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考慮到農(nóng)村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我總是感觸頗多。要幫助農(nóng)村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我認為作為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打開窗子,把生活還給學生,讓學生的心靈融進風景里,開出寫作之花來!
如何讓農(nóng)村學生更好地在生活中累積寫作素材呢?這里,我談幾點體會:
首先,給學生一份熱情。高爾基說過:“誰要是不會愛,誰就不能理解生活?!笨梢?,只有熱愛生活,才能表現(xiàn)生活。因此,教師首先必須引導學生對生活懷著深切的熱愛,對世界充滿濃濃的熱情。讓學生愛周圍的一草一木、愛身邊的每個人、每一件物、愛生活、愛世界。學生只有擁有這樣的情感之源,才會愿意細致觀察生活、認真感悟生活、努力表達生活。比如,在課堂上,我經(jīng)常會給學生讀一些積極樂觀主題的故事,談聽故事的感受;或讓學生談愛好、說喜歡的動植物等,同學說得眉飛色舞時其他同學也必然會受到他們生活激情的感染,激起對生活的熱情。
其次,給學生一種能力。在擁有熱情的基礎上,教師更應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記錄生活→思考生活→整理歸納,這種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能力:
第一,觀察是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指導學生:1.觀察的對象、范圍包括身邊一切的人、事、物、景等萬事萬物,社會的一切。2.觀察的方法。觀察時應調動一切感覺器官,仔細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耳朵聽、用嘴巴嘗、用手等肢體觸碰、用大腦記,發(fā)揮每一個器官的作用去為觀察服務。3.觀察的注意點:觀察要細致、全面、有持續(xù)性。走馬觀花的觀察起不了任何的效果。觀察必須一絲不茍,周期可以三天、一周、甚至一個月、幾個月,力求對觀察對象有全方位、多角度的認知。比如對事的觀察可以由因到果,了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等各環(huán)節(jié),不忽略任何細節(jié);對景物的觀察可由整體到局部,細致到顏色、形狀、數(shù)量、狀態(tài)等等。
第二,觀察固然重要,記錄同樣不可忽視。觀察也許只是一時所得,若想一直保留就須借助記錄。記憶的遺忘性和排他性決定了及時記錄并保存觀察后的點滴十分必要,記錄過程即記憶過程,它有助大腦對觀察所得加深印象,對將來的寫作大有裨益。例如,我讓學生在班上選定一個你愿意觀察的同學,在一周的時間內(nèi),每天課前、課上、課后仔細觀察他(她)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各方面,并做好詳盡記錄,且每天記錄均不可重復,在這周結束時我要求學生把記錄整理并加工成一篇作文,批閱之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描寫水平較之前有了顯著提高。
第三,思考即對生活的再加工,生活因思考而多姿多彩。思考觀察內(nèi)容就是對第一手材料進行感悟、提煉、升華。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真善美、假惡丑都需要動腦思考才可以領悟參透。材料的主題、中心需要通過思考去提煉和升華,思考可以從眾多事件中發(fā)現(xiàn)要發(fā)現(xiàn)的,那些有價值的東西會因為自己的理解變成珍貴的資料。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觀察材料進行多方面、多角度、深入細致地分析、品悟,比如對人的觀察通過分析確定他(她)的主要性格;對事的觀察通過思考選擇恰當?shù)闹黝};對景的觀察通過感悟賦予它精神品格或象征意義等。
第四,整理歸納也是一項必要環(huán)節(jié)。一旦記錄增多,材料的大量、零碎、雜亂無章便會嚴重影響使用,每次都需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篩選。教師應指導學生將材料分門別類,用相應標簽標好序號整齊排列以便查詢和使用。開學之初,我會發(fā)給學生整理本,專用于記錄和整理積累的材料,學生逐步養(yǎng)成每天記錄的習慣,每周系統(tǒng)整理。
最后,給學生一些機會。教師要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融入生活的機會,在課堂內(nèi)外盡量多開展活動、布置社會實踐任務以豐富學生課余生活。課內(nèi)開展制作賀卡、小發(fā)明、手抄報、校內(nèi)寫生等活動;課外組織做家務活,如做飯、洗衣、掃除等活動;社會實踐可以組織公益活動,如發(fā)放環(huán)保傳單、宣傳保護動物、為貧困生籌款、慰問社區(qū)孤寡老人等。活動的形式應多樣化,如:朗誦、調查報告、文藝表演、體育比賽等。這些平臺的建立讓學生生活不再只有書本,讓他們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入人群,使他們更深入地認識生活、了解生活、融入生活。
將生活還給學生,給孩子一片屬于他們自己的天地,讓孩子們的心靈更緊密地融入在生活的風景里,開出更絢爛的寫作之花!
邵樹洪,教師,現(xiàn)居江蘇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