟生活。
2.與社會音樂活動對接
通過與社會音樂活動的對接,實現(xiàn)從課內(nèi)到課外的融通,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課程感悟的有效手段。
從古至今古琴都是陽春白雪,學習古琴音樂的過程中,可以參觀所在城市的古琴社,或聘請有經(jīng)驗的古琴教師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通過近距離接觸古琴及演奏者,讓學生領略古琴的美;通過參觀當?shù)氐臉穲F、劇團,了解民間的劇種、曲種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通過參與地方社會音樂文化活動,讓學生了解當今社會文化生活與音樂的關系;通過觀看高質量的音樂會,提升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感悟。
三、多樣化的考核手段保證了課程的趣味性、知識性與學術性
通過多樣化的考核手段,可以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與掌握的程度以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媒體時代,為課程的學習與考察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和手段,例如通過作品音樂會、調研報告、學習總結及學期末閉卷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綜合考察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可以改變以往以一張試卷定成績、以大量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考核的形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同時,仍然能達到對基礎知識進行學習和掌握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通過田野調查所寫的調研報告、通過課程學習過程中對相關知識的探究性學習及考察,也提高了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學術性內(nèi)涵,為學生進一步拓展課程知識及未來繼續(xù)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音樂史》課程是高校音樂學專業(yè)眾多理論課程之一,與其他課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既要以樂理、視唱練耳等課程作為基礎,又為民族民間音樂、音樂美學等課程提供理論依據(jù)。通過調動、整合各種教學資源提升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通過多樣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并通過多樣化的教學開擴學生的思維與眼界,使學生在知識與能力方面得到提高,達到理論課程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崔一鳴.綜合大學《中國音樂史與欣賞》教學方法探微[J].改革與開放,2009,(08).
[2]王歡.“中國近代音樂史”教學淺談[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
[3]徐金陽.“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性質特點論析[J].音樂創(chuàng)作,2010,(06).
[4]李莉,黃劍敏.中國音樂史教學中影視資源開發(fā)與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J].電影文學,2010,(12).
[5]王丹.多元音樂文化視野中的《中國音樂史》教學[J].藝術研究,2011,(01).
[6]包德述.音樂形態(tài)特征的文化解讀在音樂院校中國音樂史教學中的意義[J].音樂探索,2011,(01).
[7]董妍.對幾個版本中國音樂通史教程的比較與研究——以《中國音樂通史簡編》與《中國音樂通史教程》為例[J].黃河之聲2011,(08).
作者簡介:
牟艷麗,聊城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