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玉,張巧玲+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最重要的變量,這是目前教育界公認的結論。語文教師自然不可能例外。因而,語文教師的現(xiàn)代化應是整個“語言學科現(xiàn)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語文教師的現(xiàn)代化”又應包括哪些內容呢?不少論者作出了“學者化”的答案。“語文教師學者化”不僅是一個目標或結果。更重要的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語文教師自身建設的動態(tài)過程。而且,這一動態(tài)過程不僅包含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應是多次由量變到質變“飛躍”的結果。
一、觀念的轉變
在人類的諸種指向科學的探索活動中,“觀念”的探索往往最易被忽視,尤其對隸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的“語文學科職能”的認識。迄今為止,仍未跳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窠臼。這一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中有沒有融入自己的見解、自己對問題的認識方法;有沒有將所授材料的思想和藝術的活的靈魂教給學生;有沒有在學生創(chuàng)造心理的建構和創(chuàng)造欲望的激發(fā)等方面注入新的內容。問題在于,我們的語文教學現(xiàn)狀不僅沒有真正達到以上目標,相反,卻距這些目標水平越來越遠了,為數不少的語文教師也儼然將自己變成一個搬運工或留聲機,而相當數量的學生也由此變成了死記硬背、尋章摘句的工具,以致早早地喪失了創(chuàng)造的興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令人堪憂的現(xiàn)狀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語文學科職能”的認識出了偏差。長期以來,人們固守的觀念是:語文和數學一樣,屬于基礎學科。似乎因為它是“基礎”,就可以僅僅是死記硬背,就應該與“創(chuàng)造”無緣。殊不知,“教學改革,歸根結底是教育思想的改革?!逃枷氲霓D變必然引起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質量評價等一系列觀點的連鎖反應”。因此,“觀念的轉變”,應是“語文教師學者化”的前提。而這一轉變,又應包含以下內容:
由“匠人”向“專家”的轉變,是這一轉變的基礎;
由“職業(yè)“向“事業(yè)“的轉變,是這一轉變的關鍵。
二、理論的建設
“理論的建設”,作為“語文教師學者化”的第二步,指的是語文教師對普通教育理論和語文學科教育理論、相關科目理論和專業(yè)教法理論建構的過程。應該指出的是,這里的“理論”與作為漢語言文學體系之一的語文學科專業(yè)理論有本質差別。它所強調的是語文教師在掌握了漢語言文學的專門知識的基礎上,為在教學實踐中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原則而作的方法論建設,它的直接目的是“尋”而不是“傳”。張志公先生指出:“現(xiàn)在已經是信息社會,信息技術革命的時代,語文教學如果沒有理論建設是不行的。教育心理學、社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等等?!瓫]有這些‘學',想探討語文教學改革是很困難的。也是不可能有突破性的改革的。”這一段話精辟地指出了語文教師學者化過程中“理論建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可謂言近而旨遠。那么,“理論的建設”應怎樣進行呢?
首先,普通教育理論和語文學科教育理論的建設,是 “語文教師學者化”理論建設的基礎。
語文學科教育理論不僅應包括語文作為科學所涉及的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還應包括語文作為藝術所涉及的美學基礎知識,作為人文科學所涉及的政治學、社會學、哲學、倫理學的有關知識。這些知識的儲備是語文專業(yè)教學方法論產生的理論基礎。
其次,相關科目理論和專業(yè)教學法理論的建設,是 “語文教師學者化”理論建設的完善和提高。
眾所周知,我們處于一個“邊緣學科”和“綜合學科”異彩紛呈的時代。面對眾多科目的交叉和綜合,語文學科不能再堅守自己庭院的圍墻,而拒絕與相關科目理論的融匯和貫通。不少學者認為:“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課程綜合化的趨勢,也要求教師既要有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又要涉獵鄰近各學科的知識。這樣才能豐富教學內容,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
“語文教師學者化”過程中的理論建設,將會使這“觀念轉變”落在實處,同時也為這以后的“學術眼光的培養(yǎng)”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學術眼光的培養(yǎng)
“學術眼光的培養(yǎng)”,作為“語文教師學者化”過程的第三階段,具有特別的意義。張志公先生指出:“要語文教學科學化,就必須對語文教學進行科學研究。這項工作,如果不說還是一個空白,至少,還沒有系統(tǒng)深入地進行過,這是擺在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由此出發(fā),在完成“觀念的轉變”和“理論的建設”后,學術眼光的培養(yǎng)就顯得十分迫切。它是語文教師治學是否入門的標志,也是語文教師能否進行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關鍵。有學者指出:“教學研究是提高語文教師學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促進語文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成長為學者化教師的必由之路。”這樣的見解,不能不說是切中了當前中國語文教育的實際,它說明在目前甚至今后的語文教育實踐中,教學研究應處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所以,在整個語文教學科研活動中,發(fā)現(xiàn)能力和研究能力是科研能否持久開展和產生成果的關鍵所在。因而,學術眼光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師學者化”過程之必須。
首先,發(fā)現(xiàn)能力——選擇研究課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術眼光”培養(yǎng)的前提。這里的“發(fā)現(xiàn)能力”,應是在完成觀念轉變并獲得嶄新觀念的前提下,在理論建設階段提供了眾多的理論參數的基礎上,語文教師以先進的思想作指導,利用諸多參數,對現(xiàn)行語文學科教學的主導思想、結構模式、方法、原則和技巧的觀照、檢索并提出其優(yōu)勢和尚未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現(xiàn)能力的另一個特征是“新”,是“另辟蹊徑”。事物要運動、要發(fā)展,語文學科也不例外;從教學的主導思想到教學的基本結構,再到教學的方法技巧,都有發(fā)展和更新的必要。在這整個過程中,如缺少發(fā)現(xiàn)能力,結果完全可以想象。學者的眼光,首先應是發(fā)現(xiàn)者的眼光。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選擇到切合自身和時代實際的研究課題。所以,發(fā)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應是學術眼光培養(yǎng)的前提。
其次,研究能力——確定正確研究方法。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術眼光”培養(yǎng)的關鍵。有學者認為:“語文教學研究能力,就是探索語文教學規(guī)律,用以指導語文教學實踐的創(chuàng)造能力,它是語文教學能力結構中的最高層次?!逼鋵φZ文教學研究能力的推崇和重視程度,可謂非同一般。
“學術眼光培養(yǎng)”中的研究能力具有特定的含義,即語文教師在具備一般學科研究的科學方法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為武器,結合學生實際和語文學科的自身特點,對語言教學實踐中所發(fā)現(xiàn)的特殊問題進行研究的能力。
總之,具有“發(fā)現(xiàn)能力和研究能力”,是“學術眼光”培養(yǎng)中兩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學術眼光”的培養(yǎng),既是理論建設的升華,又是“教學風格個性化”的前奏,這在整個學者化的過程中,具有特別的意義。
四、教學風格的個性化
教學風格個性化,是“語文教師學者化”的最終歸宿。語文教師學者化的目的,不是為了單純的教學研究;而是為了以此為基礎,形成具有自身個性特質、符合語文學科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語文教育思想和語文教學方法論體系。這也是語文教師最終成為學者的標志?!胺椒ㄖ萍s著效果。只有科學的、新鮮活潑的教學方法,才能培養(yǎng)出一代具有活躍智力的,有進取精神,有效率感,有敏銳的現(xiàn)實感,有責任感的新人”。張志公先生這段話說明方法論體系對于“教學風格”的至關重要。
“語文教學風格個性化”,應包括成熟的語文教育思想,科學而獨特的教學結構,以及獨特而富有成效的方法體系。
首先,廣泛開展教學實驗,在實驗中提出新的教學思想,檢驗新的教學模式,試行新的方法體系,應是教學風格個性化的前提?!皠?chuàng)新”應以實驗為基礎,沒有實驗的創(chuàng)新,只能說是一種純粹理論的探討,其價值和生命力不言自明。所以,沖破重重樊籬,大膽實驗,應是教學風格個性化的前提。
其次,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最后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建立新的教學結構,構筑新的方法體系,應是“語文教學風格個性化”的關鍵。張志公先生說:“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對這門學科進行科學的研究、藝術的創(chuàng)造,才會產生既有科學理論的依據而又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為學生喜聞樂見、事半功倍的教學方法?!?/p>
風格的鑄就,其實質就是對所積累經驗的歸納、整理、抽象、概括,以求最后升華為嶄新的思想主張、卓越的理論結構和富有成效的方法體系。這既是教學風格個性化的標志,也是“語文教師學者化”的最高境界。
總之,廣泛而大膽的實驗及經驗的積累升華,是教學風格個性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語文教師學者化”的最終目的,也只有在廣泛地吸收前人成果和總結自己實踐的基礎上,語文教學風格才可能真正個性化。
綜上所述,“觀念的轉變”是“語文教師學者化”的前提,“理論的建設”是其基礎?!皩W術眼光的培養(yǎng)”是其關鍵,而“教學風格個性化”是其歸宿。盡管整個“學者化”過程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但并非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只能歷時進行,事實上,它們也可共時互補,以加速教師隊伍學者化的進程。
endprint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