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 朱愛國
摘 要:對安徽省船舶檢驗局承擔的四萬噸級散貨船船舶檢驗技術對策研究項目的前期準備及具體實施情況進行了介紹,根據項目實施情況結合安徽民營造船現(xiàn)狀,提出了船舶建造檢驗質量控制措施。為安徽地方船檢在新特異大型船舶建造檢驗質量控制方面積累了經驗,同時為普通船舶建造檢驗質量控制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船舶 建造檢驗技術 質量控制
船型介紹
四萬噸近海散貨船按國內近海、B級冰區(qū)航行船舶設計,為鋼質全電焊船,單殼,雙底,設有底邊艙、頂邊艙;方型尾、前傾式艏柱帶球鼻線型。是單機、單槳、單舵、柴油機驅動的艉機型船舶。該船總長189.23m,兩柱間長180.00m,型寬30.00m,型深15.20m,最大設計吃水10.80m,載重量10.80m吃水時為40247.6噸,航速12.5kn,主機功率6480kw,續(xù)航力7200海里。
四萬噸船檢驗技術研究的背景
安徽省船舶工業(yè)近幾年在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取得快速發(fā)展,目前安徽已成為全國內河造船重點地區(qū)之一,年造船能力達360萬噸,但建造的船舶大多是內河普通貨船,科技含量不高、環(huán)保標準低、能耗大,制約了其在造船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同時,航運公司在發(fā)展運力時,受船舶規(guī)模經濟效應的影響,大船與小船所用的船員人數(shù)相當,單位運力的船舶造價、動力裝置油耗均相應降低,意味著降低了航運成本。因此,船舶大型化、智能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隨著水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yè)轉移政策的落實,省內外用船單位越來越看好安徽省沿江的造船環(huán)境,紛紛來安徽省沿江投資造船。民營企業(yè)單船建造規(guī)模越來越大,從開始建造5000噸級近海散貨船,逐步發(fā)展到40000噸級。這是安徽省船舶工業(yè)發(fā)展的重大機遇,同時也是安徽船檢所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
高水準的船檢隊伍一直以航運市場發(fā)展為導向,致力于船舶大型化的檢驗服務。近年來,中國船級社(CCS)通過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集政策與資源的優(yōu)勢,確保了船舶檢驗品質,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而各省法定檢驗機構受政策和技術能力的制約,在船長超過150米的船舶檢驗問題上舉步維艱,成為難以逾越的一道坎。目前,全國法定檢驗機構僅少數(shù)地方船檢實施過船長150米以上的船舶建造檢驗,勇于開拓的舉措為其造船業(yè)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造船市場中站穩(wěn)了腳跟。而安徽省地方船檢在這方面還是空白,想借助四萬噸散貨船建造檢驗項目在這一領域尋求突破。
四萬噸船檢驗技術研究的措施
1、船舶設計圖紙的質量控制
對設計單位的軟硬件配備,設計能力及資歷進行評估。
匯集全省船檢系統(tǒng)專業(yè)人才隊伍,對四萬噸級近海散貨船設計圖紙集中會審。嚴格按照初審復審的質量管理體系進行審查。
對圖紙審核中的難點,如運用COMPASS軟件系統(tǒng)和有限元法(FEA,F(xiàn)inite Element Analysis)全面計算和分析船舶結構、船舶軸系、船舶電氣等在設計中的技術問題。我們嘗試采取以“請進來,走出去”的工作思路,打造開放式船檢。派出骨干驗船師前往設計單位提前熟悉運用COMPASS軟件系統(tǒng)和有限元法分析軟件,直接與設計人員面對面交流,了解該船的設計思路和船舶特性,為高效快捷準確的審查圖紙打下了基礎。同時,我們邀請江蘇科技大學專家團隊對該船的結構強度進行校核。確保設計圖紙滿足規(guī)范要求。
2、船舶建造檢驗質量控制
2.1單船適檢評估
對安徽恒順方舟船廠是否具備大型船舶建造能力進行了評估。主要包括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硬件主要指船廠的生產條件,如起吊能力、船臺承壓抗變形能力、焊接設備、裝配精度控制等相關設備的配備。為此船廠配備了兩臺數(shù)控切割機、六臺平均起重能力為100噸的固定起吊設備、肋骨冷彎機及150噸平臺小車等設備。軟件方面主要指技術能力,船廠專門成立項目組,配備六位高級專業(yè)技術人員。通過船廠自身船舶建造配套設施的配備及質量控制管理措施的完備,以及科研設計院所的技術支持,恒順方舟船廠已具備建造四萬噸散貨船的必要條件。
2.2船舶生產施工設計
安徽省地方船檢目前受理建造檢驗船舶,首艘采用生產設計施工圖紙建造的大型船舶,做到了從放樣下料到裝配焊接控制及管路電纜等一系列設備零件裝配,全船按照生產設計圖分段建造舾裝,達到國內民營船廠同類型船舶建造先進水平。
2.3船舶焊接工藝試驗評定
由于該船單船規(guī)模大,使用材料種類多,裝焊工藝要求高。因此對船廠施工人員的裝焊水平及船廠質檢人員的管理水平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該船在做工藝試驗評定時,要求試驗的試塊覆蓋該船所有典型結構節(jié)點,且參加試驗焊接的焊工必須是在實船上對應位置焊接的焊工。這樣,該船的焊接工藝試驗評定結果才有參考價值。
2.4船舶建造材料使用控制
由于該船共分為89個分段建造,使用材料種類多,生產施工下料構件零件標號數(shù)量多,為防止材料用混。我們要求船廠劃定專門的場地作為堆場,對不同的板材用不同的顏色著色分類。要求質檢人員對進廠板材的鋼印進行拓印,核對鋼印編號與材料質保書的一致性,保證材料使用的準確性。同時要求數(shù)控下料人員及時與船廠質檢員溝通,保證下料構件對應施工圖中的零件標號應與所使用板材的鋼印對應,并登記在冊。做到每塊板材使用具有可追溯性。最后,驗船師用檢測儀器對分段建造材料進行不定期抽檢,嚴格控制材料的使用。
2.5船舶建造裝配質量控制
由于大型散貨船分段建造所劃分的分段數(shù)量多,對分段合攏的裝配工藝要求高。為了控制裝配質量,控制船舶變形量,我們重點對船臺的抗壓能力,船臺中心線的定位及船臺水平度進行了嚴格把關。同時對基準分段上船臺的定位精度進行了嚴格控制,為后續(xù)分段吊裝大合攏裝配打下了堅實基礎。
2.6船舶建造焊接質量控制
由于大型船舶對焊接工藝要求高,所以我們重點對焊接人員的施焊行為進行嚴格管理。首先,驗船師不定期對現(xiàn)場施焊人員持證上崗情況進行現(xiàn)場抽查。焊接重要部位的焊工上崗證與焊接普通部位焊工的上崗證進行區(qū)分,如重要部位焊工證為紅色,則普通部位焊工上崗證為黃色,便于現(xiàn)場管理和抽查。每道大合攏焊縫實名登記負責制,責任到人,做到焊接質量控制具有可追溯性。
四萬噸船檢驗技術研究的啟示
通過四萬噸級近海散貨船建造檢驗研究項目的實施,使安徽船檢積累了大型船舶建造檢驗的經驗。面對多項技術難關,嘗試多種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多方面進行了突破:①首次系統(tǒng)運用COMPASS軟件技術對船長超過150米的船舶進行結構強度校核,船舶性能分析。②采用MSC Patran及Nastran計算軟件對大型船舶進行了局部強度校核和有限元分析。③初步掌握大型船舶審圖關鍵技術和大型船舶關鍵節(jié)點質量控制措施,使安徽船檢成為具備承擔船長超過150米船舶檢驗的法定檢驗機構。
現(xiàn)今,航運市場的不景氣,造船業(yè)務量的減少,使我們有了修煉內功的好機會。借鑒發(fā)達省份的先進經驗,為了加強普通船舶建造檢驗質量管理,提升轄區(qū)民營企業(yè)的造船能力和水平,提高船舶建造質量,得出以下幾方面啟示:
1、建立船舶圖紙設計單位設計能力評級制度
根據圖紙設計單位實際情況進行能力評估、資質準入,對現(xiàn)有圖紙設計單位進行等級評分管理。根據設計單位圖紙設計質量及單位誠信,建立升級降級或黑名單機制。
2、加強船廠管理,提升船廠質量意識
以扶持地方中小船廠、推動行業(yè)升級的長遠眼光,針對行業(yè)質量意識的缺失,以船舶修造業(yè)管理和新造船舶建造檢驗管理為抓手,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強化源頭管理,對船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能力評估、資質準入,嚴把新造、改建船舶的建造質量關和檢驗發(fā)證質量關。
3、建立船舶建造質檢員人才庫
由船檢機構開展船舶建造質檢員培訓工作,建立質檢員動態(tài)管理長效機制。對在冊人員進行統(tǒng)一管理,評分制管理,誠信管理,并進行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將從人才庫中除名。船廠可根據需要從人才庫中聘用相應等級的質檢員。這樣確保整個質檢系統(tǒng)的檢驗質量,促進船廠規(guī)范化造船,做到從源頭控制船舶建造質量。
4、打造高效業(yè)務精干的船檢隊伍
打鐵還需自身硬,加強驗船師專業(yè)業(yè)務知識的培養(yǎng)和培訓,強化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加強內部監(jiān)督,推進有效執(zhí)行,以公開承諾的方式和高效的投訴反饋機制,促生高效、透明、便捷、及時、到位的優(yōu)質服務。
5、建立焊工考試培訓長效機制
目前,安徽省船舶焊接技術人才缺乏,持證焊工情況也五花八門。在船舶建造檢驗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持證焊工的比例還是很少,并且焊工證書分別經過不同船檢機構核發(fā),甚至還有證書過期未年審等情況。因此,為了保證船舶工業(yè)擁有充足的熟練的焊接技術人員,可以考慮與專業(yè)技術院?;蛳嚓P船舶行業(yè)主管部門建立一個平臺,并建立長效機制,為廣大船舶從業(yè)人員提供技術服務。
通過項目的實施,對安徽造船業(yè)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扶持作用,全面提升了安徽船檢的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引導部分船廠率先發(fā)展,為安徽沿江造船業(yè)拓展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為安徽地方船檢在新特異大型船舶建造檢驗質量控制方面積累了經驗,同時為普通船舶建造檢驗質量控制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 中國海事局.國內航行海船法定檢驗技術規(guī)則(2011),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2011
[2] 中國海事局.海船法定建造檢驗技術規(guī)程(2011),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2011
[3]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yè)委員會,中國造船質量標準(CB/T 4000-2005),2005
(作者單位:安徽省皖江船舶檢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