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符合新課程對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它能使閱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并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快速提升,最終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一.主動感知,親近文本
曾幾何時,誦讀曾是我們古人多么平常普通的學習方式:“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一陣烏鴉噪晚風,諸生齊放好喉嚨”……調侃之間,讓我們看到古人誦讀的普及。在文本閱讀被電視網絡等大眾文化擠得沒有空間的今天,這吶喊顯得那么的凌厲悲愴而讓人醍醐灌頂。“讀的書太少了,背誦的太少了!”一時成了我們今天反思閱讀教學的一致話語。新鮮文本切近我們的生活,富有生動性和新穎性,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感官,養(yǎng)成學生對生活的敏銳性,同時容易接通學生的內心體驗而樂于主動感知。如《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敘事文章,全文以對話為主,誦讀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對話的誦讀?!吨G太宗十思疏》是篇奏疏,雖以進言為主,不事雕琢,但寫得聲情并茂,文質兼美。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仍是誦讀教學。本文誦讀的處理,關鍵在于能否讀出文章駢散結合的語言魅力和魏征忠心耿耿、犯顏直諫的精神品格。
二.反芻體悟,自我覺醒
在具體的文學鑒賞過程中,在從感性到理性、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1)涵泳法。是指讀者沉潛到作品的深處。對作品進行整體的反復的感受和體味,從而最終獲得對作品深層審美韻味的把握。涵泳法是開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觀其文領略其視覺美,口誦其聲領略其音韻美,心悟其意領略其情理美,因此其審美體驗是多維立體的。在文學鑒賞的起始階段、感性階段,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采取較靈活的方式,或閉目品味,悉心感受;或擊案嘆服,盛贊名篇;或聲情并茂,高聲吟誦,逐步進入閱讀感受階段,體驗品味階段,領悟判斷階段,鑒賞散文的意境美、細節(jié)美,鑒賞小說的情節(jié)美、環(huán)境美和人物美,都可以通過涵泳品味獲得對作品美感的把握。
(2)美讀法。就是學生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有聲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來。關鍵要做到情隨聲出,聲情并茂。學生可以通過對語音輕重、高低、長短的把握,“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葉圣陶語),傳達出作品蘊含的美感?!逗商猎律啡缧∫骨銓幹k優(yōu)美,《蜀道難》如琵琶曲般頓挫峭拔,都非常適宜于涵泳、美讀。像林覺民的《與妻書》語淺而情深的作品,更是非美讀法不足以達其意、傳其情。
三.發(fā)現創(chuàng)造,升華人性
閱讀教學中的創(chuàng)造是個體對文本九曲幽徑的探幽發(fā)微,是填補文本空白與未確定性所達到自身感受頂點的閱讀效應,是主體相應藝術感覺的參與與感應、共鳴與交流,是審美的深融境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變換角度來理解文本,每一個視角的交換都有可能引發(fā)學生獨到的發(fā)現。這樣,學生在其期待視野不斷打破又不斷的重組中,經歷種種不同的閱讀境界,體驗層層閱讀的驚喜。一篇《荷塘月色》,從心理學的角度可以感受到朱自清的孤獨悲涼;從社會學的角度,可以讀出朱自清因大革命失敗找不到出路的苦悶;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可以看出《荷塘月色》中的一種“心理騷動的性質”;從倫理學的角度,可以看出朱自清對倫理“自由”的向往——一種擺脫了作為丈夫、父親、兒子潛意識里的倫理負擔,向往情感自由的流露。在課堂上教師應提供空間:分組討論,讓學生收集資料針對某一問題進行研究性探討。在課外,讓學生自辦墻報、手抄報,增加學生創(chuàng)造的園地、共鳴的窗口。讓學生在積極的活動中展示自己。這種境界是瞬間的,因為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次創(chuàng)造;同時也是恒久的。因為生活是不止息的河,正是無止的創(chuàng)造中,人才涵養(yǎng)了情感、養(yǎng)成了個性,使自己升華、讓人生豐滿。
重視體驗閱讀,把新課程理念運用于課堂教學中。而體驗式閱讀教學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關鍵要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要讓學生自己珍視對教材,對問題等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但要真正發(fā)揮它的作用,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還需要我們在實踐當中不斷探索和思考。
葉建平,語文教師,現居廣東梅縣。責任編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