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新奇
?
重民本
賈新奇
“民本”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理念,也是一項道德原則。說它是政治理念,是因為它主要用于處理政治問題;而說它是一項道德原則,是因為它體現(xiàn)了古人的某些根本道德追求(尤其是仁愛),同時其落實也需要一定的道德品質(zhì)。簡單地說,民本觀念是一種政治倫理,是中國古人的根本道德追求在政治領(lǐng)域中的具體化。
民本,就是政治要“以民為本”。大略而言,這話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我們可以叫作“民利”,即治理國家、處理政事的最終目的不是別的,而是天下百姓的利益、福祉。另一層意思,我們可以叫作“民意”,就是在治理國家、處理政事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天下百姓的意愿、意見??梢?,民本既規(guī)定了施政的出發(fā)點或歸宿,也規(guī)定了施政的指導方針。
民本思想在中國古代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實踐,是比較復雜、曲折的。在部落時期,政治有“原始民主”的特點。比如,古書記載,堯、舜、禹這些“圣王”(其實是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一心為百姓謀福利,在決策的時候注意體察民意,廣泛征求意見。這種“原始民主”是后世民本的濫觴。不過,隨著商代時期階級、國家的出現(xiàn),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民主、民本陷入低谷。商代的統(tǒng)治者看重的不是人,而是上帝鬼神。典籍記載,商紂王荒淫暴虐,西部的周人乘機擴張,逐步向商的核心地區(qū)逼近,有一年占領(lǐng)了商的屬國黎(在今山西)。大臣慌忙向紂王報告,而紂王卻說:“我生不有命在天?”商紂的回答很能反映那時的一種觀念:君主的命運、國家的命運是由上天決定的,跟百姓無關(guān)。因此,只要能通過祭祀來贏得上天的歡心,君主、國家的命運就無大礙。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指稱,這種觀念可叫作“神本”。
商朝的滅亡、西周的興起,引起了中國人政治思想、道德思想上的大變化。周人清楚地意識到,百姓的利益、意愿是極其重要的,決定著一個政權(quán)的盛衰興亡。雖然周人仍然保留著上天鬼神的觀念,但對上天鬼神有了新的理解。上天鬼神是站在百姓一邊的,所謂天意,實質(zhì)就是民意。他們說,“天佑下民”,“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惟天惠民”。佑、矜、惠,都是寵愛、愛護的意思。又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即天意是來自民意的。按照周人的這種新見解,討好上天鬼神就不能僅僅靠祭祀,更重要的乃是為百姓謀取福利,實行仁政、德政。所以,周人表面上在談上天鬼神,而實質(zhì)上卻是在談民利、民意。因此,民本思想的真正興起是在西周,后世以儒家為主的民本思想是對周人觀念的繼承和發(fā)展。
稍加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民本主張有兩點基本依據(jù)。其一,仁愛的道德追求。像所有行為活動一樣,政治活動是在一定的價值追求之下進行的。那么,治理國家、處理政事的目的是什么?在古人看來,這些活動不應該為了從政者本人的私利,而應該為了黎民百姓的利益。施政的出發(fā)點或歸宿不是君主、官員的私利,而是天下百姓的公利,這就是仁愛。一個人也只有具備仁愛的道德追求,才會施政為民;假如缺少仁愛的道德追求,民本就失去了根基、靈魂。這就是為什么儒家、墨家反復強調(diào)仁愛、兼愛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知道,秦漢之后的實際政治和民本主張往往是有距離的。比如,漢高祖劉邦當上皇帝之后,得意地問父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chǎn)業(yè),不如仲力。今某之業(yè)所就孰與仲多?”從中暴露出,劉邦把西漢王朝的政權(quán)視為自己奮斗而掙得的“產(chǎn)業(yè)”,認為可以將天下之利用于自己的享受,隨心所欲地處置。毫無疑問,許多帝王、官僚就是這樣來看待自己手中的權(quán)力的。以儒、墨思想為標尺,這種思想觀念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它背離了民本原則,究其根源在于,這些人沒有利濟天下蒼生的仁者情懷。
其二,對民眾力量的認識。民本思想有一個著名的命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個命題出自《古文尚書·五子之歌》。雖然,根據(jù)大多數(shù)學者的意見,《古文尚書》是魏晉時期的作品,但是,這個命題所表達的重視民眾力量的思想,卻由來已久,遠在魏晉之前。應該說,西周人從商周之際的政權(quán)更替中就已覺察到,民心向背是商滅周興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孟子的許多論述,也蘊含著這種思想。比如他講“仁者無敵”。仁者為何無敵?道理就在于施政者通過實行仁政,得到了民眾的支持。他又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能調(diào)動民眾的巨大潛力,而民眾的力量勝過天時與地利。荀子也高度肯定民眾力量在政治中的作用,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钡搅颂拼?,這個比喻成了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們念念不忘的政治格言。所有這些話,都反映了古人對民眾力量的高度重視,而民本之所以重民意,根基之一就在于此。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精髓,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活中曾發(fā)揮過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今天,這種思想仍然具有積極價值,值得吸收和借鑒。
民本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最好以民主作參照來理解。應該看到,民本還不是現(xiàn)代的民主。兩者的差異,關(guān)鍵點在于:民本是君主和官員“為民作主”,而民主則主張“以民為主”。直白點說,君主、官員像父母善待子女那樣善待百姓,但如果手里的權(quán)力不是由百姓賦予的,這種政治仍然是民本;只有政治權(quán)力為民所有,百姓通過特定的程序把政治權(quán)力委托給施政者,并且能夠?qū)κ┱呒右杂行е萍s、監(jiān)督,這種政治才是民主。中國古人雖然講民利、民意,但沒有確立起一套真正能夠?qū)崿F(xiàn)民利、表達民意的法律和制度。這是我們今天繼承、借鑒民本思想時要注意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民本與民主確有重要的共同之處。我們所主張的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民主,而社會主義民主強調(diào)人民群眾的利益至高無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或歸宿?!皺?quán)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社會主義民主超越資本主義民主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所以,在民利為上這一點上,民本思想與社會主義民主是一致的,都體現(xiàn)了崇高的道德追求。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核心,其中當然包含著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時刻傾聽他們的呼聲這層意思。因此,在重視民意這一點上,民本思想與社會主義民主也是一致的。
總之,社會主義民主是對民本的揚棄與發(fā)展,而不是單純的否定或拋棄。對豐富的傳統(tǒng)民本思想有所了解、借鑒和汲取,將有助于我們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追求,深化對政治問題的認識,從而為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寶貴的思想養(yǎng)分。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