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陸軍航空兵組建于1986年,其前身為印度空軍直升機部隊。20世紀80年代,許多印度陸軍將領通過研究越南戰(zhàn)爭、蘇聯入侵阿富汗等世界局部戰(zhàn)爭中發(fā)達國家陸航部隊的使用經驗,以及對現代陸軍力量構成發(fā)展趨勢的認識,紛紛強烈呼吁將在印度空軍控制指揮下的直升機部隊劃歸陸軍,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隸屬印度陸軍的陸航兵種。經過軍隊最高層協(xié)調,出臺了印度《陸空軍聯合指導意見》。根據該《指導意見》,空軍擁有的5噸級以下直升機及人員編制交陸軍管理、指揮。1986年11月1日,印度陸軍航空兵部隊宣布正式成立。印度陸航部隊建立之初隸屬印度陸軍司令部步兵處,后改為由陸軍第一副參謀長直接領導。1991年,印度陸軍司令部設立陸航處,隨后在各軍區(qū)設立陸航室,并在軍、師兩級野戰(zhàn)部隊增設陸航中(分)隊,健全了陸軍航空兵的編制體制,從而名副其實地成為印度陸軍的一個兵種。
前期發(fā)展
印度陸航部隊組建初期擁有直升機200多架,其中大部分是“獵豹”與“印度豹”(印度引進法國“云雀”Ⅲ及“美洲駝”型直升機技術的國產型號)等輕型偵察與監(jiān)視直升機。其編制仍然基本采用印度空軍的“中隊-分隊”結構,最大建制單位為中隊,各中隊下轄若干分隊。分隊為基本作戰(zhàn)單位,中隊所轄分隊數量不固定,主要根據各軍區(qū)或各軍的作戰(zhàn)任務確定。中隊通常編制為480人,裝備包括15架直升機、4輛導航車、50多輛其他保障車輛。分隊編制140人,裝備5架直升機、1輛導航車、16輛其他保障車輛。中隊長和分隊長軍銜分別為上校和中校。
印度陸航部隊建立后被賦予的主要任務包括戰(zhàn)場偵察、運輸及戰(zhàn)場近距火力支援等。由于在成軍后很長一段時間其主要裝備都是“獵豹”和“印度豹”等輕型直升機,因而戰(zhàn)場偵察實際上成為這段時間印度陸航部隊的最主要工作。起初是在戰(zhàn)區(qū)為炮兵偵察擬摧毀、壓制或封鎖的目標,觀察炮兵發(fā)射陣地與地形,為炮兵提供測地所需要的資料以及為炮兵指示目標和校正射擊諸元等。其后,隨著印度陸軍對戰(zhàn)場情報需求的增加,偵察范圍擴展至整個地面戰(zhàn)場:包括查明戰(zhàn)區(qū)地形以及敵方戰(zhàn)斗部署、據點分布、間隙地、火力配系、障礙物設置、敵方防御縱深及兵力配置、監(jiān)視敵人活動,判斷敵情變化等。20世紀90年代后期發(fā)生的印巴邊境沖突期間,由于沖突地帶地形極其復雜,使用偵察直升機從空中對巴方軍事部署及動態(tài)進行縱深俯視偵察、監(jiān)視,以及為印度地面炮兵進行目標指示和校正射擊諸元的作用尤其重要。戰(zhàn)區(qū)的印度陸軍指揮官還經常乘座直升機對作戰(zhàn)地域進行觀察和在空中從事作戰(zhàn)指揮,使印度軍隊深感受益。
在運輸任務方面,印度陸軍航空兵初期較多擔負的是陸軍要員的空運和通信保障任務。在陸續(xù)引進部分俄制米-8、米-17和米-26等運輸型直升機后,印度陸軍航空兵開始執(zhí)行作戰(zhàn)人員及軍事物資的運輸任務。印軍對國外陸航部隊在現代局部戰(zhàn)爭中廣泛運用機降作戰(zhàn)這一新穎的作戰(zhàn)樣式具有濃厚興趣,一些印度陸軍將領認為,直升機機降作戰(zhàn)將是今后現代陸軍作戰(zhàn)的重要作戰(zhàn)樣式,可對敵后方進行隱蔽滲透、搶占重要地帶、牽制敵軍行動等。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印度各軍區(qū)陸航室紛紛對實施直升機機降作戰(zhàn)方式進行探索和實踐,并組織所屬部隊進行直升機機降訓練及作戰(zhàn)演習,進而形成營級規(guī)模的機降作戰(zhàn)能力。但由于大中型直升機裝備仍然由印度空軍控制指揮,因而在使用上往往需要陸航部隊與空軍進行協(xié)調,使陸航部隊深感多有不便。
在戰(zhàn)場近距火力支援任務方面,印軍認為,在現代戰(zhàn)場使用武裝直升機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彈、航炮等近距火力,可從空中有效打擊敵展開部隊、坦克裝甲車輛及孤立據點,彌補地面炮兵的不足。因此,建立陸軍所屬的空中機動打擊兵力實際上是其成立陸航部隊的主要初衷之一。但由于印度陸航部隊組建后較長一段時間內作為主力裝備的“印度豹”和“獵豹”等輕型直升機,無論武器攜帶能力還是防護能力均相當有限,除較多用于戰(zhàn)術訓練外,并沒有太大實用價值。有鑒于此,印度陸航部隊利用陸軍預算采購了兩個中隊的俄制米-24武裝直升機出口型米-25、改進型米-35。只是這批重裝備同樣被以執(zhí)行先前的《陸空軍聯合指導意見》為由,長期控制在印度空軍手中。盡管它們根據陸軍的要求運作,但由于不同軍種間在裝備管理、維護體制乃至指揮、通信系統(tǒng)等多方面有很大差異,因而導致印度陸航部隊常常無法使這些裝備在訓練甚至實戰(zhàn)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zhàn)爭對印度國防戰(zhàn)略及裝備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美軍在戰(zhàn)爭中大規(guī)模投入陸航兵力裝備,給印度陸軍高層留下深刻印象。通過深入研討海灣戰(zhàn)爭美軍對陸航部隊的運用經驗,印度陸軍高層指出,作為一個軍事大國,印度陸航部隊直升機裝備數量明顯不足,按85萬陸軍人數計算,平均每萬名陸軍人員僅擁有3架直升機,武裝直升機數量尤其不足,甚至于每個軍區(qū)平均不到1個中隊。印度陸地邊境地形復雜、環(huán)境惡劣,而直升機受復雜地形地物影響較小,尤其適合用于印度邊境作戰(zhàn)。因此,印度陸軍制訂了為期15年的《陸軍航空部隊計劃》,決定增加直升機裝備數量,并對武裝型、運輸型、戰(zhàn)勤型直升機的機型結構進行優(yōu)化,使配套更加合理;計劃到2000年使直升機裝備數量達到350架,并在2000年后購買一定數量的國外先進武裝直升機,同時推進國產武裝直升機的研制。
2000年5月,印度與俄羅斯簽訂了進口40架米-17M型多用途運輸直升機的合同,總價值1.7億美元。經過改進的米-17M型直升機與印度現役的米-17直升機相比,發(fā)動機性能更好,并且可攜帶強大火力,從而有助于提高其在喜馬拉雅山脈地區(qū)的作戰(zhàn)能力。2001年4月,印度政府批準了未來3年內耗資2.5億美元改造直升機裝備的計劃。該項計劃包括對印度現役的“獵豹”、米-8、米-17等直升機進行改進,以及研發(fā)ALH國產先進輕型直升機。其中,ALH先進輕型直升機是印度與德國MBB公司達成引進生產先進輕型直升機的協(xié)議,由MBB公司提供技術,印度斯坦航空公司進行仿制生產。首個 ALH輕型多用途直升機中隊于2002年加入印度陸軍航空兵部隊,其飛行速度快、機動性強,可遂行反坦克、對地攻擊以及偵察巡邏等任務。印度陸航計劃通過采購125架運輸型和攻擊型ALH先進輕型直升機,組建6個ALH輕型直升機中隊。這一時期,印度陸軍航空兵的規(guī)模和裝備水平有明顯提高,兵力結構日趨合理。而根據《陸軍航空部隊計劃》,印度接下來還將在集團軍組建航空旅,以建立擁有攻擊直升機、偵察直升機和特種作戰(zhàn)直升機等多種機型的空中打擊部隊。endprint
主要裝備
印度陸軍航空兵建立后較長一段時間,都是以“獵豹”與“印度豹”輕型直升機為主要裝備。其中,“獵豹”直升機是印度引進法國“云雀”Ⅲ型直升機技術的國產型。“云雀”Ⅲ直升機是法國航空航天公司(現歐洲直升機公司法國分公司)在“云雀”Ⅱ的基礎上研制的輕型多用途直升機,有SA316和SA319B兩個系列。前者于1959年2月首飛成功,1961年投入批量生產,1970年開始換裝“阿都斯特”ⅢB渦軸機,改稱SA316B。法國于20世紀60年代向印度提供該型直升機,印度引進后命名為“獵豹”直升機,先后生產300多架,廣泛裝備于印度三軍。該機機長12.84米(含旋翼和尾槳),機寬 (槳葉折疊)2.6米,機高3米,旋翼直徑11.02米,座艙可容納7人(含1名駕駛員),前排3個座椅,后排4個折疊座椅;空重1134千克,起飛重量2100千克,巡航速度195千米/時,最大平飛速度220千米/時,爬升率4.5米/秒(海平面) ,實用升限4000米,懸停高度(有地效)2250米,最大航程480千米。該機軍用型可安裝7.62毫米機槍或20毫米機炮,外掛4枚AS11或2枚AS12線導反坦克導彈,用以攻擊坦克或其他地面目標,但基本無防護能力。
“印度豹”是印度引進法制SA315B“美洲駝”技術生產的輕型直升機。1968年年末,原法國航空航天公司為滿足印度武裝力量的要求開始設計,原型機于1969年3月17日首次試飛,1970年9月30日獲得法國型號合格證。“美洲駝”綜合了“云雀”Ⅱ和“云雀”Ⅲ的特點,機體結構采用與“云雀”Ⅱ相同的設計,但有所加強,發(fā)動機和旋翼系統(tǒng)則與“云雀”Ⅲ相同。該型機非常適用于在高原山地從事吊掛和人員運輸任務,1969年在喜馬拉雅山進行飛行表演時,載2名乘員和140千克燃油從7500米高山上實現了起飛和著陸,1972年創(chuàng)造了12442米直升機絕對飛行高度記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購買了“美洲駝”的生產專利,改名為“印度豹”,生產數量超過150架?!坝《缺敝鄙龣C機身前部為輕金屬框架的玻璃座艙,座艙內共有5個座位,駕駛員和1名乘客并排在前,另3名乘客在后排,配備有可吊掛1130千克貨物的外部吊掛設備。其動力裝置為1臺“阿都斯特”ⅢB渦軸發(fā)動機,功率640千瓦(870軸馬力),旋翼系統(tǒng)為3片全金屬全鉸接式旋翼,旋翼直徑11.02米,尾槳直徑1.91米,機長12.91米,機身長10.26米,機高3.09米,空重1021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950千克、最大帶外掛貨物起飛重量2300千克;最大巡航速度192千米/時,最大飛行速度290千米/時,爬升率(海平面)5.5米/秒,實用升限5400米,懸停高度(有地效)2950米,最大航程515千米 。該機可執(zhí)行空中偵察、聯絡、要員運輸、救護、訓練等多種任務,作為救護機可安放兩副擔架和乘坐1名醫(yī)務人員。
米-8為前蘇聯米里設計局(現為俄羅斯米里莫斯科直升機廠股份公司)于20世紀60年代研制生產的雙發(fā)單漿中型運輸直升機,也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通用直升機,北約綽號“河馬”。米-8機身結構為傳統(tǒng)的全金屬截面半硬殼短艙加尾梁式結構,機身前部為駕駛艙,駕駛艙可容納正、副駕駛員和隨機機械師,駕駛室后面是客/貨艙。其動力裝置為2臺功率1266千瓦(1723軸馬力)的TB2-117渦軸發(fā)動機,5片金屬槳葉旋翼。該型機機長(旋翼尾槳旋轉)25.33米,機身長(不含尾槳) 18.17米,機身寬2.5米,機高(含尾槳)5.54米,機艙容積23立方米,空重7260千克,最大有效載重4000千克(內部)/3000千克(外部),正常起飛重量111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20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海平面)250千米/時,實用升限4500米,航程570千米,帶輔助燃油985千米。可載運24~28名武裝士兵,執(zhí)行救護任務時機艙內可裝12副擔架和1副醫(yī)務人員使用的折疊座椅及供救護傷員使用的氧氣設備等。米-8武裝型可在機身兩側加掛火箭彈發(fā)射器、12.7毫米機槍和4枚AT-2、AT-3反坦克導彈。米-17是米-8的改進型,外觀與前者幾乎相同,但換裝了功率為1453千瓦(1977軸馬力)的TV3-117渦軸發(fā)動機、先進的航電系統(tǒng)與其他設備,并采用復合材料槳葉以及尾槳改作X形等,性能有很大提高。
米-26是前蘇聯/俄羅斯米里設計局于20世紀70年代研制生產的雙發(fā)多用途重型運輸直升機,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機,北約綽號“光環(huán)”。該型機采用全金屬鉚接的半硬殼式吊艙尾梁結構,前部為4人空勤組的駕駛艙,后面是貨艙,機身下部為不可收放前三點輪式起落架。米-26機身長33.727米,旋翼直徑32米,尾漿直徑7.61米,機高8.145米,貨艙容積121立方米;空重28200千克,最大有效載荷20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56000千克。動力裝置為2臺功率8875千瓦(11394軸馬力)的D-136渦輪軸發(fā)動機,旋翼系統(tǒng)為8片鉸接式旋翼,槳轂為鈦合金制成;巡航速度255千米/時,最大平飛速度295千米/時,實用升限4600米,懸停高度(無地效)1800米,航程800千米。米-26的貨艙可裝運2輛步兵戰(zhàn)車或3輛反坦克炮運載車或20噸的標準集裝箱,相當于美國洛克希德公司C-130“大力神”的載荷能力,如用于人員運輸可容納1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或60張擔架床及4~5名醫(yī)護人員。貨艙頂部裝有導軌并配有兩個電動絞車,起吊質量為5噸。后艙門備有折疊式裝卸跳板,可供人員、車輛快速出入。
米-24是前蘇聯米里直升機設計局設計的蘇聯第一代專用武裝直升機,北約綽號是“雌鹿”。該機于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研制,1971年定型,1972年底完成試飛并投入批生產,1973年正式開始裝備部隊使用。米-24先后發(fā)展了A、B、C、D、E、F、W等多種型號。米-24機身采用全金屬半硬殼式結構,旋翼系統(tǒng)為單旋翼帶尾槳,駕駛艙為前后串列式布局,采用平直防彈風擋玻璃,重要部位裝有防護裝甲。旋翼系統(tǒng)在米-8直升機的部件基礎上發(fā)展而來,采用5片槳葉,等弦長翼弦。米-24延續(xù)了米-8的寬大機身,機身后部有可載8名步兵的運兵艙,這是該機與西方武裝直升機的顯著差異。其配備有強大的火力系統(tǒng),機頭下方裝有1挺12.7毫米四管“卡特林”機槍,機身兩側的全金屬懸臂式梯形短翼掛架各有3個武器掛點,可掛4枚AT-2B“蠅拍”或AT-6“螺旋”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UV-32-57火箭發(fā)射器、1500千克化學或常規(guī)炸彈以及其他武器。米-24機長17.50米,機身寬1.7米,高5.5米,旋翼直徑17米,尾槳直徑3.9米,短翼翼展6.6米,空重7000千克,最大有效載重4000千克,起飛重量10500千克,動力裝置為2臺單臺最大功率為1638千瓦(2230軸馬力)的TV3-117渦輪軸發(fā)動機,巡航速度250千米/時,最大平飛速度340千米/時,作戰(zhàn)半徑310千米/時。米-24在戰(zhàn)場上的主要任務是近距攻擊、消滅敵方各種地面目標,為己方地面部隊提供火力支援,開辟前進通道,清除敵防空火力和各種障礙以及壓制空降區(qū)敵地面部隊等。米-24裝備蘇軍后,在阿富汗戰(zhàn)爭期間發(fā)揮了突出作用。該型武裝直升機除裝備蘇軍外,大量出口到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古巴、印度、伊拉克、利比亞、尼加拉瓜、越南、也門等許多國家,作為第一代專用型武裝直升機參與了超過30場世界局部戰(zhàn)爭和武裝沖突。印度軍隊在上世紀先后購入了一定數量米-24D的出口型米-25以及米-24W的出口型米-35。進入21世紀后,印度在以色列IAI公司塔曼分部幫助下,對上述俄制武裝直升機進行了包括前視紅外探測系統(tǒng)、CCD攝像機、激光測距儀、自動跟蹤系統(tǒng)進行了技術升級,使其綜合作戰(zhàn)能力有進一步提高。endprint
ALH“北極星”先進輕型直升機是印度于20世紀70年代為替代現役的“獵豹”/“印度豹”直升機開始實施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項目。1984年7月,印度政府與原德國MBB公司簽訂研制先進輕型直升機的合同,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和MBB公司聯合研制。根據協(xié)議,MBB負責ALH機體、傳動系統(tǒng)和旋翼系統(tǒng)的設計,發(fā)動機則選擇了透博梅卡公司TM333渦軸發(fā)動機。1992年8月30日,ALH首架原型機試飛成功,1997年開始生產。
ALH“北極星”為4~5.5噸級單旋翼帶尾槳雙發(fā)多用途輕型直升機,主要用于印度陸、海、空三軍的通信聯絡、人員運輸、陸上和海上偵察、運送傷員、救援、運貨和作戰(zhàn)訓練。ALH機身長13.43米,機高(至槳轂頂部)3.93米,旋翼直徑13.2米,尾槳直徑2.55米,貨艙容積2.16立方米,空重245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4000千克,最大巡航速度245千米/時,最大平飛速度290千米/時,最大爬升率12米/秒,實用升限6000米,懸停高度(有地效)>3000米,航程800千米。ALH機身采用金屬和復合材料吊艙和尾梁式結構,駕駛艙使用凱夫拉/碳纖維材料,機身夾板和尾梁前段采用鋁合金材料,座艙可容納12名乘客。旋翼系統(tǒng)為4片槳葉的無鉸旋翼,槳葉為碳纖維增強塑料/玻璃纖維增強塑料。陸軍和空軍型可攜帶8枚反坦克制導導彈,4具68毫米或70毫米火箭發(fā)射管或4枚空空導彈,并可在機身下安裝20毫米機炮炮塔或吊掛運輸地雷。陸軍/空軍型ALH裝滑橇式起落架、抗彈抗墜毀油箱和紅外設備,具有夜間攻擊能力。
ALH在研發(fā)期間進行了條件苛刻的高溫高原試飛,在高原地帶(海拔6000米以上)和熱帶地區(qū)(45℃)總試飛時間約1500小時,表明該機具有出色的的高空飛行能力,可將人員運至海拔6000米的高原,印度陸軍對ALH的性能頗為滿意。該機可執(zhí)行攻擊、后勤支持、部隊運輸訓練等多種任務,印度陸軍計劃通過采購125架運輸型和攻擊型“先進輕型直升機”,組建世界上最大的先進多用途輕型直升機機隊。目前,ALH向印度三軍交付的數量已超過160架。
LCH是印度鑒于ALH“北極星”武裝型機身寬大臃腫倍受詬病而研制的最新型多用途輕型武裝直升機,也是印度首次嘗試自行研制武裝直升機。該型機于2006年開始全面研制,2008年完成設計工作。2009年,首架原型機完成制造并于當年12月24日進行了地面試車,2010年3月29日首次試飛成功。2011年6月28日,LCH技術演示原型機TD-2完成首飛。LCH與ALH“北極星”之間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例如相同的重量級別和類似的動力系統(tǒng)。因此,LCH的很多技術已在ALH“北極星”直升機上進行了飛行驗證。但LCH機身進行了全新設計,采用有裝甲防護的串列式雙人座艙,機體變窄并大量應用了復合材料,有效減輕了重量,對隱身性也有照顧。同時,對起落架和機體下部進行了加強,可在直升機以10米/秒的速度垂直墜落時保障飛行員的安全。LCH是一種專門針對在高海拔環(huán)境作戰(zhàn)而研制的直升機,具有較好的高原作戰(zhàn)性能,可在海拔3000米的場地起飛,在5000米高度使用機載武器系統(tǒng)。LCH采用的新型發(fā)動機比“北極星”所用的發(fā)動機功率大近30%,使其最大起飛重量和武器攜帶能力都有明顯提升。該機的固定武器為1門布置在機頭下方THL-20旋轉炮塔上的M621型20毫米單管機炮,機身兩側短翼下可掛載4枚空空導彈或8枚反坦克導彈以及無控火箭等。LCH直升機上裝備有完整的目標捕捉、顯示和通信系統(tǒng),可以在高海拔、復雜氣象條件下進行目標定位、通信聯絡和信號接收。同時,LCH還裝備有紅外瞄準系統(tǒng)以及瑞典薩博公司生產的電子對抗設備,具備較強的夜戰(zhàn)能力。印度研發(fā)部門認為,其綜合性能近于歐洲“虎”式武裝直升機。該機長15.8米,旋翼直徑13.3米,機高4.7米,空重2550千克,有效載荷295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5500千克;最大速度275千米/時,實用升限6400米,爬升率12米/秒,航程700千米,最大滯空時間4小時。目前,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已經獲得印度空軍65架、陸軍114架的LCH訂單,計劃2014年至2015年開始交付印度軍隊。
印度在2011年宣布將引進22架美制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該型機是美國原麥道公司研制生產的先進攻擊直升機,參加過包括海灣戰(zhàn)爭等多場局部戰(zhàn)爭,具有很強的戰(zhàn)斗、救生及生存能力。該機機身采用傳統(tǒng)的半硬殼結構,后面有垂尾和水平尾翼,旋翼系統(tǒng)為4片槳葉全鉸接式,機身前方為采用裝甲防護的縱列式座艙,并裝有目標截獲顯示系統(tǒng)和夜視設備,可在復雜氣象條件下搜索、識別與攻擊目標。機身中部兩側裝有一對小展弦比短翼,翼下各有兩個外掛點,機長(含旋翼、尾漿)17.76米,機高3.52米,旋翼直徑14.63米,空重5092千克,最大起飛重量9525千克;動力裝置為2臺通用公司T700-GE-701C渦軸發(fā)動機,單臺功率1265千瓦;該機最大平飛時速307千米,實用升限6250米,爬升率12.7米/秒,航程578千米,主要機載武器包括機頭旋轉炮塔內裝1門30毫米鏈式反坦克炮、兩側翼下4個外掛點分別可掛兩層共16枚AGM-114“海爾法”反坦克導彈或19聯裝火箭發(fā)射器。AH-64D又稱“長弓阿帕奇”,裝有APG-78“長弓”毫米波雷達,該雷達具有成像和目標識別能力,同時升級了發(fā)動機、航電飛控、通信導航系統(tǒng)及座艙界面等、可攜帶使用AGM-114L主動毫米波末制導反坦克導彈。
2012年11月,據一名不愿公開姓名的印度官員透露,在運輸直升機的招標活動中,印度可能不再傾向于選擇俄羅斯生產的米-26直升機,而是打算向美國波音公司訂購15架CH-47F“支努干”直升機。該機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裝備美軍,后發(fā)展出A、B、C、D、E、F等一系列改進型號。最新型CH-47F換裝了功率更大的發(fā)動機、傳動裝置、螺旋槳葉以及座艙操縱、顯示系統(tǒng)等,能夠在高空運送更多的貨物,并且能夠與其他平臺共享信息,進入21世后仍為美軍運輸直升機的主力。該機采用雙旋翼縱列式設計,機身為正方形截面半硬殼式結構。其機身長15.54米,寬3.78米,機高 5.68米,動力裝置為2臺2796千瓦T55-L-11A渦軸發(fā)動機;空重 10500千克,內部有效載荷 6512千克,最大吊掛載荷 10627千克,最大平飛速度280千米/時,爬升率 6.77米/秒,任務半徑 650千米,轉場航程 2059千米。該機適應性強,具有全天候飛行能力,可在惡劣的高溫、高原氣候條件下執(zhí)行任務,并具有一定的抗毀傷能力,可運載33~35名武裝士兵,或運載1個炮兵排,可吊運火炮等大型裝備,并可進行空中加油,具有遠程支援能力。部分型號機身上半部分為水密隔艙式,可在水上起降。endprint
從上述裝備性能來看,印度由于擁有比較有利的外部采購條件,其直升機裝備正逐漸進入世界先進水平,并呈現出包括歐式(包括本土引進歐洲直升機技術生產)、俄式及美式并存的多樣化、多品種格局,這對于印度廣泛接觸和吸取來自不同方面的先進技術固然有有利的一面。但由于歐、俄、美在技術標準、機載武器系統(tǒng)乃至零部件等各方面都全然不同,這種裝備技術來源的多樣化對后勤保障帶來的不利也是可想而知的。
發(fā)展新階段
經過20多年的持續(xù)建設,印度陸軍航空兵無疑已經取得了較大發(fā)展,但與印度陸軍高層的期望仍然存在很大距離。進入21世紀后,盡管印度陸軍航空兵裝備的直升機在數量方面居三軍之首,然而在其直接控制下的裝備仍然是大約250架輕型通用或偵察直升機,其中大部分是老舊的“獵豹”和“印度豹”。這些直升機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零部件接近臨界狀態(tài),維持其正常運轉變得越來越困難,而陸航部隊先前計劃裝備的120多架ALH“北極星”先進輕型直升機也因故被推遲。印度陸軍高層將影響和局限印度陸軍航空兵作戰(zhàn)能力進步的主要原因歸結于來自印度空軍的阻力。長期以來,印度空軍一直以1986年的印度《陸空軍聯合指導意見》規(guī)定陸軍可以擁有5噸級以下直升機為由,竭力限制印度陸軍航空兵的裝備發(fā)展。印度空軍聲稱,“空中裝備”屬于“稀缺資源”,這些裝備應當由更加擅長空中作戰(zhàn)和具備“空中意識”的部隊掌握。印度空軍認為,在今后的戰(zhàn)爭中空軍將發(fā)揮決定性作用而非從屬地位,因而其戰(zhàn)力建設需要同時兼顧戰(zhàn)時奪取“完全的空中優(yōu)勢”和在地面戰(zhàn)之前發(fā)動“空中打擊”的作戰(zhàn)能力。在戰(zhàn)斗機價格日益昂貴、防空武器打擊距離和精確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近距離空中支援的價值令人懷疑??紤]到現代戰(zhàn)爭中飛機執(zhí)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所面臨的威脅不斷增加,今后陸軍就應該更多地接受空軍所采用的戰(zhàn)場遮斷戰(zhàn)術,而減少對近距離空中支援的要求。
2010年,印度空軍仍主導了3項直升機的招標活動,計劃在今后幾年內分別采購22架攻擊直升機、15架重型運輸直升機和197架輕型通用直升機,總金額超過25億美元。同時宣布,攻擊直升機的未來采購數量將會達到44架甚至更多。經過對參與競標的俄制米-28N“浩劫”與AH-64D“阿帕奇”進行比較測試, 2011年11月,印度宣布確定后者為印度即將裝備的攻擊直升機。但印度空軍一如既往地決意要把這批裝備抓在手中,印度空軍參謀長納亞克·布朗上將給出的理由是:“對于某些空中作戰(zhàn)任務來說,‘長弓阿帕奇是至關重要的”。其他印度空軍高官則聲稱,在未來戰(zhàn)爭中應該充分集中、有效發(fā)揮各種戰(zhàn)略資源的效能,在最少消耗的情況下打贏戰(zhàn)爭。空軍基于超強的機動性和快速反應的能力,應該擁有所有空中、空間戰(zhàn)略資源的控制權。因此,印度空軍明確反對陸軍航空兵的進一步發(fā)展,認為此舉可能對空軍的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
印度陸軍高官則對上述言論進行了駁斥。印度陸軍認為,陸軍航空兵作為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zhàn)的一支低空戰(zhàn)斗力量,只有與地面作戰(zhàn)部隊協(xié)調一致地行動,才有利于發(fā)揮其最大的戰(zhàn)斗效能。只有陸軍自己管控重型武裝直升機和大型運輸直升機,才能有助于實施空地一體作戰(zhàn)協(xié)同。現代戰(zhàn)爭要求印度陸軍參加作戰(zhàn)的節(jié)奏更快、流動性更強,進攻方向轉換的速度更快。目前陸軍依賴地面補給基地以及以汽車運輸為主的后勤保障方式已不能滿足此類作戰(zhàn)的需要。同時,印度陸軍在中巴邊境地區(qū)作戰(zhàn),也需要大型運輸直升機提供快速后勤保障。在以往的邊境作戰(zhàn)中,曾有大批后勤物資被滯留在后方平原上的補給基地。盡管印度空軍也組織實施了空投行動,但至多只有10%的物資被投送到前方士兵手中。今后必須將印度陸軍航空兵及空軍的重型運輸直升機力量集成為一體化后勤保障體系。
在現代戰(zhàn)爭中,在決定性的時間和地點贏得短時間的局部空中優(yōu)勢是成功實施地面作戰(zhàn)行動的必要條件。印度空軍可以繼續(xù)扮演更大的“戰(zhàn)略性角色”,而“戰(zhàn)術性角色”應當屬于陸軍。此前,由于空軍對武裝直升機等機型的掌控已經一再導致陸軍在需要時很難及時得到直升機支援。印度陸軍航空兵退役司令帕瓦爾中將并對空軍官員的言論進行了嘲諷:“世界各國的陸軍都配備武裝直升機部隊,印度采取類似的措施有助于提升國家整體武裝力量。印度空軍總想把一切能飛的玩意全霸在自己手里,簡直就像二戰(zhàn)中的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一樣?!薄罢f到能飛的東西,空軍是不是想把海軍的航空母艦也抓到手里”。印度陸軍認為,只有讓陸軍自己管控重型武裝直升機和大型運輸直升機才能實施空地一體協(xié)同作戰(zhàn)??紤]到軍事技術進步引起的現代戰(zhàn)場環(huán)境變化,印度陸軍航空兵必須進一步擴充裝備來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以實現戰(zhàn)術作戰(zhàn)區(qū)空中與地面力量的一體化綜合利用。
2012年10月,印度國防部批準陸軍航空兵部隊擁有武裝直升機,同時將原屬于空軍的米-17中型運輸直升機、米-26機隊以及正在裝備的15架波音CH-47F“支努干”直升機交陸軍航空兵。此外,還有大約600名軍官和3處訓練設施也將撥給陸軍航空兵。似乎是為了安撫印度空軍,國防部同意空軍繼續(xù)使用兩個中隊的老舊俄制米-25/35武裝直升機,直至這些裝備退役,從而對印度空軍與陸軍二十年多來的爭執(zhí)做出了最終裁決。國防部的這一決定對陸軍和陸軍航空部隊無疑是一個大好消息。前陸軍航空兵領導人B·S·帕瓦爾中將稱:“把武裝直升機給予陸軍航空兵是一項極好的舉措,這將顯著提高印度陸軍的作戰(zhàn)能力?!北M管印度空軍對國防部的上述決定仍然持消極態(tài)度,但已經不可能改變大勢。有消息人士稱,赴美接受AH-64D直升機駕駛培訓的人選將肯定來自印度陸軍而非空軍,這意味著今后印度空軍即使仍想截留這批裝備,也沒有合適的人手操作使用。
印度陸軍為操控和維護新增的裝備,緊急決定在2012年年底前擴充1萬名陸軍航空兵員。擴充的兵員中,有半數是技術人員,主要從工兵部隊抽調,其余5000人則從炮兵、防空和步兵部隊中抽調。印度陸軍計劃從人力資源到培訓,以及設備與基礎設施等全面著手,以提升陸軍航空兵的整體作戰(zhàn)能力。前陸軍航空兵領導人B.S.帕瓦爾中將指出:“(此前)陸軍航空兵部隊普遍存在著臨時將就的氛圍,連營地也是臨時的,這樣是不行的。為了它的有效運作,早就應該建立一支穩(wěn)定的軍人隊伍了?!标戃姾娇毡€將建立自己的總部。按照新的發(fā)展規(guī)劃,印度陸軍航空兵將由包括偵察與監(jiān)視直升機、運輸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等多種機型組成建制,以有效執(zhí)行包括空中偵察、對地攻擊、空中運輸等各種任務?,F有的老式“獵豹”與“印度豹”直升機機群將被新一代直升機取代,武裝直升機部隊未來將裝備數量更多的輕型攻擊直升機和重型攻擊直升機。而隨著運輸直升機裝備的發(fā)展,印度陸軍還將逐步實現具有空中較大規(guī)??焖贆C動的作戰(zhàn)能力。此外,還將建立特種作戰(zhàn)航空中隊及預警直升機分隊,以為特種部隊提供專用的航空支援和發(fā)展空中預警、電子對抗等現代作戰(zhàn)能力。
印度陸航部隊有望在2022年前使武裝直升機的裝備數量超過100架,并將現有的多用途直升機裝備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以確保陸軍現有的13個軍各擁有1個武裝直升機中隊、1個偵察直升機中隊和1個戰(zhàn)場支援直升機中隊??偛课挥隈R圖拉的第1軍、安巴拉的第2軍和博帕爾的第21軍因屬于戰(zhàn)略進攻性質的“打擊部隊”,將會獲得更多的“空中裝備”。印度陸軍航空兵還計劃其6個作戰(zhàn)司令部各配備1個固定翼飛機分隊,以用于部隊及裝備的戰(zhàn)術性空運。而隨著近年來無人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印度陸軍航空兵已經開始充分意識到這種新型裝備對于現代陸軍作戰(zhàn)的重要性。利用無人機可執(zhí)行包括偵察監(jiān)視、跟蹤與定位、遠程火力引導、戰(zhàn)損評估、甚至無人化精確打擊等各種軍事任務,并在隱蔽性、生存能力和使用成本方面具有直升機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印度自上世紀90年代起陸續(xù)引進了包括“搜索者”MkⅠ型、“搜索者”MkⅡ型及“蒼鷺”等多型無人機。但由于目前印度國內在這一技術領域還比較落后,裝備數量并不大。有印度陸軍將領認為,今后陸軍將需要非常多的無人機系統(tǒng),為此應當專門制定發(fā)展和引進無人機路線圖。在實現無人機自給自足前,可先從以色列采購無人機,該國是先進無人機生產國家之一。但印度必須盡快發(fā)展這一領域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從而在未來能夠逐步滿足印度軍隊的各種任務需求。
當今局部戰(zhàn)爭表明,以直升機為主要裝備的陸航部隊對于現代陸軍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并已成為新世紀各國陸軍轉型的重點標志。許多軍事專家認為,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將是各國陸軍航空兵激增的時代,先進國家軍隊中陸航部隊的規(guī)模甚至會達到甚至超過陸軍其他部隊總量的50%。有軍事專家預計,不久的將來,就將可能出現編制體制更加合理、作戰(zhàn)功能強大、平臺性能先進、信息化程度較高的“飛行陸軍”。印度國防部在2012年10月的決定對于印度陸軍航空兵則無疑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義,使其在裝備水平、編制體制等各方面開始向發(fā)達國家軍隊看齊,標志著印度陸軍航空兵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而從規(guī)劃進度來看,僅在10年內其規(guī)模和裝備水平將會以空前迅猛的速度發(fā)展,從而成為南亞地區(qū)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軍事力量。
(編輯/弓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