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
教學是一個生成性的過程,課堂做為教學的主陣地,也就是生成性知識總結的源泉.生成可以在預設中生成,也可在預設外生成,只有把握住課堂教學中的預設知識的生成性總結,同時,拓展課堂教學中預設外的總結性知識生成,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
一、定義適用度拓展性總結
定義,尤其是重、難點知識相關的定義,層次和限制條件都比較多,應用中變化繁雜,因此,課堂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對定義的理解進行“點→破→立”的引導.
案例1:基因頻率的定義
根據(jù)基因頻率的定義出發(fā),可總結出如下公式1:A基因頻率=
A/A+a.
在實踐中,利用傳統(tǒng)的哈代—溫伯格平衡定律公式:A=p,a=q,則A+a=p+q=1,AA+Aa+aa=p2+2pq+q2=1,由此推導出公式2:An=AAn+1/2Aan;an=aan+1/2Aan (n代表第幾代),同時針對自由交配條件下可以推導出公式3:AAn=A2n-1;Aan=2An-1×an-1;aan=a2n-1(n代表第幾代),如果面對部分個體不可育的情況,則學生生搬硬套公式便會出現(xiàn)問題.
例1(2010全國卷2)4.已知某環(huán)境條件下某種動物的AA和Aa個體全部存活,aa個體在出生前會全部死亡,現(xiàn)該動物的一個大群體,只有AA、Aa兩種基因型,其比例為1∶2.假設每對親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為單胎.在上述環(huán)境條件下,理論上該群體隨機交配產(chǎn)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1B. 1∶2C. 2∶1D. 3∶1
如果對公式1作出適當修正:A可育=可育個體中A/可育個體中A+可育個體中a,則相應變化:公式2: An可育=AAn可育+1/2Aan可育;an可育=aan可育+1/2Aan可育 (n代表第幾代),同理針對自由交配條件下,可以推導出公式3:AAn可育=An-1可育2;Aan=An-1可育2×an-1可育;aan=an-1可育2(n代表第幾代),本題即可簡化解之.
二、解題過程的歸納性總結
解題過程中的生成性總結,一般是有較強的實用性、針對性和概括性.
案例2:家族系譜圖解題步驟:
1.判斷遺傳方式,寫出相應的表現(xiàn)型通式:如圖中根據(jù)口訣,判斷甲為常染色體上隱性遺傳,乙為X染色體上隱性遺傳,由此表現(xiàn)型通式為:甲正常:A_,甲患?。篴a;乙正常:XB_,乙患?。篨b_.
2.據(jù)所求個體表現(xiàn)型,寫出其部分基因組成:如圖中6號為A_XBX-,7號為A_XBY.
3.據(jù)所求個體相關的隱性個體,補全其基因型:如據(jù)甲病隱性1號、乙病隱性5號,6號為1/2Aa XB XB或1/2Aa XB Xb,據(jù)甲病隱性8號,7號為1/3AA XB Y或2/3Aa XB Y .
對此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并完善性歸納:(1)若所求個體的父母或子女中有隱性個體,則該個體部分基因型中相關遺傳病的未知基因一定為隱性;(2)若父母或子女中無隱性個體,而其兄弟姐妹中存在隱性個體,則該個體部分基因型中相關遺傳病的未知基因應有兩種情況.
4.分枝法求每對性狀的患病概率:
甲?。?號Aa×7號Aa(2/3)
↓
患?。[性):aa=2/3×1/4=1/6
正常(顯性):A_=1-1/6=5/6
乙?。?號XBXb(1/2)×7號XBY
↓
患?。[性):Xb_=1/2×1/4=1/8
正常(顯性):XB_=1-1/8=7/8
當然,無論顯性還是隱性遺傳,均從隱性性狀突破.復習實踐中還會涉及到夫婦一方為來自隨機人群,結合自由交配下的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變化,計算中尤其注意比例:人群中攜帶者概率與正常人群中攜帶者的區(qū)別.
5.據(jù)問題組合比例:例:6號、7號生出兩病都患的個體概率應為1/6×1/8;6號、7號生出正常個體的概率應為5/6×7/8.組合比例要注意多元化解法:如6號、7號生出患一種病的個體的概率:(1)1/6×7/8+1/8×5/6;
(2)1-1/6×1/8-5/6×7/8;(3)1/6+1/8-2×1/6×1/8;(4)5/6+7/8-2×5/6×7/8.
三、解題方法的完善性總結
解題往往注重方法的歸結,針對不同知識點特殊題型進行總結,讓學生在參與歸納中理解方法,在實踐中學會拓展.
案例3:家族系譜圖中遺傳方式判斷歸納
歸納口訣:
①無中生有為隱性,②隱性遺傳看女病,③父子都病X性,④病男父親攜常性;⑤有中生無為顯性,⑥顯性遺傳看男病,⑦母女都病X性.⑧直系男病伴Y性.
對上述總結需配套理解:
原理:①②③句的原理:X染色體上隱性遺傳(色盲癥為
既定的預設方案繼續(xù)下去,老師就應該靈活地改變教學方法,甚至是教學的程序,這便是“生成”.“生成”是學生思維活躍的體現(xiàn),一旦有“生成”,說明學生完全沉浸于生物世界,有著愉悅的求知欲.一堂完整的、高效的課,就應該在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下走向精彩的生成.所以,“預設”和“生成”并不矛盾,“預設”是高中生物課堂有效學習的基礎,“生成”是高中生物課堂有效學習的發(fā)展,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有了充分的“預設”,激發(fā)合理的“生成”,這才是一節(jié)完美的生物課.
精心的預設是為了精彩的生成,同時從生成的效果中還可以看出預設是不是充分,兩者互為補充.所謂“憑欄聽雨”還需“未雨綢繆”,所以說預設是必須的,生成是必要的.我們不能一昧的只是追求預設的完美,同時還要思考如何處理好意料之外的生成.只有兩者兼?zhèn)洌_到了預設與生成的平衡,我們的課堂才是豐富多彩的課堂、充滿生機的課堂、和諧的課堂.
例):
Xb←XbXb→XbY,女病父子必病
⑤⑥⑦句的原理:X染色體上顯性遺傳(眼球震顫病為例):
XAX-←XAY→XAX-,男病母女必病
條件限制:
a:①句中的“無”(⑤句中的“有”)為父母均無(有);而①句中的“有”
(⑤句中的“無”)為子代中部分個體有(無).
如圖1中:1、2看4隱性,4看1常染色體
如圖2中:1、2看4顯性,1看4常染色體
b:②中“看女病”(⑥中“看男病”)為看系譜圖中所有生病的女性(所
有生病的男性);③、⑦中的都病遵循“一票否決”原則,即只要所
有生病女性的父親和兒子(所有生病男性的母親和女兒)中有一個不
患病,就不是X性染色體上的基因,而是常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
如圖3中,需看的病女:4、5、11、17,由于17看12常染色體
c:④句針對隱性病但又無女病,則從病男父親的攜帶致病基因與否,判
斷其基因位于常染色體還是性染色體.
如圖4中:1、2看3隱性,若3看1攜帶致病基因常染色體,若3看1不攜帶致病基因X染色體
上述遺傳判斷,其原理是學生常用的判斷角度,但基礎較弱或接受能力欠缺的學生運用的有效性不夠,所以通過口訣記憶配以完善性的注意點,可以提高學生的正確率和應對的靈活性.
實例4:細胞分裂方式判斷的“三看識別法”
1.一看染色體奇偶性:奇數(shù)→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
偶數(shù)→二看
原理:設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為2n,則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各時期的染色體數(shù)和形情況如下:
據(jù)上所述,n若為奇數(shù),只可能是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
2.二看有無同源染色體:無同源染色體→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
有同源染色體→三看
原理:(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后,減二分裂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
(2)同源染色體: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
注意:若細胞分裂圖為著絲點分裂狀態(tài),則看細胞一極有無同源染色體;
若細胞分裂圖為非著絲點分裂狀態(tài),則看整個細胞中有無同源染色體.
3.三看有無同源染色體的配對或分離:有同源色體配對或分離→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
無同源色體配對或分離→有絲分裂
原理:(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中發(fā)生的聯(lián)會和四分體中均顯示出同源染色體的配對行為,
(2)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中期各對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處于同源染色體的將分離狀態(tài).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正在分離.
教學是一個生成性的過程,課堂做為教學的主陣地,也就是生成性知識總結的源泉.生成可以在預設中生成,也可在預設外生成,只有把握住課堂教學中的預設知識的生成性總結,同時,拓展課堂教學中預設外的總結性知識生成,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
一、定義適用度拓展性總結
定義,尤其是重、難點知識相關的定義,層次和限制條件都比較多,應用中變化繁雜,因此,課堂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對定義的理解進行“點→破→立”的引導.
案例1:基因頻率的定義
根據(jù)基因頻率的定義出發(fā),可總結出如下公式1:A基因頻率=
A/A+a.
在實踐中,利用傳統(tǒng)的哈代—溫伯格平衡定律公式:A=p,a=q,則A+a=p+q=1,AA+Aa+aa=p2+2pq+q2=1,由此推導出公式2:An=AAn+1/2Aan;an=aan+1/2Aan (n代表第幾代),同時針對自由交配條件下可以推導出公式3:AAn=A2n-1;Aan=2An-1×an-1;aan=a2n-1(n代表第幾代),如果面對部分個體不可育的情況,則學生生搬硬套公式便會出現(xiàn)問題.
例1(2010全國卷2)4.已知某環(huán)境條件下某種動物的AA和Aa個體全部存活,aa個體在出生前會全部死亡,現(xiàn)該動物的一個大群體,只有AA、Aa兩種基因型,其比例為1∶2.假設每對親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為單胎.在上述環(huán)境條件下,理論上該群體隨機交配產(chǎn)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1B. 1∶2C. 2∶1D. 3∶1
如果對公式1作出適當修正:A可育=可育個體中A/可育個體中A+可育個體中a,則相應變化:公式2: An可育=AAn可育+1/2Aan可育;an可育=aan可育+1/2Aan可育 (n代表第幾代),同理針對自由交配條件下,可以推導出公式3:AAn可育=An-1可育2;Aan=An-1可育2×an-1可育;aan=an-1可育2(n代表第幾代),本題即可簡化解之.
二、解題過程的歸納性總結
解題過程中的生成性總結,一般是有較強的實用性、針對性和概括性.
案例2:家族系譜圖解題步驟:
1.判斷遺傳方式,寫出相應的表現(xiàn)型通式:如圖中根據(jù)口訣,判斷甲為常染色體上隱性遺傳,乙為X染色體上隱性遺傳,由此表現(xiàn)型通式為:甲正常:A_,甲患?。篴a;乙正常:XB_,乙患?。篨b_.
2.據(jù)所求個體表現(xiàn)型,寫出其部分基因組成:如圖中6號為A_XBX-,7號為A_XBY.
3.據(jù)所求個體相關的隱性個體,補全其基因型:如據(jù)甲病隱性1號、乙病隱性5號,6號為1/2Aa XB XB或1/2Aa XB Xb,據(jù)甲病隱性8號,7號為1/3AA XB Y或2/3Aa XB Y .
對此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并完善性歸納:(1)若所求個體的父母或子女中有隱性個體,則該個體部分基因型中相關遺傳病的未知基因一定為隱性;(2)若父母或子女中無隱性個體,而其兄弟姐妹中存在隱性個體,則該個體部分基因型中相關遺傳病的未知基因應有兩種情況.
4.分枝法求每對性狀的患病概率:
甲病:6號Aa×7號Aa(2/3)
↓
患?。[性):aa=2/3×1/4=1/6
正常(顯性):A_=1-1/6=5/6
乙?。?號XBXb(1/2)×7號XBY
↓
患?。[性):Xb_=1/2×1/4=1/8
正常(顯性):XB_=1-1/8=7/8
當然,無論顯性還是隱性遺傳,均從隱性性狀突破.復習實踐中還會涉及到夫婦一方為來自隨機人群,結合自由交配下的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變化,計算中尤其注意比例:人群中攜帶者概率與正常人群中攜帶者的區(qū)別.
5.據(jù)問題組合比例:例:6號、7號生出兩病都患的個體概率應為1/6×1/8;6號、7號生出正常個體的概率應為5/6×7/8.組合比例要注意多元化解法:如6號、7號生出患一種病的個體的概率:(1)1/6×7/8+1/8×5/6;
(2)1-1/6×1/8-5/6×7/8;(3)1/6+1/8-2×1/6×1/8;(4)5/6+7/8-2×5/6×7/8.
三、解題方法的完善性總結
解題往往注重方法的歸結,針對不同知識點特殊題型進行總結,讓學生在參與歸納中理解方法,在實踐中學會拓展.
案例3:家族系譜圖中遺傳方式判斷歸納
歸納口訣:
①無中生有為隱性,②隱性遺傳看女病,③父子都病X性,④病男父親攜常性;⑤有中生無為顯性,⑥顯性遺傳看男病,⑦母女都病X性.⑧直系男病伴Y性.
對上述總結需配套理解:
原理:①②③句的原理:X染色體上隱性遺傳(色盲癥為
既定的預設方案繼續(xù)下去,老師就應該靈活地改變教學方法,甚至是教學的程序,這便是“生成”.“生成”是學生思維活躍的體現(xiàn),一旦有“生成”,說明學生完全沉浸于生物世界,有著愉悅的求知欲.一堂完整的、高效的課,就應該在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下走向精彩的生成.所以,“預設”和“生成”并不矛盾,“預設”是高中生物課堂有效學習的基礎,“生成”是高中生物課堂有效學習的發(fā)展,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有了充分的“預設”,激發(fā)合理的“生成”,這才是一節(jié)完美的生物課.
精心的預設是為了精彩的生成,同時從生成的效果中還可以看出預設是不是充分,兩者互為補充.所謂“憑欄聽雨”還需“未雨綢繆”,所以說預設是必須的,生成是必要的.我們不能一昧的只是追求預設的完美,同時還要思考如何處理好意料之外的生成.只有兩者兼?zhèn)洌_到了預設與生成的平衡,我們的課堂才是豐富多彩的課堂、充滿生機的課堂、和諧的課堂.
例):
Xb←XbXb→XbY,女病父子必病
⑤⑥⑦句的原理:X染色體上顯性遺傳(眼球震顫病為例):
XAX-←XAY→XAX-,男病母女必病
條件限制:
a:①句中的“無”(⑤句中的“有”)為父母均無(有);而①句中的“有”
(⑤句中的“無”)為子代中部分個體有(無).
如圖1中:1、2看4隱性,4看1常染色體
如圖2中:1、2看4顯性,1看4常染色體
b:②中“看女病”(⑥中“看男病”)為看系譜圖中所有生病的女性(所
有生病的男性);③、⑦中的都病遵循“一票否決”原則,即只要所
有生病女性的父親和兒子(所有生病男性的母親和女兒)中有一個不
患病,就不是X性染色體上的基因,而是常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
如圖3中,需看的病女:4、5、11、17,由于17看12常染色體
c:④句針對隱性病但又無女病,則從病男父親的攜帶致病基因與否,判
斷其基因位于常染色體還是性染色體.
如圖4中:1、2看3隱性,若3看1攜帶致病基因常染色體,若3看1不攜帶致病基因X染色體
上述遺傳判斷,其原理是學生常用的判斷角度,但基礎較弱或接受能力欠缺的學生運用的有效性不夠,所以通過口訣記憶配以完善性的注意點,可以提高學生的正確率和應對的靈活性.
實例4:細胞分裂方式判斷的“三看識別法”
1.一看染色體奇偶性:奇數(shù)→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
偶數(shù)→二看
原理:設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為2n,則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各時期的染色體數(shù)和形情況如下:
據(jù)上所述,n若為奇數(shù),只可能是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
2.二看有無同源染色體:無同源染色體→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
有同源染色體→三看
原理:(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后,減二分裂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
(2)同源染色體: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
注意:若細胞分裂圖為著絲點分裂狀態(tài),則看細胞一極有無同源染色體;
若細胞分裂圖為非著絲點分裂狀態(tài),則看整個細胞中有無同源染色體.
3.三看有無同源染色體的配對或分離:有同源色體配對或分離→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
無同源色體配對或分離→有絲分裂
原理:(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中發(fā)生的聯(lián)會和四分體中均顯示出同源染色體的配對行為,
(2)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中期各對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處于同源染色體的將分離狀態(tài).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正在分離.
教學是一個生成性的過程,課堂做為教學的主陣地,也就是生成性知識總結的源泉.生成可以在預設中生成,也可在預設外生成,只有把握住課堂教學中的預設知識的生成性總結,同時,拓展課堂教學中預設外的總結性知識生成,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
一、定義適用度拓展性總結
定義,尤其是重、難點知識相關的定義,層次和限制條件都比較多,應用中變化繁雜,因此,課堂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對定義的理解進行“點→破→立”的引導.
案例1:基因頻率的定義
根據(jù)基因頻率的定義出發(fā),可總結出如下公式1:A基因頻率=
A/A+a.
在實踐中,利用傳統(tǒng)的哈代—溫伯格平衡定律公式:A=p,a=q,則A+a=p+q=1,AA+Aa+aa=p2+2pq+q2=1,由此推導出公式2:An=AAn+1/2Aan;an=aan+1/2Aan (n代表第幾代),同時針對自由交配條件下可以推導出公式3:AAn=A2n-1;Aan=2An-1×an-1;aan=a2n-1(n代表第幾代),如果面對部分個體不可育的情況,則學生生搬硬套公式便會出現(xiàn)問題.
例1(2010全國卷2)4.已知某環(huán)境條件下某種動物的AA和Aa個體全部存活,aa個體在出生前會全部死亡,現(xiàn)該動物的一個大群體,只有AA、Aa兩種基因型,其比例為1∶2.假設每對親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為單胎.在上述環(huán)境條件下,理論上該群體隨機交配產(chǎn)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1B. 1∶2C. 2∶1D. 3∶1
如果對公式1作出適當修正:A可育=可育個體中A/可育個體中A+可育個體中a,則相應變化:公式2: An可育=AAn可育+1/2Aan可育;an可育=aan可育+1/2Aan可育 (n代表第幾代),同理針對自由交配條件下,可以推導出公式3:AAn可育=An-1可育2;Aan=An-1可育2×an-1可育;aan=an-1可育2(n代表第幾代),本題即可簡化解之.
二、解題過程的歸納性總結
解題過程中的生成性總結,一般是有較強的實用性、針對性和概括性.
案例2:家族系譜圖解題步驟:
1.判斷遺傳方式,寫出相應的表現(xiàn)型通式:如圖中根據(jù)口訣,判斷甲為常染色體上隱性遺傳,乙為X染色體上隱性遺傳,由此表現(xiàn)型通式為:甲正常:A_,甲患?。篴a;乙正常:XB_,乙患病:Xb_.
2.據(jù)所求個體表現(xiàn)型,寫出其部分基因組成:如圖中6號為A_XBX-,7號為A_XBY.
3.據(jù)所求個體相關的隱性個體,補全其基因型:如據(jù)甲病隱性1號、乙病隱性5號,6號為1/2Aa XB XB或1/2Aa XB Xb,據(jù)甲病隱性8號,7號為1/3AA XB Y或2/3Aa XB Y .
對此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并完善性歸納:(1)若所求個體的父母或子女中有隱性個體,則該個體部分基因型中相關遺傳病的未知基因一定為隱性;(2)若父母或子女中無隱性個體,而其兄弟姐妹中存在隱性個體,則該個體部分基因型中相關遺傳病的未知基因應有兩種情況.
4.分枝法求每對性狀的患病概率:
甲?。?號Aa×7號Aa(2/3)
↓
患病(隱性):aa=2/3×1/4=1/6
正常(顯性):A_=1-1/6=5/6
乙?。?號XBXb(1/2)×7號XBY
↓
患?。[性):Xb_=1/2×1/4=1/8
正常(顯性):XB_=1-1/8=7/8
當然,無論顯性還是隱性遺傳,均從隱性性狀突破.復習實踐中還會涉及到夫婦一方為來自隨機人群,結合自由交配下的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變化,計算中尤其注意比例:人群中攜帶者概率與正常人群中攜帶者的區(qū)別.
5.據(jù)問題組合比例:例:6號、7號生出兩病都患的個體概率應為1/6×1/8;6號、7號生出正常個體的概率應為5/6×7/8.組合比例要注意多元化解法:如6號、7號生出患一種病的個體的概率:(1)1/6×7/8+1/8×5/6;
(2)1-1/6×1/8-5/6×7/8;(3)1/6+1/8-2×1/6×1/8;(4)5/6+7/8-2×5/6×7/8.
三、解題方法的完善性總結
解題往往注重方法的歸結,針對不同知識點特殊題型進行總結,讓學生在參與歸納中理解方法,在實踐中學會拓展.
案例3:家族系譜圖中遺傳方式判斷歸納
歸納口訣:
①無中生有為隱性,②隱性遺傳看女病,③父子都病X性,④病男父親攜常性;⑤有中生無為顯性,⑥顯性遺傳看男病,⑦母女都病X性.⑧直系男病伴Y性.
對上述總結需配套理解:
原理:①②③句的原理:X染色體上隱性遺傳(色盲癥為
既定的預設方案繼續(xù)下去,老師就應該靈活地改變教學方法,甚至是教學的程序,這便是“生成”.“生成”是學生思維活躍的體現(xiàn),一旦有“生成”,說明學生完全沉浸于生物世界,有著愉悅的求知欲.一堂完整的、高效的課,就應該在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下走向精彩的生成.所以,“預設”和“生成”并不矛盾,“預設”是高中生物課堂有效學習的基礎,“生成”是高中生物課堂有效學習的發(fā)展,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有了充分的“預設”,激發(fā)合理的“生成”,這才是一節(jié)完美的生物課.
精心的預設是為了精彩的生成,同時從生成的效果中還可以看出預設是不是充分,兩者互為補充.所謂“憑欄聽雨”還需“未雨綢繆”,所以說預設是必須的,生成是必要的.我們不能一昧的只是追求預設的完美,同時還要思考如何處理好意料之外的生成.只有兩者兼?zhèn)洌_到了預設與生成的平衡,我們的課堂才是豐富多彩的課堂、充滿生機的課堂、和諧的課堂.
例):
Xb←XbXb→XbY,女病父子必病
⑤⑥⑦句的原理:X染色體上顯性遺傳(眼球震顫病為例):
XAX-←XAY→XAX-,男病母女必病
條件限制:
a:①句中的“無”(⑤句中的“有”)為父母均無(有);而①句中的“有”
(⑤句中的“無”)為子代中部分個體有(無).
如圖1中:1、2看4隱性,4看1常染色體
如圖2中:1、2看4顯性,1看4常染色體
b:②中“看女病”(⑥中“看男病”)為看系譜圖中所有生病的女性(所
有生病的男性);③、⑦中的都病遵循“一票否決”原則,即只要所
有生病女性的父親和兒子(所有生病男性的母親和女兒)中有一個不
患病,就不是X性染色體上的基因,而是常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
如圖3中,需看的病女:4、5、11、17,由于17看12常染色體
c:④句針對隱性病但又無女病,則從病男父親的攜帶致病基因與否,判
斷其基因位于常染色體還是性染色體.
如圖4中:1、2看3隱性,若3看1攜帶致病基因常染色體,若3看1不攜帶致病基因X染色體
上述遺傳判斷,其原理是學生常用的判斷角度,但基礎較弱或接受能力欠缺的學生運用的有效性不夠,所以通過口訣記憶配以完善性的注意點,可以提高學生的正確率和應對的靈活性.
實例4:細胞分裂方式判斷的“三看識別法”
1.一看染色體奇偶性:奇數(shù)→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
偶數(shù)→二看
原理:設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為2n,則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各時期的染色體數(shù)和形情況如下:
據(jù)上所述,n若為奇數(shù),只可能是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
2.二看有無同源染色體:無同源染色體→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
有同源染色體→三看
原理:(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后,減二分裂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
(2)同源染色體: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
注意:若細胞分裂圖為著絲點分裂狀態(tài),則看細胞一極有無同源染色體;
若細胞分裂圖為非著絲點分裂狀態(tài),則看整個細胞中有無同源染色體.
3.三看有無同源染色體的配對或分離:有同源色體配對或分離→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
無同源色體配對或分離→有絲分裂
原理:(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中發(fā)生的聯(lián)會和四分體中均顯示出同源染色體的配對行為,
(2)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中期各對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處于同源染色體的將分離狀態(tài).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正在分離.