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東奎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舉足輕重。通過閱讀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與此同時,它還有一個特殊使命,那就是文化的傳承。有目共睹,許多孩子知識不少,能力無多,所見甚豐,而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了解太少。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有沒有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呢?筆者試從語文閱讀教學的角度加以粗淺的研討,拋磚引玉,以就正于方家,求教于大哲。筆者以為在閱讀教學中應高屋建瓴而又春風化雨,浸潤著人文精神,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便是人,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將人類優(yōu)秀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等教育過程,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yǎng),成為人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質。語文閱讀教學浸潤人文精神,實質上也是一種世界觀與人生觀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導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凈化靈魂,理解人生的目的與意義,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
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是研究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和落實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的確,任何時候強調語言的交際能力,特別是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正確且必要的。但用冷漠的分析取代辯證的語言感受,把語文教學形式上的任務當作根本的任務,把具有豐富思想內涵的教育當作供技術操作用的工具來看待,無疑是語文教學的退步和悲哀。比如,講古文實際上是在講中國文化,是在用文學的方式講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如果把這些東西都抽掉了,只為講字詞。而講文言,只為講古文而講古文,就會把古文講死了。
語文教學內容的貧乏和教學方法的單調,已經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影響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批評。語文教育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過一篇篇凝聚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的文字,潛移默化,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價值觀和人生觀,這種浸潤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才是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體現(xiàn),才能實現(xiàn)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而閱讀教學既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不僅具有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培養(yǎng)能力、開發(fā)智力的價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價值,蔡元培指出:“我們提倡美育,便是使人類能在音樂、雕刻、圖畫、文學里又找見他們遺失的情感……似乎覺得自身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偉大的使命。這種使命不僅僅要使人人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它同時還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還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樂趣,同時便知道了人生的可愛,人與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濃厚起來。”蔡元培在這里談的是包括閱讀在內的多種藝術形式具有的浸潤人文精神的功用。具體到語文閱讀教學來說,其基本內容是文學作品及準文學作品,而文學就是人學,即反映了人的現(xiàn)實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廣闊性、豐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響到人格的形成和包括情感、個性、氣質、心理等在內的精神世界的生長。因此,語文教育由其內容決定,要以人文精神為內核,閱讀教學更要在此過程中浸潤人文精神。
閱讀教學理念要樹立起現(xiàn)代化、民族化的大旗,前提是對漢語、對閱讀要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近年來,教學研究與教學心理學研究相結合,研究的前沿課題是探討教學過程中知識和認知技能獲得的心理機制,研究的熱點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心理學交給教師是言之有理的。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研究語文教育,當為改革深化的突破口。而文化語文學則認為,從漢語的自身特點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語感應成為當前語文教學的中心問題。語感形成的途徑包括自然習得和在校學得,而在校學得是豐富、精練、提高的有效途徑,這需要在語言實踐中積累知識和經驗,加強語言實踐和生活經驗間的聯(lián)系。
我認為,在此認知基礎上,可形成這樣的閱讀教學理念:遵循本民族語言規(guī)律,重視學生閱讀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促進學生健康個性的發(fā)展,健全人格的形成。顯然,讀者必須參與作品并體驗作品抒寫的經驗,才能真正得到新的藝術經驗和審美享受。教師應該把課文的讀者(學生)作為語文教育的主體看待,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體會課文,讓學生用自己的體驗和情感去重塑作品,把作品的不確定性和空白結構按照自己的理解組織起來,從而得出作品的意義。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幫助、啟發(fā)學生自己去把握作品,當學生的理解明顯違反作品的結構規(guī)定時,給他們指出并幫助,指導他們正確融入作品的再創(chuàng)作中去,要承認學生的每一種理解都是對作品意義的創(chuàng)造和豐富。教師可以用自己的認識去點撥引導學生,但不應越俎代庖,用自己的認識去代替學生的認識。應當使學生明白,理解作品并不是去尋找作品固有的一個標準意義或作者放進作品里的意義,而是要找到問題并做出自己的回答。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以這種方式讓人文精神浸潤進去,含融其中;讓審美能力得到有機訓練,逐步提高。長此以往,語文閱讀教學的前景才會廣闊,效果才會顯著。
(作者單位:河南省永城市實驗高級中學)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